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整体的世界》检测题一、单选题1.依靠去往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
葡萄牙在16世纪成为东方贸易帝国,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
这表明A.新航路开辟导致商路中心发生转移 B.商业贸易促进了葡萄牙的工业发展C.葡萄牙是三角贸易活动的主导国家 D.亚洲传统社会因贸易遭遇灭顶之灾2.早期的一位阿拉伯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
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
”由此可见,早期阿拉伯人对外征服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掠夺财富 B.传播宗教 C.摆脱内部纷争 D.征服异教徒3.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中出现了一幅世界地图的早期版本,图中绘有经度和纬度,该图于1486年在德国的乌尔姆雕版印刷而成。
1492年哥伦布根据这幅地图发现了新大陆(即今天的西印度群岛),但他当时竟认为已到达东方。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是①中国的印刷术对欧洲影响巨大②托勒密理论对天主教神学产生巨大冲击③此地图的经度谬误可能会造成哥伦布的航海误差④东西方在经济上和科技上已形成巨大的差距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4.1688年政变后,英国依靠强大的政权、优越的海上力量和发达的国内工商业,更加疯狂的进行殖民扩张,英国的行动A.旨在颠覆西班牙霸主地位 B.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C.为工业革命开展做了奠基 D.使其成为了世界工厂5.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6.下图是一篇历史论文的提纲。
据此推断,其标题应是:新航路的开辟A.开始了世界整体化的进程 B.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速度C.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兴起 D.拉开了世界近代化的序幕7.《新全球史》:“他的探险打开了直接联结欧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之门,促进了世界上不同地区建立永久性的联系。
”材料中的“他”的远洋探险事业A.开创海上丝绸之路 B.依赖葡萄牙的支持C.首次实现全球航行 D.发现了美洲新大陆8.希腊音乐大师范吉利斯在电影《征服天堂》插曲中写道:“征服了天堂的你,却征服不了黄金的欲望;执着的水手,却没有看到东方的黄金和香料。
”根据材料内容,请在电影名称前面输入正确的数字A.1433 B.1492 C.1497 D.15229.17世纪,该国的船只在欧洲世界里是最便宜和实用的。
商人依靠这些船只航行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充当着各地贸易的中介人和承担商品的转运业务。
材料评价的国家是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10.西班牙国王于1492年4月17日和哥伦布签订协定,决定给予赞助,并事先封他为将要发现的土地的宗主和统治者,他有权把新土地上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留为己有,但这些土地的主权属于西班牙国王。
据此可知,哥伦布的远洋探险A.具有殖民扩张的性质 B.是为了满足王室的挥霍C.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D.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11.中世纪人们普遍谴责谋利的行为,教会禁止放贷取利,认为这是“一个在上帝看来可恶可厌的罪恶”。
但到了16世纪,人们已经承认“温和的、可以接受的高利贷行为”。
人们观念的改变源于A.商品货币关系发展 B.宗教改革的影响C.地理大发现的推动 D.商业革命的需要12.从图a到图b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A.欧洲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B.世界市场最终确立C.殖民主体和对象发生改变 D.人类文明进程加速13.最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的航海家是A.达伽马 B.迪亚士 C.哥伦布 D.麦哲伦14.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从近代化视角看,“整体”的含义主要指A.地域联系的整体性 B.商品市场的整体性C.文明交流的整体性 D.物产传播的整体性15.图示为近代三角贸易示意图,据图可知三角贸易A.是工业革命时期资本积累主要方式B.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C.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D.是欧洲资本输出表现16.赵林在《大航海时代的中西文明分野》中指出:“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以一种暴戾的方式开辟了全球化进程,使西欧基督教社会从亚欧文明地带的僻陋边陲,一跃成为整个人类文明世界的中心。
”这种“暴戾的方式”主要是指A.商品贸易 B.投资办厂 C.集团垄断 D.殖民掠夺17.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各种美洲高产作物传入欧洲,仅土豆一项就使欧洲人口在1700—1900年两百年间增长25%,使欧洲城市化率增加27%到35%,并帮助催化工业革命的产生。
由此可知A.人口的增长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B.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巨大变化C.欧洲的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开辟新航路是为了获取高产作物18.17世纪时从英国到印度最经济的航线是A.英国→大西洋→印度洋→印度B.英国→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印度C.英国→地中海→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区→印度D.英国→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印度19.马克思说:“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
”这揭示了A.“价格革命”的影响 B.“商业革命”的实质C.重商主义出现的背景 D.英国宪章运动的作用20.“近代欧洲贸易地理曾发生过一场转变,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北部汉萨同盟各城市丧失了原来的中心地位,而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葡萄牙的里斯本、荷兰的安特卫普等城市繁荣起来。
”上述现象A.造成西欧社会物价上涨 B.表明欧洲各国联系加强C.反映商业革命的影响 D.导致传统的商路受阻21.1522年9月6日,西班牙国王举行褒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给远航归来的勇士,他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
”以下属于这次远航经历的是A.第一次横跨大西洋到达美洲 B.第一次到达非洲最南端C.第一次经印度洋到达印度 D.第一次由大西洋经太平洋印度洋回到大西洋22.16世纪之交,葡萄牙人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得益于A.政府的支持 B.社团的支持 C.王室的支持 D.军队的支持二、简答题23.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 1500年往常,人类差不多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
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
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截了当的交往。
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不管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依旧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什么原因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三、材料分析题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恰在此时,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欧洲各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涉及所有工农业商品、持续约一个世纪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
在这场通货膨胀中,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从16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普遍上涨3倍左右,英国、法国、德国物价从16世纪中期开始上涨两倍左右。
这大大削弱了欧洲各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摘编自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材料二白银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流通。
“用银始于闽、粤,而闽、粤银多从番舶而来”。
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万历时给事中郝经说:“今海内行钱,惟此地一隅。
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
则钱之所行无几耳”。
白银的广泛流通,大大增强了交换手段,对商业的繁荣无疑会有巨大的推动。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特点,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
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
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
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
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
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
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
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
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
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任意概括2个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及影响。
参考答案1.A 2.A 3.C 4.C 5.A 6.D 7.B 8.B 9.B 10.A 11.A 12.D 13.C 14.B 15.B 16.D 17.B 18.A 19.A 20.C 21.D 22.C23.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从分散孤立逐步走向相互联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24.(1)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方联系加强;中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欧的通货膨胀削弱了商品的市场竞争力;美洲白银遭到殖民者的大量掠夺。
(2)特点:白银流入量巨大;持续时间长;白银流入形式主要通过贸易途径。
影响:加速了明代白银货币化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明代正确商业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贸易长期处于出超状态。
25.(1)变化一:运粮方向由自东向西逐渐转变为自南向北。
原因:秦汉时政治中心多在西北(长安)且经济重心尚在北方,魏晋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至元明清时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南北分离。
变化二:从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到后来停止海运,只用河运。
原因:元代航海技术提高;明朝推行海禁政策,政府疏浚河道提高运力,海运风险较大而河运风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