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及投资热点互联网金融放到现在来看,确实算不得什么新鲜词汇,甚至其在过去的几年当中还扮演着并不是很光彩的角色。
但是,前几年的互联网金融在有些人看来仅属伪互联网金融,即便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早早被宣扬开来,却并未出现太多实质性的推进,直到2016年科技巨头的大规模涌入,互联网金融才算正式起步。
最近关于互联网金融有三个重磅消息,小米联手新希望集团发起成立的四川希望银行获批;富士康推出网贷平台“富中富”,称五年内IPO;百度公司宣布,前陆金所执委黄爽加盟百度,任副总裁一职,负责百度金融服务事业群组(FSG)的消费金融业务。
至此,国内互联网巨头都纷纷在互联网金融下得重注。
不过,互联网巨头看似一窝蜂似的布局互联网金融,但是相比起去年的网络P2P公司而言却更为从容理智,同样也各有侧重,展现的是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行业的真正创新之处。
一、互联网金融垂直化——产业链金融垂直化经营是互联网行业迈入精耕细作阶段的标志,相比较传统金融行业所强调的逐利性,互联网赋予了金融更多的可能性。
而垂直化的标志就是产业链金融的诞生,虽然前有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推出过一些针对某一特定产业的链式金融,但是并不具备普遍性。
而互联网金融垂直化所承担的正是产业链金融的全面普及重任。
金融是服务于实业的,而垂直化的互联网金融显然具备更多的行业化思考,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扶持产业发展,形成互惠互利,从而避免陷入传统金融行业的“唯利是图、嫌贫爱富”的困境。
这样看来金融服务垂直化的好处颇多,更多考量维度、更客观、更加符合产业现状的运作模式等等,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魅力就是如此。
简单来看,互联网产业链金融其实就是互联网思维:专注、极致、快的集中展现。
二、“支付金融”泛化为消费金融所谓“支付金融”,就是依靠最初的网购支付带动,有人认为这是互联网金融的发源地,主要以电商平台,阿里支付宝、京东支付等为首;而后来的百度钱包、微信支付也可以算作是支付金融范畴。
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所涵盖的范围也是与日俱增,出行、餐饮、住宿、旅游等等行业在互联网化,这也让“支付金融”开始泛化为消费金融。
正因为消费金融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其具备更强的用户粘性,并且能够依靠金融服务拓展更多的业务,以“支付”为核心的消费金融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占据了最大的一块蛋糕,目前,将消费金融作为主营业务的蚂蚁金服高达600以美元的估值,即便是体量相对很小的京东金融估值也有610亿人民币的估值。
三、互联网金融投融属性被规范作为全新的社会化投资渠道,P2P网贷平台以高收益、高效率、低门槛受到了很多中小投资者的欢迎。
而藏匿在P2P网贷平台高收益诱饵之中的高风险鱼钩却被缺乏理财知识的网民投资者选择性忽略,以至于出现了很多血本无归的案例。
相比于互联网消费金融以及互联网产业链金融,互联网P2P平台的产业布局属性已经被无限削弱,而是将投资的直接收益放在第一位。
那基于P2P网贷平台的这种投融特性,在未来,网贷行业也许会有以下发展:首先,鉴于P2P平台的高风险特性,其定会针对投资者设定一个像私募这样有准入门槛的机制(当然不能太高)。
一定的投资门槛既能够将抗风险能力低的“小散”筛除,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资金的多元化投资要求。
其二,网贷平台应该设置一定的存贷比、存款准备金率等类似传统商业银行的制度,使得平台遇到挤兑等紧急问题时,有一定的风险抵抗能力,不至于因为恐慌导致资金链断裂而再现去年的P2P平台倒闭潮。
第三,互联网金融的投融属性将会激发资本“赌性”,因此规范、量化投资将成重点。
网贷平台往往会因为高收益的压力,而选择一些高风险的投资标的,但是网贷平台毕竟不是VC,即便一味追求高收益,其也需要进行严格的风控。
四、互联网金融成为技术革新的前沿阵地技术创新是功能创新的基础,传统金融行业往往将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放在首位。
而互联网金融因为处于不断变革的创新期,具备更多的应变基因,所以对于新技术,互联网金融并不像传统金融行业那样排斥。
新技术一: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目前已经开始不断融合大数据,运用大数据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资金的流入流出,以及用户的消费行为。
目前很多经济预测模型都以“理性人假设”作为基础,但恰恰在日常的生活中,人的决策充满了感性因素。
而大数据通过决策主体的海量数据进行抽象化分析,从而能够得出更加精准的行为预测结果,具体反应在互联网金融上,就是更聪明:服务体验好,风险更低。
新技术二:区块链前段时间有人高喊“比特币已死,但区块链永存”,而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也正在被国际社会接受,2015年9月份开始,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瑞士联合银行在内的42家银行加入R3CEV区块链联盟,让一直游离在主流金融行业边缘的区块链的位置正在被扶正。
在未来,或许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还会继续竞争,但大趋势是,传统金融行业将被管道化,成为资金流动的“水管”,就如同现如今的电信运营商已成为事实上的流量通道一样,而互联网金融则是终端服务商,即“水龙头”。
只不过对于金融这种关系利害的行业,这条路可能会走的异常艰辛。
报告目录\REPORT DIRECTORY第一章互联网金融行业综述1.1互联网金融行业概述1.1.1互联网金融的定义1.1.2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与价值1.1.3与传统金融的区别1.2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基本理论1.2.1基本框架1.2.2融资模式1.2.3支付方式1.2.4资源配置1.2.5风险管理1.2.6行业监管1.3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简介1.3.1产生背景1.3.2发展历程1.4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壁垒分析1.4.1技术水平1.4.2企业资质1.4.3客户群体1.4.4用户流量1.4.5资金流量1.5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投资特性1.5.1创新成本高1.5.2进入门槛高1.5.3渠道成本低第二章2012-2014年国外