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主体讲解词(一)石碑这边有一块简单介绍岳麓书院的石碑。
书院,是我国古代集教学、藏书与祭祀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地方教育组织。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近千所书院,最著名的莫过于古代四大书院。
它们分别是是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以及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潭州(现在长沙)太守朱洞正式创立岳麓书院,距今已经有1037年的历史,所以书院素有“千年学府”的美称,前门悬挂的“千年学府”匾是1986年书院建院1010周年也是湖南大学定校名60周年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送给我们的,是对我们书院千年办学的高度概括和赞誉。
“千年学府”四个字是集唐代湘籍书法家欧阳询的字。
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到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历经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工专,于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现在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一个下属学院,从本科到博士每年都有招生,相续办学。
这也是岳麓书院与其他三个书院的不同之处,它是集旅游、研究、教学为一体的。
左侧石碑时岳麓书院在1988年被定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颁发的一块标志碑。
(二)赫曦台这面木质屏风上是岳麓书院的平面示意图,岳麓书院主体建筑面积有31000多平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三大部份。
书院主体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建筑格局,体现了我国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而我们的讲解也将以中轴线为主。
前面我们已经提及,古代书院多有讲学、藏书和祭祀三大功能。
在岳麓书院里,讲堂讲学,御书楼藏书,而文庙就是起到祭祀作用的地方。
岳麓书院是四大书院之中唯一一个附建文庙的书院,而不像其他书院只是以单独一间房屋祭祀孔子。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2号建筑,赫曦台。
赫,是红色的意思,曦指朝阳,赫曦即红色的朝阳。
赫曦台名字的由来与书院历史上著名的学术峰会有关。
南宋干道三年即公元1167年,应岳麓书院主教张栻的邀请,朱熹从福建来岳麓书院讲学,开创了不同学派间学者相互辩论交流的会讲形式,史称朱张会讲。
据说当时张栻和朱熹每天早上登岳麓山看日出,每当日出东方,朝霞似锦的时候,朱熹便指着太阳说:“看赫曦,赫曦”,张栻便让人在山顶修建了一座赫曦台,后因年久而荒废。
清乾隆五十五年,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在书院前建了这座台,道光六年,山长欧阳厚均偶然在岳麓山发现了朱熹曾经题的“赫曦台”匾额,于是正式命名此台为赫曦台,以纪念朱熹、张栻两位先贤。
下面我们看一下墙上的两个字,关于这个寿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们当时的山长罗典重赴鹿鸣宴的宴会上。
所谓的鹿鸣宴是指古代举人中举之后乡绅为他庆祝而举行的宴会,引文在会上唱《诗经小雅》“鹿鸣”而得名(悠悠鹿鸣食野之萍)。
重赴鹿鸣宴是指中举的举人在60年后如果还健在而且德行也很高便会被邀请参加当年中举举人的宴会。
当时的山长罗典,就是岳麓书院历史上仅有的两个重复鹿鸣宴的山长之一。
当时,正当文人雅士们喝的正酣的时候,门外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道,说:“我也来凑凑热闹。
”结果受到了嘲讽,正当他转身要走的时候,一个文人清高地说:“这里是岳麓书院,哪里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听到这话,那老道反而不气了,他捋了捋胡须,操起墙边的一把扫把,蘸着地下的黄泥“刷刷”两笔就写成了这个寿字,之后便转身扬长而去再也不见了踪影。
当众人回过身来看着副字时觉得它苍劲有力,犹如龙蛇盘绕,非同凡响,当罗典派人在寻找道人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这个字就传为了仙迹。
一方面因为遗憾,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传统所讲求得对称美,罗典后来就在寿字的对面写了这个福字。
寿字有两笔,比例刚劲,犹如龙蛇缠绕;而福字则是一笔写成。
在南方话里“福”和“虎”同音,象征岳麓书院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
台的顶端有许多小方格,方格内的桃型叫做团圆寿,所谓的团圆寿是指福寿无头无尾,绵延不绝。
四个角上是蝙蝠,取“遍地是福”的意思。
顶的中间是一个阴阳图,代表中国的太极阴阳文化。
下面,请您走下赫曦台。
我们看这个台子是个“凸”字形结构,这是典型的清代湖南地方戏台的建筑形式。
这个台子建在这里,也说明过去的书院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而且也有着丰富的课外文化活动。
木质屏风后有三首诗,分别是朱熹张栻的联句(其中颔联为张栻所写,首联、颈联、尾联均为朱熹所做。
赫曦台上八卦太极图外的诗即为本诗)、王守仁的登赫曦台(王阳明曾于被贬途中经过岳麓书院,任教一个月)、毛泽东重游长沙的和诗。
赫曦台上面的这一副对联: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
上联安、利、勉出自《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安、利、勉是三种不同的学习态度,有的人安然自得想去学习,有的人为了利益去学,有的人勉强自己去学,但是不论你处于什么样的目的,只要领悟了道,那就是殊途同归的。
下联天、地、人出自《周易》(《易传·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
就是说六十四卦其实就包含了天、地、人三者的道理,而通晓了天地人,也就通晓了天地万物的道理,就可以称为有才之人。
(三)大门现在我们看到就是岳麓书院的大门,它是古将军门式结构???,目前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门是清朝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重建的。
原岳麓书院的牌坊是在现江边的桃子湖路,牌楼口处。
过去的书院是从那里开始,包括整个湖大和岳麓山在内。
我们先看门上的这块匾额。
它是宋真宗赵恒所赠。
