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浙江省特色小镇支撑体系
关键词:特色小镇;支撑体系;转型 发展;实施落地
1 溯源
“特色小镇”概念并不是浙江省首创,
多年之前全国已有包括北京、 天津、黑龙江、
云南、江西和安徽等多地提出打造特色小镇。
FEATURED TOWN 综合来看它们都是以建制镇行政边界为基础、
围绕其自身职能定位自上而下提出的, 因此
这类特色小镇的概念是从小城镇发展战略层
38
面衍生而来的。之所以未能取得如期效果,
原因可能在于是以“特色小镇”之名来推动
传统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北京市于 2011年设立 100 亿元的小城镇
发展基金,以全国首创的股权基金方式,引导
打造旅游休闲特色镇、 科技及设施农业示范镇、
商务会议特色镇、园区经济特色镇、重点产业
功能区配套服务特色镇五类 42 个特色小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于 2010 年 7 月提出全 面提升园区型、 商贸型、旅游型、历史文化型、 工矿型和林地共建型六类 21 个特色小镇。
天津市于 2011 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 围绕中心城区建设 50 个特色小镇。
安徽省于 2012 年 5 月借《安徽省建设 行业科技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在 ‘十二五’期间打造 200 个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研究
高级人才的同时,将“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 提升,强调生活、生产和生态 “三生融合” 的小镇建设:生活和生产融合解决目前大城市 通勤时间过长、建立步行交通主导下职居平衡 绿色发展新模式的尝试,这是吸聚中高端人才 的基础。生活和生态融合则关注人居环境品质 的建设提升,《意见》中提出所有小镇要建设 成为 3A 级以上景区是因为小镇要吸引并留住 优秀人才必须有高标准的空间环境,而 3A 级 景区建设标准恰好能较为精准描述未来小镇的 环境,这也是集聚人才的关键。
云南省 2011 年 5 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
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安排专项资金重点
扶持,并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包括现
代农业型、旅游型、商贸型和边境口岸型四
类 210 个特色小镇建设。
江西省南昌市于 2012 年提出分批分期建 设包括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休闲名镇和都市 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名镇三类 17 个不同类型的 特色小镇。
企业为主体推进项目建设。坚持用改革的思 路、创新的举措来推进,鼓励和支持各特色 小镇开展各类改革创新实验和试点。
2.5 小结 首先,与其他省市相比,浙江省特色小 镇概念明确,规划范围不以行政边界为限, 但严格控制发展边界和规模,小镇分类与地 方产业发展特色结合紧密。其次,浙江省政 府通过制定完善的申报、创建、培育和挂牌 奖惩政策,为社会各类投资主体自下而上参 与特色小镇建设创造了实质性渠道。这是有 别于以往围绕建制镇行政边界发展所提出的 新型城镇化的新抓手。 3 支撑体系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离 不开几个重要条件的支撑。结合参与特色小 镇创建工作的经历,笔者将其总结如下。 3.1 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支撑。 目前经济发展正呈现出“四个转变”趋势, 即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发展方式由 规模速度型转为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由增 量扩容转变为调存优增、发展动力由传统增 长转变为新极带动。在此背景下,结合土地 供给逐年缩减的实际情况,依托大规模产业 园平台集中发展产业经济的原有方式难以为 继。事实也证明过去动辄二三十平方公里的 产业园建设,在 3 到 5 年内一般也只能完成 1 平方公里左右的用地建设。 另一方面,《意见》未把文化创意产业 单独列为主导产业门类, 并非将其排除在外, 而是认定所有产业发展都应与文创类相结合 并融合发展。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基础历来 较好,已形成包括传统工业文化复兴型、公 有制企业衍生型、工匠商贩引领创业型、专 业市场诱导型、外商投资孵化型和产业链招 商型六大类,这些块状产业经济集群经济活 跃度高,为特色小镇的创建和产业发展提供 了坚实的基础。 3.2 人才支撑 优秀人才是特色小镇成功建设的根本支 撑。没有相应人才的汇聚, 就难以支撑 “7+1” 产业发展并形成高品质的城镇生活氛围。因此 特色小镇以新兴产业导入就业岗位集聚大批中
3.3 土地支撑 土地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支撑。特色 小镇为避免重走过去土地财政圈地卖房的老 路,从制度设计层面就进行了刻意筛选。 《意 见》规定房地产和商业综合体开发投资不得 纳入三年固定投资额,同时也积极出台配套 政策鼓励各主体建设单位充分利用低丘缓坡、 滩涂资源和存量建设用地。 浙江省自 2012 年即被列为全国低丘缓坡 试点工作开展省份,利用多年摸索积累的经 验进行小镇建设更是如鱼得水。存量建设用 地曾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用地,但 随着特色小镇建设先行先试的以租代售式改 革创新,结合新兴业态的需求改造后可以盘 活大片存量资源。 与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 给予配套土地指标奖励相对应,《意见》要 求对未达成年度建设目标任务的小镇要加倍 倒扣土地指标。这一系列组合拳式配套政策 在集约开发土地资源的同时,也为有效、按 体系
建 设
专
刊
摘要: 2015年 4 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 指导意见》(浙政发[ 2015]8 号,以下简称《意 见》),正式确立了浙江省以特色小镇作为 近期工作抓手的施政新思路。目前浙江省内 共有 79 个特色小镇入选省级创建名单。其 中第一批 37 个省级特色小镇共计吸引 3300 家企业、完成投资 480 亿,在宏观经济下行 的大背景中,交出了异常漂亮的答卷。 2015 年 12 月 24 日,习总书记批示号召全国学习 浙江建设特色小镇的经验,使浙江特色小镇 正式成为全国热点话题。本文试图从特色小 镇的支撑体系入手来剖析浙江版特色小镇的 来龙去脉,以及其成功的特殊性。
2 定义 浙江省提出的特色小镇是指相对独立于 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 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具体包括 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2.1 产业“特而强” 特色小镇必须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具体 包括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 金融和高端装备制造七大板块, 并兼顾茶叶、 丝绸、 黄酒、 中药、 青瓷、 木雕、根雕、 石雕、 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各小镇原则上 3 年完 成固定资产投资 50 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 业综合体项目)。 2.2 功能“有机合” 特色小镇坚持产业、文化、旅游的“三 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发展。通过鼓励将多种功能聚合发展,形成 各类功能的有机统一。 2.3 形态“小而美” 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在 3 平方公里左 右,建设用地面积在 1 平方公里左右,一般 特色小镇按 3A 景区目标建设,旅游特色小镇 按 5A 景区标准建设。 2.4 机制“新而活” 特色小镇要有明确的投资建设主体,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