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鉴赏答案【篇一:怀古诗学案答案】(二)、整体感知 2、读注释,探诗意。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3、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在诗中中找出点明主旨的一个词语。
(怨恨)。
(三)、赏析诗歌——自主、合作、探究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群山万壑赴荆门”写的是昭君村的地点和那里的景色。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构想出了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2、鉴赏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万里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凄凉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3、“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是关键,如何理解?颈联两句和颔联两句有何联系?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昭君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有“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才有其“空归夜月魂” 。
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4、尾联中,王昭君的“怨恨”包含了哪些内涵?一怨 :有倾国倾城之色,入宫却不得宠幸。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二怨:远嫁异域,怀念故土而永不能归。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5、诗中只写昭君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为什么前人评此诗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明]王嗣奭《杜臆》)?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二、西塞山怀古3、读注释,探诗意。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
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
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二)1.首联中“下”“收”两字运用的极好,请结合诗句来分析。
(6分)“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一个“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黯然收”中一个“收”字是指收敛、消失。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暗淡无光。
这既表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2、试分析“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的修辞手法。
(40字左右)对比、拟人。
“枕”是说西塞山依旧挨着长江,生动形象地比拟出“物”的永恒;“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对比,鲜明生动地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慨叹。
3、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5分)以景结尾。
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也是分裂失败的象征。
后人将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
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追问: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1)对国家统一的高度赞颂。
(2)更深层次的是对国家战争与分裂的忧虑、警示(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
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表达了对国家分裂、战争的担忧之情。
三、拓展练习:(一)(1)答:吊古伤今。
(昔盛今衰,物是人非)(2)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二)登金陵凤凰台【分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篇二:咏史怀古诗鉴赏】课本实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补注背景:时值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天下暂时一统。
但是,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问: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2、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二、特点归纳(一)、点击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 1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知识链接1、咏史怀古诗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加“怀古”、“咏怀”等。
(2)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手法:用典(5)语言:含蓄蕴藉(6)意象:历史人物(7)表现手法:运用典故(8)思想感情:吊古伤今(9)风格:或雄浑壮阔2、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建功立业。
借古讽今 ,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今昔对比,,昔盛今衰,,或含蓄沉郁,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乃坏汝万里长城柳营,即事议论 ! (斩)楼兰”指2 ” ,或在古迹、古人后对比吊古伤今后庭花借古讽今怀才不遇”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4)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5)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6)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3、咏史怀古诗常见的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㈠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问:白居易听琵琶女的弹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杜甫写昭君的“怨恨”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怀呢?答:归纳㈠3㈡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请从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这一角度,来分析诗人所寄托的感慨。
答:归纳㈡㈢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丌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丌肯过江东。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问: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第一首《题乌江亭》是从评价的,杜牧认为 4第二首《夏日绝句》是从评价的,李清照认为第三首《乌江亭》是从评价的,王安石认为归纳㈢四、解题指导→迁移训练(一)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步骤和方法(二)考试设题角度(1)写景、用典意图(2)分析评价思想感情(抒发怎样的感慨?)(3)分析艺术手法(三)迁移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