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民歌《茉莉花》的解读

对民歌《茉莉花》的解读

对民歌《茉莉花》的解读【关键词】《茉莉花》产生和发展传播一、《茉莉花》介绍《茉莉花》的作者是何仿。

何仿,国家一级作曲家,前线歌舞团原团长。

原籍安徽天长,现定居南京,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顾问。

1941年春13岁时参加新四军,先后在淮南大众剧团,华野、三野政治部部队文工团,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和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副团长、团长。

在几十年的军旅文艺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有着时代影响力的作品,在全国全军屡获殊荣。

然而,人们最熟悉的是他搜集整理加工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是一首小调体裁的民歌,是我国民间小曲流传最广的优秀曲目之一。

它借茉莉花抒发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描写江南水乡人细腻的性格。

曲调优美抒情、结构规则匀称。

这首民歌的曲调节奏平缓,旋律流畅,一唱三叹,此起彼伏,表现出一幅典型的东方淑女的温文尔雅。

这种美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田园诗的气质,仿佛使人置身于流水小桥人家,小农社会的和谐气氛中。

“茉莉花”委婉动听的曲调中,流露出东方美的柔情丽质。

这与西方维纳斯所代表的明朗开放的美具有不同的风格。

中国音乐如中国审美的含蓄一样,藏而不露,同样可以体现出一种博大的精深的世界主义。

《茉莉花》是明清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一种情歌,按照今天的说法,茉莉花是一种通俗歌曲,或曰流行歌曲。

几百年来,《茉莉花》早已逾越了“江南第一民歌”的范畴,传唱于全国各地乃至少数民族地区。

湖北、山西、河北及东北等许多地方,都有《茉莉花》,形成了与江南《茉莉花》同主题的民歌“家族”。

这种现象,在中国民歌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其民间代表性凸现无疑。

《茉莉花》艺术的象征性,是有史可查。

当代研究中国民歌的权威乔建中研究员考证说,在18 世纪中叶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球》第六集卷一中就记载了这首歌的歌词。

后经英国地理学家约翰? 巴罗在 1804 年所著的《中国旅行》一书中,将《茉莉花》最早介绍给了西方世界。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还将其用于歌剧《图兰朵》中,这才使得世界亿万观众,对具有浓郁中国民间风格的《茉莉花》迷恋不已。

茉莉花芬芳馥郁、朴实无华,在人们眼里是很高雅、很圣洁、很纯真的美好形象。

人们歌颂她的洁白无暇,歌颂她的朴实无华,她代表着人们追求理想,追求纯真和谐的美好愿望。

多少年来同样的一首乐曲,出现了各种题材、体裁的《茉莉花》。

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合唱、民族乐器演奏、有带有爵士乐风味的萨克斯风。

他们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有的感情饱满热情,有的却情深意切,有的华贵明丽,有的婉转秀丽。

但他们都带有浓郁的茉莉花的品质,那就是洁白无暇、芬芳馥郁、朴实无华、婉转秀丽。

音乐中的茉莉花是迷人的,芬芳的,令人向往的。

流传在江浙一带的《茉莉花》,是一首小调体裁的民歌,结构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分节歌形式,采用五声徵调式音阶。

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三、四两个乐句的歌词连在一起,旋律也很难分句断开,在旋律进行上出现1 2 3 ,3 2 1 ,3 5 3这样的走向,虽不能看作是调式的转变,但给人以新颖的感觉、很有特点。

它以级进和三度跳进为主,节奏平稳,歌曲匀称细致,优美细腻,委婉动听,富于江南风味。

旋律犹如盛开的茉莉花,芳香飘逸。

二、《茉莉花》的产生和发展1942年冬,何仿是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小演员,才14岁,那是日本鬼子大扫荡的艰苦时期。

部队党委宣传部长张劲夫同志指示他们到边区去开展反扫荡的宣传,同时响应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深入到农村去,向民间艺人学习。

一天,他们找到了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扬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鲜花调》。

《鲜花调》是扬剧的曲调,原歌分三段,艺人是用男扮女音的调门演唱给何仿听的,何仿边听边记词曲,原词是这样的: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香香也香不过她;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首歌确实婉转悠扬,何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反复吟唱,何仿又觉得,原歌分别吟唱了三种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艺术形象不够集中,又是以小女子的“奴”人为称,唱的实际上是哥哥妹妹的相思情,对于部队表演,就不太合适,而且,原歌尽管乐音优美,但带有一定的轻挑感觉,并希望能够修改一下,但是没有这个能力,直到1957年,被部队送往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深造过的何仿,在北京与民主德国的合唱专家一起探讨民歌演唱,要找一首合适女声合唱的中国民歌,他想到了这首《鲜花调》。

经过对原曲原词的修改,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叹,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线歌舞团一曲唱红,当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唱片,从此,这首江苏扬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传遍世界乐坛。

三、各地流传的《茉莉花》比较大江南北有不少版本的茉莉花,流传很广。

很多人都知道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特》中用了《茉莉花》曲调,但到底用的是哪个版本的《茉莉花》呢?是江苏版的《茉莉花》? 还是乾隆年间英国人Hittner在中国记录的《茉莉花》?对此,各地学者对各种〈茉莉花〉版本进行了比较,以确定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特〉到底是用了哪个版本的〈茉莉花〉。

(一)易人的分析易人在她的文章中,先比较了河南商城、甘肃泾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的《茉莉花》,认为虽然四首曲调存在许多相同的乐汇,旋律线条的起伏比较相近,都是徵调式,但由于(1)四首乐曲第一句的落音不尽相同;(2)甘肃泾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的《茉莉花》都出现了“4”“7”偏音;(3)各地有不同习惯的衬词;(4)被收在赣南采茶戏和祁太花鼓中,与舞蹈动作进行了结合,使得四首曲调的形态和音乐形象的刻画变异比较大,给人的感觉也不相同。