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状况分析2.1国外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1.1国外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起源2.1.2国外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历程2.1.3国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主要模式2.1.3.1人人贷2.1.3.2众筹模式2.2全球重点国家及区域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状况分析2.2.1美国2.2.2非洲2.2.3欧洲2.2.4其它国家和地区第三章2012-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状况分析3.12012-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状况分析3.1.1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概况3.1.1.1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历程3.1.1.2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运营模式3.1.2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特点3.1.3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3.1.3.1政策因素3.1.3.2技术因素3.1.3.3风险因素3.22012-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特征分析3.2.1移动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冲击3.2.2电商平台推出供应链金融3.2.3网络基金发展特征3.2.4网络借贷发展特征3.2.3.1互联网企业推出金融业务3.2.3.2金融机构搭载信息平台3.32010-2014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经营情况分析3.3.1互联网金融行业经营效益分析3.3.2互联网金融行业盈利能力分析3.3.3互联网金融行业运营能力分析3.3.4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能力分析3.3.5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3.3.6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方向3.42012-2014年互联网金融市场容量分析3.4.1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分析3.4.2互联网金融客户规模分析3.4.3互联网金融产品结构分析3.52012-2014年互联网金融市场盈利分析3.5.1互联网金融收入规模3.5.2互联网金融利润规模3.5.3互联网金融业绩增长分析3.62012-2014年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分析3.6.1互联网金融竞争格局分析3.6.2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对抗3.6.3互联网金融领先企业分析第四章2012-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4.1行业政策环境分析4.1.1行业相关政策4.1.1.1金融行业政策4.1.1.2互联网行业政策4.1.1.3地方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4.1.2行业发展规划4.1.3对行业的影响4.2行业经济环境分析4.2.1国内宏观经济现状4.2.2国内宏观经济预测4.2.3对行业的影响4.3金融环境4.3.12012-2014年金融市场运行状况4.3.22013年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动分析4.4互联网环境4.4.1互联网基础资源4.4.2互联网普及程度4.4.3互联网商业应用4.4.4手机网络应用4.5行业社会环境分析4.5.1中国社会民生现状4.5.1居民消费水平4.5.2居民理财习惯4.5.3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分析第五章2012-2014年中国不同互联网金融机构行业平台分析5.1第三方支付平台5.1.1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概况5.1.2第三方支付的经营模式分析5.1.3第三方支付的市场规模5.1.4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格局5.1.5第三方支付企业分析5.1.6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优缺点5.2电子商务平台5.2.1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5.2.2电子商务的客户结构分析5.2.3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5.2.4电子商务市场竞争格局5.2.5电子商务企业分析5.2.6电子商务平台的优缺点5.3社交网络平台5.3.1社交网络的发展概况5.3.2社交网络的客户结构分析5.3.3社交网络的市场规模5.3.4社交网络市场竞争格局5.3.5社交网络企业分析5.3.6社交网络平台的优缺点5.4信息服务平台5.4.1门户网站的发展概况5.4.2门户网站的客户结构分析5.4.2.1综合类5.4.2.2生活服务类5.4.2.3财政资讯类5.4.2.4科技资讯类5.4.2.5休闲娱乐类5.4.3门户网站的市场竞争格局5.4.4门户网站运营模式分析5.4.5门户网站的市场规模5.4.6门户网站的优缺点5.5移动互联网平台5.5.1智能手机5.5.1.1智能手机用户规模5.5.1.2手机支付渗透程度5.5.1.3手机银行的渗透率5.5.2平板电脑5.5.2.1平板电脑用户规模5.5.2.2平板电脑渗透程度第六章2012-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重点细分市场分析6.1手机银行6.1.1手机银行的发展背景6.1.2手机银行的市场现状6.1.3手机银行的运营特点6.1.4手机银行的规模分析6.1.5手机银行的服务模式6.1.6手机银行的发展方向6.2网络借贷6.2.1网络借贷行业发展概况6.2.2网络借贷行业政策环境6.2.3网络借贷市场规模分析6.2.4网络借贷运营模式分析6.2.5网络借贷经营效益分析6.2.6网络借贷风险管理分析6.3网络基金6.3.1网络基金发展概况6.3.2网络基金市场规模6.3.3网络基金交易模式6.