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原理与应用

遥感原理与应用

遥感原理与应用(高起专)2014年春季考试单选题
1. 可见光波谱波段范围位于_____。

(5分)
(A) 100~400nm
(B) 400~700nm
(C) 700~1000nm
(D) 1000~1200nm
参考答案:B
2. 遥感图像统计分析通常包括计算图像的直方图、均值、方差、中值、陡度、峰态、相关系数矩阵和协方差矩阵等,其中用来描述整幅图像的灰度值分布的离散程度。

(5分)
(A) 均值
(B) 方差
(C) 中值
(D) 峰值
参考答案:B
3. 是基于可见光红光波段(R)与近红外波段(NIR)对绿色植物的响应的反差,用两者简单的比值来表达其反射率的差异的植被指数。

(5分)
(A) 比值植被指数(RVI)
(B)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C) 绿度植被指数
(D) 垂直植被指数
参考答案:A
4. 机载LIDAR系统,也称机载激光扫描测图系统,是一种的现代光学遥感系统,能直接获得高精度三维地表地形数据,是对传统摄影测量技术在高程数据获取及自动化快速处理方面的主要补充。

(5分)
(A) 被动式
(B) 主动式
(C) 分幅式
参考答案:B
填空题
5. 介质的______ 、散射系数、______ 、光衰减系数等参数为固有光学特性。

(10分)
(1). 参考答案: 吸收系数
(2). 参考答案: 散射相函数
6. 目前,消除条带噪音常用的方法有:______ 、直方图匹配法、______ 。

(10分)
(1). 参考答案: 矩匹配法
(2). 参考答案: 均匀区法
7. 航片的内方位元素有______ ,像主点坐标y0和______ 。

(10分)
(1). 参考答案: 像主点坐标x0
(2). 参考答案: 焦距f
问答题
8. 写出监督分类中训练数据选择的步骤。

(10分)
参考答案:(1)收集信息,包括分类地区的地图和航片等。

(2)进行野外调查获取研究区域的第一手信息。

(3)设计野外调查路线和内容。

(4)分类数字影像预分析。

(5)找出潜在的训练样区。

(6)定位和绘制训练样区。

(7)检查每个训练样区的各波段频率直方图。

(8)调整和去除双峰频率分布。

(9)合并训练数据信息并用于分类程序,进行计算机监督分类过程。

解题思路:
9. 不同的地物具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和辐射特性,因而表现在遥感图像上具有不同的灰度和色调。

正是这种特性,使我们可以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物识别、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所以掌握地物在不同状态不同波段下的反射、辐射或者散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自行举例说明4种以上不同地物的散射特征。

(10分)
参考答案:
解题思路:
10. 请从传感器接收信息的原理、光的传播过程、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几个方面分析遥感数据获取的基本过程。

(10分)
参考答案:遥感是通过对地面目标进行探测,获取目标信息,再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
从而实现对目标的了解和描述。

获取信息是通过传感器来实现的。

传感器之所以能收集地表
信息,是因为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都辐射电磁波,同时也反射入照的电磁波。

这种入照的电磁
波可以是太阳直射光、天空和环境的漫射光,也可以是有源遥感器的“闪光灯”。

总之,地表
任何物体表面,随其材料、结构、物理/化学特性,呈现自己的波谱辐射亮度(5分)。

这些不同亮度的辐射,向上穿过大气层,经大气层的吸收衰减和散射,穿透大气层,到达航
天遥感器(5分)。

遥感器可以是帧成像的,好像相机,一次成一幅二维遥感图像;可以是
推帚式的,即一次成一条线状的图像,随着卫星的前进,再成下一条线状图像,最后拼成一“轨”卫星图像;也可以是扫描式的,即一次只记录下一个像元的亮度波谱,逐点扫描推进,最后组装为一幅遥感图像,这三种方式,加上多谱段的处理,原则上都是成像时间和传感器阵列空间之间各种要求的折中,对一个像元来说则都是一样的。

(传感器工作方式答到1
个给5分,2个以上给10分)
解题思路:
1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仅汶川、北川两县县城及周边山体崩塌与滑坡19处;公路桥梁受损38处;至少还有6处50万~100万方体量具有隐患的滑坡体。

导致很多分布在山区的受灾村庄的进村线路受到的损坏,救援工作受到阻碍。

因此需要借助航空或者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来定位滑坡地点,并重新规划救援路线。

请以08年汶川地震为例,从遥感数据获取,滑坡体提取方法(分类指数的构建、自动分类方法)的方面分析遥感在公路滑坡监测中的作用及其优势所在。

(10分)
参考答案:1)航空数据大面积快速获取。

四川省多云多雨多雾,一般区域性的工作是利用
卫星遥感数据,然而,卫星遥感数据不是应急性的,运行周期一般是26天,无法满足突发
事件需要。

飞机航拍数据比较灵活,只要白天有好的时间点,可以随时起飞。

航拍遥感数据
可以对受灾地区整体情况进行记录,包括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造成的损失形成
系统的基础数据,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植被指数、水体指数、土壤调节指数和建筑指数的构建。

滑坡体的土地覆盖类型较为复
杂,采用单一指数难以准确提取,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指数综合提取。

3)确定指数阈值。

阈值的选取结合目视解译来进行,以此步骤区分有植被覆盖区和无植被
覆盖区。

4)对无植被覆盖区域进行非监督分类,提取出滑坡体的类别。

(答题要点:采用航空数据5分、植被指数构建5分、水体指数5分、土壤调节指数5分、建筑指数5分、确定指数阈值5分、非监督分类5分,如有其它合理的答案可酌情加分)解题思路:
12. 2007年7月1日,我国正式启动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利用遥感技术对我国的国土资源进行了历史上最为详细的土地调查,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根据国土资源调查的总体要求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水平,开始全面推进利用高分辨率卫星资料开展土地利用的遥感动态监测工作。

请从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方面叙述一下如何利用遥感手段进行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
工作。

(10分)
参考答案:1)遥感资料获取。

用卫星遥感方法作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监测,地面分辨率3 m的资料可满足土地详查1:1万成图调查要求,分辨率15 m的资料可满足1:5万成图调查要求,分辨率为30 m的资料能满足1:10万成图调查要求。

在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和覆盖监测中,要根据目的选取不同区域的图像。

即使是相同区域,也要根据工程的研究要求,选取不同精度的遥感图像,以便有效减少数据的冗余,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2)数据预处理。

运用遥感软件对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多源影像融合等工作。

3)图像分类。

利用遥感手段获得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分类。

依据土地利用/覆盖的自然特征和人们对土地的开发使用活动,将同样或类似的空间现象划为一组。

4)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是指在确定的时间段内,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发生变化的位置、分布、范围和类型等信息。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的提取一般是通过新旧两时期遥感图像在经过几何纠正配准和分类后,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系统,发现变化位置,并对变化区域提取,以确定变化类型,形成一系列专题图表示变化信息,常用的方法为影像差值法。

5)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制图。

对两个或多个时像的遥感图像的土地利用/覆盖在各波段的均值、方差以及纹理、形状等主要特征的比较分析后,人工设定匹配规则,对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进行确定。

变化类型确定后,再进行遥感制图。

解题思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