接下来她又比较了辽宁长海、河北南皮、山东长山的《茉莉花》,认为它们的风格都比较粗犷,都出现了和各地方言密切联系的衬词。

河北南皮的《茉莉花》由于出现6#5和2#1的小二度,有一种新鲜的色彩感。

而黑龙江的《茉莉花》由于演唱者郭颂的处理,即在结尾时把高音加以延长,注入富有东北地方风味的衬词“哎呀哎呀哎哎呀”而显得别具风味。

另外她还比较了河北深泽县正调(当地把结束在徵音上的《茉莉花》习惯称为正调)和反调(把结束在商音上的《茉莉花》习惯称为反调)两首不同调式的《茉莉花》,虽然它们的第一乐句中的两个乐句都进行了重复,但音乐的进行和落音都不相同,而第二乐句两者的乐汇和音区位置不一样,“反调”在句尾加进了“哎哟哎哟”的衬词,使乐句延伸为五小节半,从而增添了歌曲了表现力,之后“反调”第三乐句又进行紧缩,连续三个十六分音符的字多腔少,使得“甩腔”也比较短小,最后落在商音上。

(二)江明惇的分析江明惇先后分析了河北南皮的《茉莉花》和山东日照的《述罗》。

他认为河北南皮的《茉莉花》是一首河北的典型曲调,旋法起伏较大,跳进较南方多,旋法起伏度较大,跳进教南方多,因字调而引起的字前装饰(绰注及上下三连音)多而有北方色彩,各句的加腔是由于歌舞表演的需要;段后较长的拖腔,旋律材料来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

江明惇认为山东日照的《述罗》(鲁南五大调“四盼”之四)用了“鲜花调”来抒唱四到六月间盼郎归来的思念之情,旋律跳进较少,曲折细腻,第三第四乐句连接较紧,使唱词也合成一个较长的句式。

(三)周青青的分析周青青采用对比谱来综合比较苏北、河北南皮和黑龙江的《茉莉花》。

与江苏的《茉莉花》相比,南皮的《茉莉花》旋律起伏大些,色彩明亮些,曲调更具叙述性质。

但从北方民歌的角度看,南皮的《茉莉花》因速度缓慢,大调五声音阶的级进进行、曲调中五次出现的小二度音程而显得相当柔媚和细腻。

东北的《茉莉花》在旋律上与河北的《茉莉花》关系比江苏的《茉莉花》更接近,但曲调比南皮的《茉莉花》平直、朴实、跳进多、幅度大,因而显得棱角也大些,没那么细致;最后拖腔的旋律骨干音与南皮《茉莉花》的拖腔完全一致,但风格不同,有东北人豪迈、直爽、快人快语的性格特点。

(四)冯光钰的分析冯光钰前后分析了河北南皮、山西临汾、宁夏固原县回族和黑龙江的《茉莉花》。

他认为南皮的《茉莉花》是带变音的六声音阶,音域比苏北《茉莉花》宽广,旋律起伏较大,明亮、具北方小调的特点;由于唱词为张生与莺莺的故事,音乐的叙事性与抒情性有机结合,曲调既有说唱风味有动听,节奏既从容舒展又轻盈跳动,加之民歌演唱者的出色表现,使民歌的意境得到了有力的渲染。

山西临汾的《茉莉花》是一首七声音阶的民歌,旋律中特别强调偏音“4”“7”,调性色彩比较自然,使旋律更为婉转优美,是一首情歌色彩浓郁的民歌,民歌手的演唱含蓄深厚,着重于内在感情的表达。

宁夏固原县的《茉莉花》与苏北的《茉莉花》相比,唱词内容及旋律进行产生了许多变异,原位“4”音与徵“#4”音的交替出现,使得“4”音的运用很有特色,引起一定的色彩变化,句末“牧童哥”的衬腔突出了地方特点,但其音乐结构、各乐句的落音与苏北的《茉莉花》大致相似。

黑龙江的《茉莉花》是由男歌手演唱的民歌,与女歌手的演唱相比,显得别致而干净利落,富有层次感,纯朴稳重中含有轻巧优美、含蓄中洋溢着热情。

歌曲旋律简练朴实而诙谐幽默,速度徐缓,抒情中具有热情开朗的性质,起句的衬词与结束句的衬腔首尾呼应对答,颇有特色;曲调棱角分明,柔中有刚、起伏自然,把人们热爱茉莉花的喜悦之情表现得十分真切。

值得肯定的是,在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特》中用的《茉莉花》曲调,就是乾隆年间英国人Hittner在中国记录的《茉莉花》。

四、《茉莉花》在重要场合的出现一曲茉莉花,芬芳香四方,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

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现场,当中国政府代表团入场时,一曲江苏民歌《茉莉花》由军乐团奏响。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中英两国领导人出场前,两国军乐队各奏三首乐曲,中国军乐队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江苏民歌《茉莉花》。

第二天上午,在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庆典上,在谭盾指挥的“天、地、人”组曲中,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又演奏了这首乐曲的“辽宁版”,香港的少年合唱队演唱了这首歌;1997年秋,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举世瞩目,克林顿总统在白宫草坪举行欢迎音乐会,美国交响乐团演奏了这首歌;1998年克林顿总统回访中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这首歌在男女声二重唱演绎下,使克林顿听得如痴如醉;1999年春节,中央民乐团首赴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新年音乐会,民乐团合奏了这首曲子,良宵一曲酣畅淋漓,维也纳金色大厅掌声雷动;1999年5月1日,昆明世博会隆重开馆,奏响的还是这首茉莉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