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两自由度系统建模
1 , x4 z 2 ,则系统的状态方程可表示为 令 x1 z 1 , x2 z 2 , x3 z
AX BU X
(1)
(2)
式中 状态变量 X x1 , x2 , x3 , x4 ;
T
0 k0 1 k2 A m1 k2 m2
0 0 k2 m1 k 2 m2
1 0 c 2 m1 c2 m2
0 0 0 1 c2 ; B k1 m1 m1 c2 0 m2
0 0 1 m1 1 m2
(3)
车辆主动悬架系统输出方程为:
Y CX DU
式中
k k C 2 m2 1 0 k 2 m2 1 0 c2 m2 0 0 c 2 ; m2 0 k1 D 0 0 0 1 m2 0
2 车辆悬架系统模型
通过以上四条假设, 复杂的车辆系统变成了相对简单的两自由度悬架系统简 化模型,如图 2.1 所示,模型中系统各参数及数值示于表 2.1。 其中 m1 和 m2 分别为车辆的簧上质量和簧下质量, k 2 为悬架系统刚度, k1 为 简化的轮胎刚度, c 2 为悬架阻尼, z1 和 z 2 分别为簧上、簧下质量的绝对位移量,
车辆两自由度系统建模
随着车速和载重量的提高, 车辆振动对乘坐舒适性和行驶稳定性的影响更加 明显。通过确定实际车辆的简化条件,建立两自由度车辆悬架系统模型,为进一 步的主动控制策略对比研究打下基础。
1 假定条件
对于行驶速度较高的车辆系统,属于一种多自由度的复杂振动系统。利用目 前大型计算装置, 解算这一系统是可能的,但是要把计算结果解释清楚却是很困 难的。为了便于研究车辆振动特性,需要对实际车辆系统进行简化。 对四轮车辆而言, 在车轮上受到四个不平度函数的激励,引起各个方向的振 动。 可以认为车身是通过四个带减振器的弹簧支撑在车轮上,车轮又通过轮胎弹 簧和轮胎阻尼支撑在某一路面上,若考虑驾驶员(乘员)情况,还存在一个通过 座椅弹簧和阻尼支撑在车身上的乘员身体重量。 因此由路面不平度引起的振动主 要表现为: 车轮主要是铅垂方向的振动,车身主要表现为铅垂方向的垂直振动和 前进方向的俯仰振动、横向的直线运动(即侧向振动)和转动(即侧倾振动) , 而人体受到的主要振动与车身相仿。车辆直线行驶时,侧向的直线运动和转动也 可能出现,这些运动情况都和悬架形式有关。 基本假设是车辆对称于它的纵轴。即垂直振动和俯仰振动、侧倾振动和侧向 振动彼此不是耦合的,互相不存在影响。这样,复杂的车辆系统可以分解为两个 简单的振动系统:一个针对垂直、俯仰振动;另一个针对侧倾和侧向运动,即可 将路面信号分解为垂直激励和侧向激励。 针对实际车辆系统,将假设条件阐述如下: (1) 左右车轮受到的不平度垂直激励是一样的,车辆对其纵轴线左右对称, 即车辆不存在侧倾振动,没有侧向位移,没有横摆振动。 (2)针对乘员与车身运动的一致性,将其视为车身系统。且不考虑发动机 和传动系对车身的影响,将车身系统视为刚性簧上质量。车身的联系质量为零, 也就是说,车身简化后的前后两部分质量是彼此独立的。 (3)车轴和与其相联的主轮视为簧下质量,车轮在中心线上与路面为点接 触。 (4)由于轮胎阻尼相对于车辆减振器的阻尼来说,小到可以忽略,因此只 考虑轮胎的刚度作用。
m1 (kg) m2 (kg)
k1 (N/mm)
k 2 (N/mm)
c 2 (N/ms-1)
对图示车辆模型,建立两自由度悬架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为:
1 c2 z 2 z 1 k 2 z 2 z1 k1 z1 z 0 u z m1 2 c2 z 2 z 1 k 2 z 2 z1 u zk2 c2 u
z2
z1 m1 k1 z0
图 1 悬架系统简化模型 Figure 1 Model of suspension system
表 1 1/4 悬架系统模型参数值 Table1 Values of 1/4 suspension system model’s parameters 质量 数值 36 145 176 13.72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