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近年来,关于80 后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等问题频繁成
为国内舆论的热点,各种新名词也层出不穷,如月光族、啃老族、蜗居族、麦兜族……反映了这一代人的尴尬境况。
教育专家指出,青少年的价值观是影响他们确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予以充分重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看看其他国家是如何对青少年开展价值观教育的。
——编者
俄罗斯向西方价值观宣战
俄罗斯一系列的社会学研究表明,目前俄罗斯青少年的价值观已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出现了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崇尚,消费主义盛行。
俄罗斯已经意识到了在德育方面需要加强国家干预。
日前,俄罗斯学者和教育专家联合向国家杜马提交一项法案,要求采取措施,防止俄罗斯青少年受到破坏性的西方文化荼毒,例如禁止庆祝越来越受欢迎的万圣节及情人节。
杜马议员米先科说,该法案旨在捍卫俄罗斯传统文化及价值观,保护青少年的精神圣地。
他说:“如果我们不干预,俄罗斯青少年便会变得像小猴子那样,模仿与我国文化精神不符的东西。
”他接着反问:“如果俄罗斯需要一个情人节,为什么要看西方的日历牌?”俄罗斯正倡议设立俄罗斯版情人节,名为“家庭、爱和忠诚日”,受到第一夫人斯韦特兰娜及东正教的支持,目的是弘扬家庭生活,提高出生率。
吴辉)
英国社会警惕“名人文化”
近年来,英国盛行“名人真实秀”之类的电视节目,受到青少年观众的热捧。
英国文化部长忧虑地指出:“现在的孩子只想成名。
如果是一个小女生,她要么想成为风光无限的影视明星,要么想成为足球明星的太太。
这太糟糕了,我们的社会将可能陷入一种芭比娃娃式华而不实的危险当中。
”
英国教师协会的一项调查发现,60%的学生渴望成为足球明
星大卫• 贝克汉姆,32%的学生以超级名模帕丽斯•
希尔顿为学习榜样。
英国有识之士指出:“上百万的青少年以成名为人生目标,而不需要考虑自身的潜能价值和未来职业发展,这是非常荒谬的!”
一个拥有18 年教学经验的中学校长解释:“名人文化中多有华而不实的成分,毒害青少年。
事实上,青少年都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自己成为顶尖的专业人员,但是我们的社会引导出现了偏差,把成名变成了浮华和虚荣。
”
另一位英国专家认为:“症结在于我们没有扩展青少年的视野,没有让他们接触广泛的信息。
电视上的肥皂剧只会限制他们的视野。
”
为扭转青少年的价值观偏差,英国社会积极行动起来。
一位电视明星现身说法,在接受访问时后悔地说:“过去我想成为一
名消防队员,或是一名航天员,或是一名军人,我现在仍然想,但是可能太晚了。
”
英国媒体冷静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某报纸总编说:
我们必须停止名人文化传播,我们应该把正确的价值观还给孩子们,让他们了解,他们有更好、更多的职业选择。
”(葛玲)
德国注重培养个性和独立意识
与帝国时代和纳粹时期相比,现代德国人价值取向最大的变化表现在教育目标上。
当代德国社会普遍认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是独立性和自主意识。
有研究表明,现代德国人追求的是自我发展,是个人独立性的提高。
家长认为独立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孩子应该具备的素质,相反,许多原来被公认的社会价值,如顺从、勤奋、大公无私等,已经得不到家长的认可。
德国青少年重视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对财富和权力态度淡然。
有调查显示,德国青少年认为世界和平、生活和谐及真挚的友谊是人生最有价值的,而社会权力、权威、遵循传统和财富则不那么重要,45%的德国青少年对政治
不感兴趣。
关于理想和未来,德国青少年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和乐观心态。
30%的被调查者希望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62%的人希望
自己的人生能独立自主,54%的人表示他们明确自己的人生需要
什么,23%的人认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水平会比现在有所提高,70% 以上的人则对社会的未来充满信心,50%的人表示不会因困难和
阻碍而影响自己的学业,表示将会竭尽全力争取最好的成绩。
万方)
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价值观教育。
在澳大利亚人眼里,价值观是个人品质的基本体现,是决定一个社会能否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
所以,价值观教育基本构成了澳大利亚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澳大利亚是崇尚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国家。