3.4网络基金盈利模式6.3.5网络基金业务类型6.4B2B供应链金融6.4.1B2B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概况6.4.2B2B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6.4.3B2B供应链金融运营特点6.4.4B2B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6.4.5B2B供应链金融企业分析6.4.6B2B供应链金融发展方向6.5网络证券6.5.1网络证券行业发展概况6.5.2网络证券服务模式6.5.3网络证券运营特点6.5.4网络证券市场规模6.5.5网络证券企业分析6.5.6网络证券发展方向6.6网络保险6.6.1网络保险行业发展概况6.6.2网络保险服务模式6.6.3网络保险运营特点6.6.4网络保险市场规模6.6.5网络保险企业分析6.6.6网络保险发展方向第七章2012-2014年中国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分析7.1建设银行互联网金融7.1.1建设银行简介7.1.2建设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种类7.1.3建设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特点7.1.4建设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规模7.1.5建设银行运营模式7.1.6建设银行盈利分析7.1.7建设银行风险管控7.1.8建设银行最新战略方向7.2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7.2.1工商银行简介7.2.2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种类7.2.3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特点7.2.4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规模7.2.5工商银行运营模式7.2.6工商银行盈利分析7.2.7工商银行风险管控7.2.8工商银行最新战略方向7.3招商银行互联网金融7.3.1招商银行简介7.3.2招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种类7.3.3招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特点7.3.4招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规模7.3.5招商银行运营模式7.3.6招商银行盈利分析7.3.7招商银行风险管控7.3.8招商银行最新战略方向7.4中信银行互联网金融7.4.1中信银行简介7.4.2中信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种类7.4.3中信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特点7.4.4中信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规模7.4.5中信银行运营模式7.4.6中信银行盈利分析7.4.7中信银行风险管控7.4.8中信银行最新战略方向7.5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7.5.1平安银行简介7.5.2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种类7.5.3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特点7.5.4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规模7.5.5平安银行运营模式7.5.6平安银行盈利分析7.5.7平安银行风险管控7.5.8平安银行最新战略方向第八章2012-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8.1电商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总体状况分析8.1.1电商互联网金融行业企业规模8.1.2电商互联网金融行业销售收入状况8.1.3电商互联网金融行业利润总额状况8.1电商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总体状况分析8.1.1电商互联网金融行业企业规模8.1.2电商互联网金融行业销售收入状况8.1.3电商互联网金融行业利润总额状况8.2电商互联网金融行业领先企业个案分析8.2.1阿里巴巴互联网金融8.2.1.1企业发展简况8.2.1.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8.2.1.3企业运营能力分析8.2.1.4企业业务模式8.2.1.5企业盈利能力分析8.2.1.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8.2.1.7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8.2.1.8企业风险管控能力8.2.1.9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8.2.2京东商城互联网金融8.2.2.1企业发展简况8.2.2.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8.2.2.3企业运营能力分析8.2.2.4企业业务模式8.2.2.5企业盈利能力分析8.2.2.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8.2.2.7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8.2.2.8企业风险管控能力8.2.2.9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8.2.3百度互联网金融8.2.3.1企业发展简况8.2.3.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8.2.3.3企业运营能力分析8.2.3.4企业业务模式8.2.3.5企业盈利能力分析8.2.3.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8.2.3.7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8.2.3.8企业风险管控能力8.2.3.9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8.2.4腾讯互联网金融8.2.4.1企业发展简况8.2.4.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8.2.4.3企业运营能力分析8.2.4.4企业业务模式8.2.4.5企业盈利能力分析8.2.4.