宋真宗就是那个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人,他听说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又听闻山长周式(周式,岳麓书院有史可查的第一位山长,形成岳麓书院历史上的第一次办学高峰)德行高尚,于是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汴京(今开封)讲学做官。
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于是宋真宗亲赐“岳麓书院”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对联相信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了,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这是嘉庆年间山长袁名曜题写对联,袁名曜说出惟楚有才嘱诸生应对,贡生张中阶随口答出于斯为盛,与之联为流水对,随后作为我们大门的门联挂在这里。
(亦有说袁明曜出“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做上联,无人能对,遂拆开。
讲堂内有冯友兰先生所对“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这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挂在这里一点也不夸张。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千年庭院》中就说过,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中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的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清代“中兴三将”胡林翼、左宗棠、曾国藩、第一任驻外大使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
我们再来看一下门口的这两块南宋时期的汉白玉抱鼓石,亦称门当。
这是清道光年间,书院学生、两江总督陶澍在惩办贪官曹百万时抄其家产翻出的随后转赠给岳麓书院。
抱鼓石正面是“三狮戏球”图,寓意吉祥如意,同时三狮代表天地人三才,下面是“梅兰竹菊”图,是古代文人钟爱的四种植物,背面上面是“锦鸡芙蓉”图,寓意锦上添花,下面“鹭鸶清莲”图,寓意一路清廉。
大门两旁的一副长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上联说治理国家不分古今,培育人才是最急迫的任务,在这一点上不能忽视时代潮流和我们千年学府的讲学传统;下联说学习有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懂得变通,知道举一反三才是真正的人才,试想一下朱熹和张栻的治学精神,毛泽东和蔡和森的风采神韵,这都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这幅对联是80年代重修书院的时候,当时湖南师大教授马积高教授所撰,曾晓浒所书。
(四)二门继续往里走我们看到的就是书院的二门,二门在抗日战争时被毁,后在北大的日本留学生吾妻重二提供的照片的帮助下得到重建。
二门上挂着“名山坛席”匾额,名山泛指三山五岳,在这里指的则是衡山。
又因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有“回雁为首,岳麓为尾”的说法,岳麓山是其第七十二峰,所以这里的名山其实就是指岳麓山。
坛席则是一种古代讲学方式,老师在讲坛上坐着讲课,学生们则席地而坐听讲。
上联出自《尚书》: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下联出自《史记》: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这副对联是藏尾联,麓山,是对我们岳麓书院地理位置的概括,就是说我们书院座落在岳麓山脚下。
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
二门两边还有一副对联为院长罗典所撰写。
上联为: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衡”是衡山,“湘”是湘江,就是说我们岳麓书院南接衡岳,东临湘江,“大泽深山”出自《左传》:深山大泽,实生龙蛇,还是说我们岳麓书院具有藏龙卧虎的气象。
下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邹、鲁”是孟子和孔子的故乡,代之我们书院学习的是孔孟儒学,“礼门义路”出自《孟子》: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下联就是说我们通过对孔孟儒学学习来达到契合圣贤之心的目的。
二门的背面有一匾:“潇湘槐市”,“潇湘”泛指湖南,“槐市”西汉时期,太学附近有片种满槐树的园子,汉代读书人多在槐园中聚集并且交换物品,“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这里用来说明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汉代槐市(《三辅黄图》)。
另说读书人为什么喜欢在槐树林中学习呢?这里有一个说法,古代士人学子赶考是在三月,此时恰是槐花开的时候,而考完返乡则是在八月,此时恰是槐花落的时候,槐花的一开一落之间就决定了一个读书人一生的命运,所以,读书人喜欢在槐树林中学习。
这块匾原匾是我们湖南高等学堂学监程颂万撰写的,但是因为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毁,现匾是中国原民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先生补书。
(五)讲堂讲堂外悬有“实事求是”匾,“实事求是”最早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汉书》说到献王治学时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评语。
此匾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1917年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时,由校长宾步程所撰。
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而在1917—1918年期间毛主席因为杨昌济先生的关系两次寓居岳麓书院求学,“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影响。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后,曾仿岳麓书院,书“实事求是”作为校训。
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指从实际对象出发,通过对对象本身客观规律的把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