他们认为,道德是人为的社会规范,是对人性的约束,是一部分人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另一部分人的不民主的行为。
澳大利亚倡导的行为准则是:法律没有禁止的事都可以做。
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双赢、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在澳大利亚的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客观的认知能力和良好的行为。
这些价值观包括容忍、值得信任、相互尊重、激励、同情、谦逊和尽力而为。
笼统地说,就是“做一个好公民”,具体的目标有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他人财产、尊重环境等,并细化为如何倾听、如何打招呼等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学家希尔将价值观教育概括为以
五个方面:第一,使学生获得建立价值观的典型知识,以有助于形成当代文化;第二,使公民意识成为学生认知和情感的重要部分,使他们坚定地奉行这些价值传统;第三,发展学生批判性
和鉴赏性的价值观评估技能;第四,发展学生价值协商、道德决策的技能;第五,鼓励学生关心社区(团体)及成员的能力。
他分析指出,澳大利亚认定的有道德的人,是遵循道德规则,履行社会规章,具有处理人际
事务的理性自律和选择的自主性的人。
澳大利亚教育界认为,在向青少年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应当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完善道德品质的自觉,其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判断能力。
具备判断能力有助于青少年在面对涉及道德、伦理和社会公平等问题时做出正确判断,并且学会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澳大利亚的价值观教育不止在课堂内,还渗透到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来实现,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常耀祖)
美国80 后既传统又开放
日前,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80 后的调查报告,颇具参考价值。
调查中,美国80 后被要求对买房、成名、婚姻成功、做好父母等人生的各大目标进行归类排序。
结果显示,“做好父母” 受到最多80后的追捧,有52%的80后认为它是“最重要”的人
生目标;“婚姻成功”位居第二,30%认为“最重要”;排在第
三的是“帮助他人”,21%认为“最重要”;“买房”以20%“最
重要”的支持率屈居第四;接下来“宗教生活”和“高薪工作”
并列第五,各自获得了15%“最重要”的认可率;排在最后的是
成名”,只有1%的80 后认为“成名”是最重要的事情,另有
3%的80 后认为它“很重要”,86%的绝大多数人认为成名“不太
重要”或“根本不重要”。
这些数据表明,美国80 后首先追求的是家庭和责任,而不是金钱、名誉和地位。
皮尤中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抽样调查,是一种定量分析,其样本是否有局限性,结果是否准确,难以百分之百断定,但是,如果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也不难从定性的层面感受到这些价值观在主流社会的涌动。
重视家庭、乐于助人,美国80 后的这种价值观其实和上几
代美国人是一脉相承的。
皮尤的调查表明,从上世纪20 年代以来,“做好父母”就一直名列榜首,是近4 代美国人最重要的人生目标。
至于“帮助他人”,在30 岁以上的人群中,其重要性排序和80 后只有微小的差别,以一个百分点之差排在第4位。
此外,数据还表明,有57%的80 后在最近一年内做过志愿者,在30 岁到45 岁的人群中,这个比例是54%,在46 岁到65 岁的人群中是52%,相差无几。
可见,美国青少年的价值观继承了先
辈的传统。
近几年,美国经济不景气,不少80 后一毕业就失业,跟上两代人相比,他们就业率是最低的,只有41%的人拥有全职工作。
但调查结果却表明,绝大部分80 后对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
美国80 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更注重信息:75%的80 后在使用Face
80
Book 等社交网站,83%勺80后即使睡觉也不关闭手机。
这些比
率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美国人。
此外,和前几代人相比, 后更支持种族平等、 跨种族通婚, 对同性恋和移民勺态度也更加 开放。
例如,有 45%勺 80 后认为“即使政府要给予黑人等少数
民族优先权,也要大力推进种族平等”,而上两代人只有 27%和 30%勺人持有相同观点。
皮尤研究报告总结说,和上几代人相比,自信、通过信息技
术紧密相连、乐于接受改变是美国 80 后最大勺特点。
(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