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一、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组织1、识记:组织的概念: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领会:说明组织涵义的六个要点1)组织是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2)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3)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4)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

5)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6)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二)行为1、人的行为的概念: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侠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2、人的行为的特点:1具有适应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动态性;4具有可控性;5 行为实质(三)组织行为学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科学。

....和行为反应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研究方法: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原理,说明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性研究目的: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的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展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

简单的说就是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四)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主要是由组织行为学的实质和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做决定的。

(1)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2)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是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创新力。

(3)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管理者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加拿大的管理学家明兹伯格。

(4)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是组织的主体,在现代化的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

(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是管理者能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变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6)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试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1、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拥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2、特点:1 边缘性(主要表现为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相交切性);2 两重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由多科学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决定);3 应用性(应用性科学。

它的直接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六)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七)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B=f(P a、b、c、、、·E m、n、o…)行为= f(人的主观特征·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a、b、c…表示人的知觉、能力、性格、价值观、气质等主观特征m、n、o…表示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世界大环境等(八)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关系(九)21世纪管理者管理者工作行为的变化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是:(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

组织行为学这个学科带有两重性,即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个是科学性,一个是艺术性。

组织行为学因为经过了科学研究和试验的过程,由于有客观根据而且反映了客观规律,所以具有科学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即使一个人能把组织行为学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但仍然不能够保证知识的有效,因为知识的应用中有很多的经验、技巧,所以称其为艺术性。

第二章发展与理论源泉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主要是:(1)心理学;(2)社会学;(3)人类学;(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2.简述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两个学科的联系集中表现在心理活动与行为的联系上,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动因,心理活动只有通过行为来表现和衡量;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行为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指导下进行的。

管理心理学在侧重研究管理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性时,离不开行为研究;组织行为学在侧重研究组织中的行为规律时,也离不开心理研究。

两个学科的区别集中表现在研究对象各有侧重和其理论基础及应用范围的不同。

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并相应地采取管理对策,侧重于实践和应用。

而组织行为学则主要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的行为在组织中的发展规律性,侧重于学术和理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比管理心理学更广泛,它不仅来自心理学,还来自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

其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它不仅把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组织管理,而且把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原理也应用于组织管理。

第三章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答:研究方法应遵循如下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通常采用哪些方法?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案例研究法;(2)观察法;(3)调查法;(4)测验法;(5)实验法。

第四章知觉与行为1.什么是知觉?答:[[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2.社会知觉会发生哪些偏差?答: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它包括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

由于受某些知觉规律的影响,社会知觉可能发生以下偏差:第一印象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定型效应。

第五章价值观、态度与行为1.什么是价值观?答:[[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及其体系是法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2.简述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答:[[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工作态度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引发各种工作行为,就是工作态度的功能。

这种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等。

一般讲,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反之,消极的工作态度,由于受中介因素的影响,使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复杂。

第六章个性差异与工作安排1.什么是个性?答:[[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包括(1)个性倾向性,如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即心理过程的特征,主要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

2.人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人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能力的水平差异;(2)能力的类型差异;(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第七章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1.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着重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要和其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如下:(1)人际关系影响群体内聚力和工作效率;(2)人际关系影响职工的身心健康;(3)人际关系影响职工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因素:(1)距离的远近;(2)相似性;(3)个性特点。

第八章信息沟通1.什么是信息沟通?答:信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

传达的工具不仅限于语言、文字、符号,也包括姿态和行为。

2.简述人际沟通的P.A.C理论。

答:人际沟通的P.A.C理论又称[[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该理论指出,每个人在心理上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P)、成人自我状态(A)、儿童自我状态(C)。

这三种状态是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而成为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

"父母自我状态"以权威与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统治、责骂和其他专制作用。

"成人自我状态"其特征是客观与理智。

一般能与人平等交往。

"儿童自我状态"以冲动、偏执为特征。

"父母"状态与"儿童"状态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反应往往并非一贯,而"成人"状态的思考与反应则具有统一性和一般性,因此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应"。

上述三种心理状态,汇合为人的性格,而且蕴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在一定条件下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从而影响人际沟通的效果。

第九章群体行为与绩效1.什么是群体?答:组织中的群体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2.影响群体行为和绩效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群体行为和绩效的因素包括:群体成员的个性特征、群体特征及社会环境。

其中群体特征因素主要是指群体规模、群体构成、角色、地位、规范、内聚力。

第十章群体冲突1.简述冲突与竞争的区别。

答: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冲突与竞争不同。

冲突的对象是目标不同的另一方。

而竞争的双方则具有同一个目标,不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

2.冲突的来源有哪些?答:罗突斯认为冲突的来源有三个方面:(1)沟通因素;(2)结构因素;(3)个体行为因素。

第十一章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1.什么是领导?答:[[领导]]就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

领导不同于领导者,领导者是指担任某项职务、扮演某种领导角色,并实现领导过程的个人或集团。

领导不同于管理,领导偏重于决策与用人,而管理侧重于执行决策,组织力量完成组织目标。

领导作为动态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领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领导是一种"投入"与"产出";(3)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函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