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8.2.4.7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8.2.4.8企业风险管控能力8.2.4.9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8.2.5同花顺8.2.5.1企业发展简况8.2.5.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8.2.5.3企业运营能力分析8.2.5.4企业业务模式8.2.5.5企业盈利能力分析8.2.5.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8.2.5.7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8.2.5.8企业风险管控能力8.2.5.9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8.2.6东方财富8.2.6.1企业发展简况8.2.6.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8.2.6.3企业运营能力分析8.2.6.4企业业务模式8.2.6.5企业盈利能力分析8.2.6.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8.2.6.7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8.2.6.8企业风险管控能力8.2.6.9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8.2.7上海万德8.2.7.1企业发展简况8.2.7.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8.2.7.3企业运营能力分析8.2.7.4企业业务模式8.2.7.5企业盈利能力分析8.2.7.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8.2.7.7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8.2.7.8企业风险管控能力8.2.7.9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8.2.8大智慧8.2.8.1企业发展简况8.2.8.2主要经济指标分析8.2.8.3企业运营能力分析8.2.8.4企业业务模式8.2.8.5企业盈利能力分析8.2.8.6企业发展能力分析8.2.8.7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8.2.8.8企业风险管控能力8.2.8.9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第九章2014-2018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前景与趋势分析9.12014-2018年中国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前景概述9.1.1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SWOT分析9.1.1.1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优势分析9.1.1.2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劣势分析9.1.1.3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机会分析9.1.1.4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威胁分析9.1.22014-2018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前景分析9.1.2.1互联网金融支付系统前景分析9.1.2.2互联网金融信息处理系统前景分析9.1.2.3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前景分析9.1.2.3互联网金融融合模式前景分析9.22014-2018年中国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9.2.1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容量发展趋势9.2.2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需求发展趋势9.2.3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格局发展趋势9.2.4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行业技术发展趋势9.2.5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行业细分发展趋势9.2.5.1网络银行发展趋势9.2.5.2网络基金发展趋势9.2.5.3网络保险发展趋势9.2.5.4网络证券发展趋势第十章2014-2018年中国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资战略分析10.12014-2018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规划分析10.1.1第三方支付发展规划10.1.2电子商务发展规划10.1.3金融机构与互联网融合规划10.1.4互联网金融软件技术发展规划10.1.5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发展规划10.1.6互联网金融业务整合发展规划10.22014-2018年中国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资风险10.2.1互联网金融行业政策风险10.2.2互联网金融行业信用风险10.2.3互联网金融行业技术风险10.2.4互联网金融行业宏观经济风险10.2.5互联网金融行业成本风险10.2.6互联网金融行业产品结构风险10.2.7互联网金融行业其他风险10.32014-2018年中国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资特性分析10.3.1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壁垒分析10.3.2互联网金融行业盈利模式分析10.3.3互联网金融行业盈利因素分析10.42014-2018年中国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资建议分析10.4.1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资存在的问题10.4.2互联网金融行业主要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