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概述(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问答式+单项训练”,这种分析讲解的模式单一,名目繁多的习题训练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随着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它以生动鲜明的形象,让学生身处具体场景;以真切的情意,去感召学生;以深刻的内涵和蕴意去启迪学生。
变抽象的语言教学为妙趣横生的活动。
同时学校、社会、家庭也为实施情境教学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利用的丰富资源。
教学实践表明:灵活多样的创设情境教学法不愧为语文老师的得力助手。
通过各种方法创设出的多种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回到”相应的环境之中,让学生在这种“面对面”之中自主地去“参与”,去发现、探究、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学低年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方法的研究”课题中,学生学习的前提是“情境”,情境一旦创设,每个学生就自然身在其中了,所以,它是面向全体的教育;也正因为如此,每个学生面对这个“情境”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冲击或不同程度的情感冲击,以及不同的理解、认识或不同程度的理解、认识,所以,它是面向全体的全方位的有个性差异的教育。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课题界定:心理学认为情景是对人体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
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有特定的作用。
例如,在山野里闻虎啸与在动物园闻虎啸,人们所引起的感情是有区别的。
情境教学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成长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相联系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勇于探究,提高教学实效。
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核心是调动、挖掘、激发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参与的乐趣。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
理论依据:主要是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论等。
1.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些理念,都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2.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兴趣活动方式。
3、以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辅之为理论基础。
他倡导的操作程序“创设情境,开发个性”。
使教学目标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本课题我以一、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出发,找出适合低年级语文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方法,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接受良好的语言文字训练,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研究内容:1、寻找低年语文情境教学创设的有效方法。
2、提高教师运用情境教学的能力。
3、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课题创新要点1、情境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课题,很早以前人们就在研究、探索、实践,在研究这个课题时我把关注点放在情境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上。
通过研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用优化的教学方式。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尝试,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努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
2、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情境教学整合其他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教学中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反映课本的知识,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本知识,增添学科的趣味性。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不断深入理论学习,进行文献资料的查询与研究工作,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的依据;第二是立足创设情境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课例的探索与研究;第三是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和反思,调整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确保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四是配套制定出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计划,以便更好地促进课题研究工作。
主要经历了以下三大阶段:1. 学习准备(2009年7月~2009年9月)确立研究课题,确定研究对象。
系统地学习有关《语文课程标准》,通过网络和书籍进行理论的学习,收集有关情境创设和语文教学的资料,包括情景创设和其它学科的教学,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平时注重语言的积累,翻看一些优秀课堂案例,收集好的教师评价语言,为创设语言情境打下扎实的基础。
2、课题实施(2009年9月~2010年9月)这是历时最长、也最艰辛的一个研究阶段,工作内容包括: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设立研究活动日,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收集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随笔、案例、论文等,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论文、案例评选;每学期参加一到两次校内一线教师研究会议,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交换看法,调整研究方案,对下一步课题研究的打算和计划做出安排,有效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参与组内及校内研讨课,广泛听取其他教师的宝贵经验,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
3、巩固总结(2010年9月~2010年10月)全面总结,整理图片资料、研讨材料,把有关优秀教案、案例、论文汇集成册,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结题报告。
研究的措施与做法研究中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针对小学低年级语文展开研究。
在课前认真备课,研究“情境教学”的方案,再拿到教学中去实施,然后,再根据实施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反思,修正方案,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总结”的过程,将研究融入教学实践之中。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是浅显易懂的故事或童话。
在讲这类课文时,我经常利用形似舞台剧的表演来给学生创设情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如在上《江南》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表演文中的小鱼四处游动样子,让这些可爱的形象鲜活地走入课堂中,使学生觉得课堂妙趣横生。
《司马光》一课中,先出示司马光的卡通形象,请学生代替司马光做自我介绍,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拉进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司马光砸缸部分是文中重点段落,教学时我又让学生做动作表演去读,学生朗读情绪很高,也轻松记住了课文内容。
这种让学生转换角色参与,创设出生动鲜活、情景交融的生活化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
讲故事的形式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用小故事来创设情境,可以很快的把学生引人故事中,使学生感同身受。
例如在讲《捧着空花盆的孩子》一文时,我先讲了《狼来了》这个故事来创设情境,然后问学生,你们愿意和故事中的小男孩交朋友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愿意,问:“为什么?”学生很快回答说是因为他不诚实、撒谎骗人,然后自然地导入新课,再问:“愿不愿意和本文中的男孩雄日交朋友?”学生就极想知道课文中的雄日是怎样一个孩子。
这样激发出了他们的求知欲。
利用学生对知识的不平衡性,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例如在讲《曹冲称象》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让孩子们从视觉及心理上感受到它的大、重。
接着问学生:“谁有办法称出这头又高又大的大象的重量?”学生满腔热情地思考、探索这个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后来我就与学生对提出的解决方案一一商讨它的可行性,最后引出曹冲利用水的浮力这一办法。
这样根据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局限性,巧妙地利用设问,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迫不及待地想得到正确的结论来创设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不能充分理解、感受。
他们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
这就要求教师运用一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之中,成为“画中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也是我经常会在课堂上采用的创设情境手段,如:教学《日月潭》时,制作了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清清的河水》一课,课文中对于为什么树被拔掉,河水就变混浊了这一现象,学生没有生活经验难以理解。
运用课件去演示就一目了然了。
《梅花》一课是古代大诗人王安石的名作。
由于古诗中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此时多媒体课件的介入,就可以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
情境的创设有时不是单一的,在一堂课中如果能合理创设情境,就能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的实效。
在今年5月份,我上了一节古诗录像课《登鹳雀楼》,其中运用了多种情景创设方法,力求使课堂教学做到时时有情、处处有境、层层置疑、环环紧扣。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很理想的。
课堂伊始,先出示一小段视频,介绍鹳雀楼的美丽景色,通过创设交流情境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在学习字词时,创设了几个游戏情境,“火眼金睛”:区别“入”和“人”这两个形近字;“变字小魔术”:看看“千”字变成了什么字;“喜洋洋带你闯字关”:认读本课生字。
在这样的情境中,枯燥的生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乐学,识记生字效率提高。
对于古诗中“黄河入海流”一句的教学,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创设出一个身临其境的情境,学生在朗读这句时,情感的融入便水到渠成了。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思想境界,以三幅照片出现,学生直观感受,领悟“站得高,看得远”的这一人生哲理。
在全课总结教学环节,同样借助多媒体再次带领学生欣赏美丽的景象,聆听悦耳的音乐,进入到情境世界里的学生,不但情操得到陶冶,而且想像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除了关注课堂,在平时的课余和课下,我也会针对语文学习的内容,创设一些课外实践情境,让学生去读语文、写语文、画语文、唱语文……目的是让孩子们爱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的素养。
如:开展了活动“做生活中识字小能手”,让学生到超市中,到大街上,到学校走廊里,到课外图书里去寻找身边的生字朋友。
班级每月月末选定一日下午开展一次“读好书,品好文”交流活动,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
根据课文内容,我还会布置一些实践作业:学完《秋天》一课,布置了用树叶作树叶画,学完《大熊猫》一课;布置了画画可爱大熊猫作业;学完了古诗《梅花》,布置了诗配画作业;学完了《对对歌》,布置了写反义词歌谣作业……在完成这些作业时,学生兴致很高,很愿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