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与玄学

道家与玄学

《老子》的智慧与辩证分析
无08 2010011181 赵致辰
老子是道家的始祖,他的《道德经》也是长盛不衰的道家经典,下面想要分析一下老子的哲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并且寻找老子值
得我们学习的智慧,我把它分为世界观,有无强弱的关系,看待欲
望的态度,以及政治的观点几个方面来考察。

1.世界的发展
中国的先驱,总是以宏观的,整体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哲学家,医学家都是如此。

而外国的先驱总是倾向于细致的研究一个现象的
每一个细微的地方,他们喜欢严谨的理论以及充足的实验验证,对
于宇宙的最为本质的问题,西方的科学家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理论,相应的,老子提出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宏观观点,
这一观点的最大优点在于揭示了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向性“,现代
物理揭示出一种规律,即一个体系在自由状态下总是向着熵增大的
方向发展(热力学第二定律),表现在宏观上,就是从一种物质变
为多种物质。

最初的宇宙什么也没有(如庄子所说的混沌),后来
经过发展,有山,有水,有各种植物和动物,宇宙的总体处在一个
增长的过程中,这就是”生万物“。

在道家中,有五行,有阴阳,
有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道家的世界认识观非常的完善,已经
完全自成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人和自然可以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人并不以征服世界为目的。

有人可能会认为道家仅仅从宏观去把握
世界显得太朦胧而不科学,我认为这恰恰可能是一种”超科学“,
在一定程度上不去细究可能会免去很多麻烦,细致的研究当然有益,但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始终非常尴尬,中国古人的科学技
术发展的水平其实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地动仪等),但是始终没有
人对于科学技术加以促进,这显得非常耐人寻味。

或许,在道家的
观点中我们可以窥见这种微妙的关系。

2.有无,强弱
在老子的诸多哲学观点中,有无,强弱的辩证关系是非常有意
思的一部分,老子的“道“的规律与常识的恰恰是相反的(并不是
说本质上就是反的,这种陈述只是为了强调),“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本质是一种智慧,老子就像一个
站在人世之外的仙人,在世人停留在表面,只能看到当前的时候,
他却已经贯穿了整个时空,看到了事物的本质,真的是非常老辣。

他的智慧却不仅仅限于此,他还有更长远的眼光。

他能看得出一件
事对另一件事的”反馈“,能够知道事物之间经过怎样的影响会产
生怎样的结果。

我们喜欢好看的东西,好看的东西摧毁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喜欢美食,美食使得我们越来越挑食,好吃懒做;我们天
天把仁义道德挂在嘴上,其实我们自己天天干着不仁义不道德的事,这是何等透彻!漂亮的东西又可能有毒,难听的话可能是真理。


们都在一个大”局“之中,所以我们往往看不到真实。

就如我刚才
所说,老子好像站在人世之外,拥有独立于立场,独立于内心的智慧。

3.对待欲望
道家是非常典型的出世学派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对于各种哲
学理论的观点不论每一种我们都不能全部接受,但是其中真正正确
的以免我们依然要重视,对于欲望,道家给出了他们自己的态度。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第44章》)是正常的工作休息,还是为了成绩昼夜不息而消耗自己的身体?名,利,权到底有多么重要?这是从古至今愈来愈尖锐的一个
问题。

社会进步了,医疗手段更加先进,按理来说能治疗的病多了,人们应该更加健康,然而现实是更多的病出现在人群中,而且越来
越低龄化,这说明什么?人们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去换取一个名分,或者是往更高的权力中心努力。

名誉这种东西,在道家看来完全是
身外之物,做人应当追求自身的快乐。

这种观点我不完全认可,我
认为对待名誉,如果有人用一些谎言来歪曲你的形象,损害你的名
誉,这种时候要站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力;但是,我们往往想要的只
是想要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更加高大而已,为了这样,我们就会
爱面子,有了错误不敢承认,或是对于一个称谓耿耿于怀,这种时
候不免反过来想一想,这样做真的就能让别人更加钦佩自己吗?别
人不会在乎你的内心,他们只关心你表面的东西,但是当你背弃了
自我的内心的时候你就走错了。

古代有很多(大多处于老子时代之后)人在权力的斗争中成为了牺牲品。

大多数人并不是为了捍卫真理,而仅仅是想要一种任意支配别人的感受。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
权力,可是皇帝需要担心的太多了,国家社稷,外敌入侵,自己的
王位等等,从某个角度上来说,皇帝不如平民。

论述这些并不是说
要所有人都放弃自己的追求,都清净无为,而是告诉人们:如果再
事业中感到挫败,要记得自己还有很多,以一种长远的,整体的眼
光来看待问题,才能走得更远。

4.别样的政治观
老子在政治观上反对“有为”,拒绝以智谋殖民,想要使民风
恢复淳朴。

如果一个政府想方设法的以智谋来促使民众达到他们的
目的的话,那么人民也会变得越来越刁钻,使劲的钻空子,政府就
越来越难以管理,这样下去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民心大乱,天下崩盘。

与其如此,不如提倡无为之治,“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第
3章》。

让民众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发展,如果没有巨大的贫富差距,自然就会少了很多纷争,这与我们现在想要做到的“共同富裕”有
相似的内涵。

对于这个“无为”,我还有一点自己的理解,不要做面子工程。

有的时候我们喜欢做很多面子上的东西,有的是为了好看,也有的
只是为了个人的政绩,这样的事情不仅浪费了群众的精力和时间,
而且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很多时候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如何,取决于
他们的立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一致。

老子同时也反对以法术与军事
的征服,在治国的理论上有很多说法。

比较温和的政策和管理可以
被称作母系政策,而比较严厉的则是父系政策,以老子的观点,母
系政策应该大于父系政策,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

他认为“法令
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第57章》。

这个观点的支持点是
秦朝的历史,过于严厉的法令导致了这个王朝的覆灭,但是从没有
一个朝代肯给予较多的母系政策,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父系政策
的重要性。

无为的最为重要的核心,是“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
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57章》。

对于一个孤立的国家,人民会自发地富
足自己,如果我要求了太多的税,人民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当
我没有什么欲望的时候,人民也会变的朴实。

如果真的能够实现这
样的社会也不是一件坏事。

可是很遗憾的是没有孤立的国家,一个
国家在一个模式下如果在军事方面落了下风它很快会遭到其他国家
的侵犯。

于是怎样提高军事实力成为了最紧要的问题,就像清朝末
期的中国。

但是我们研究老子的政治哲学,需要找到它的现代意义。

对于现在,它能够给出的最好参考就是分清什么是虚的什么是实的,对于真的对于国家有利益的事情,要”有为“,而对于只是形象层
次的事,要”无为“。

写完这篇文章,我想要归纳一个问题,老子到底妙在哪里?他
的学说有很多经典的理论,他的著作的内涵也被无数的后人解读,
最关键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我们读他的文章,有“无为“,有”顺
应自然“,有”不争“等等,这些都体现着一种常人所不能有的深
远的眼光。

老子的经验似乎超越了时代,能够在千百年后还给我们
指引,我们不一定要按照他所说的去做,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用深远
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当我们顺应自然,就不会被各种不合理的行为
损害自身;当我们清静无为,我们就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当我们
不争,天下莫能与我相争;当学会了这种眼光,我们,便学会了贯
穿人生的智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