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复习思考题(2012、11、25)1、简述五味的作用。
答:辛,能散、能行。
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又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
有补虚、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又能助湿腻膈助湿碍胃,令人中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酸,能收、能涩。
有收敛固涩作用。
酸味药易敛邪,有“闭门留寇”之弊。
苦,能泄、能燥、能坚。
泄代表清泄、通泄、降泄。
苦能坚代表两个含义:一指泻火存阴;一指厚肠止泻。
大苦之药能伤津、伐胃(败胃),津伤脾胃虚弱者不宜多用。
咸,能软、能下。
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久食伤脉。
另外还有淡与涩味。
淡味,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水作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
五味之外,尚有芳香气味,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作用。
2、中药应用时为什么要性与味结合?请联系具体药物加以说明。
答:每味药均有性和味,他们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共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
药物之间有气(性)同味不同,或味同而气(性)不同,其功效和作用就有明显差异。
如黄连与沙参均属寒性,但黄连苦寒,可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沙参甘寒可清热养阴生津;紫苏与薄荷味同而性异,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
所以气与味必须结合起来分析,方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药物的性能,正确应用。
3、生半夏及不同炮制品如何区别应用?答: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
清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
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痰为主。
气微辣涩。
姜半夏: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
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
微有辣味,微具姜气。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
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气微,味淡。
竹沥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沥拌透阴干。
温燥大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粘,痰热内闭中风不语。
半夏曲:生半夏浸泡晒干研粉,姜汁、面粉调匀,发酵制成。
化湿健脾,消食止泻。
4、临床用药时应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答:一、通过药物配伍产生协同作用:一种情况是疗效增强,这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如银花与连翘,谷芽与麦芽,乳香与没药,三棱与莪术等;另一种情况则是毒副作用增强,这是临床用药时必须避免的,如巴豆与牵牛,水银与砒霜等。
二、通过药物配伍产生拮抗作用:一种情况是疗效减弱,这是临床用药时应该避免的,如用黄芩清肺热、清胃热,若再用生姜就不合适了。
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应尽量考虑选用,如生半夏和生南星与生姜同用或用生姜事先处理生半夏和生南星。
另外,对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的,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5、用药禁忌包括哪几个方面?答:药的用药禁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配伍禁忌:在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应避免合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等。
2.妊娠用药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
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二类。
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则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斟情使用。
但没有特殊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
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
这说明服用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
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
高烧患者还应忌油。
6、中药的升降浮沉与哪些因素有关?答:1.四气五味: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2.质地轻重:花、叶、枝、皮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
3.炮制:物的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其升降浮沉的性能。
如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如大黄酒炒后,则可清上焦火热,可治目赤头痛。
4.配伍: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
7、比较麻黄、桂枝的药性、功效、主治和异同点。
答:麻黄与桂枝,均为辛温解表药,常相须为用治疗风寒表证。
但麻黄发汗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桂枝发汗力缓,外感风寒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能温经通阳,常用于寒凝经脉、痰饮水湿内停、风寒湿痹、胸痹及心悸、脉结代等证8、比较石膏、知母的药性、功效、主治和异同点。
答:相同点:二药均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高热烦渴,内伤病的胃热消渴、肺热咳喘等。
同中之异:石膏大寒,清热泻火优于知母,知母质润,生津止渴优于石膏。
不同点:石膏煅用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等;知母能润肠通便、滋肾阴清相火,治疗肠燥便秘、肾阴虚证,为石膏所不具备。
9、比较黄连、黄芩、黄柏的功效、主治和异同点。
答:黄芩、黄连、黄柏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引起的黄疸、泻痢、淋证、湿疹湿疮,热盛引起的高热、烦躁、痈肿疮毒等。
同中之异:黄芩善清上、中焦湿热,黄连善清心经热和中焦湿热,黄柏善清下焦湿热。
不同点:黄连与黄芩又同能凉血,治疗血热妄行证,其中黄芩尚可安胎,治疗热扰胎元之胎动不安;黄柏又能泻火除蒸,治疗肾阴虚、相火妄动之遗精、骨蒸发热、盗汗等。
10、比较生地、玄参的功效、主治和异同点。
答:两者均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主治温热病热入营血之身热、口干、舌绛;及阴虚内热、低热不退及消渴证等。
但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力强,血热吐衄、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者多用。
玄参泻火解毒力强,兼能软坚散结,痈毒疮肿、火热炽盛之目赤咽肿痛及瘰疬、痰核、瘿瘤等多用。
11、苦寒药有哪些副作用?使用注意是什么?答:苦寒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证。
在使用苦寒药物注意:(1)辨清虚、实;分清病情主、次,兼有表证的要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同治;(2)阳气不足、脾胃虚寒忌用并一定要辨清证状的真假(如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
(3)根据体质,适当培补(脾虚配健脾药;阴虚配养阴药)祛邪不忘扶正。
(4)本类药使用要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过。
12、大黄泻下通便,为什么可以用于痢疾?比较大黄、芒硝的功效、主治和异同点。
答:大黄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而六腑以通为用,大黄具有涤荡肠胃之功,故可用于痢疾。
相同点:二者均为作用强烈的攻下药,均具有泻下通便、清热之功。
主治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及热毒证。
不同点:大黄苦寒沉降,泻下力强,长于泻胃肠实热积滞,善治实热便秘;内服外用均能清热解毒,用治热毒疮疡、烧烫伤、目赤咽痛;此外又能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利湿热,用治血热吐衄、瘀血诸证、湿热蕴结的痢疾、黄疸、淋证等。
芒硝咸寒,长于润燥软坚泻下,善治大便燥结。
外用清热消肿止痛,治咽痛、口疮、目赤及疮疡等。
13、祛风湿药分哪几类?试举例说明各类药的性味功效特点及适应证有何不同?答:根据祛风湿药各药的不同特点分为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3类。
①祛风湿散寒药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肾经。
有较好的祛风、除湿、散寒、通经活络等作用,尤以止痛为其特点,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等。
如:独活、川乌等②祛风湿清热药性味多为辛苦寒,入肝脾肾经。
具有良好的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之功,主要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等。
如:秦艽、防己等。
③祛风湿强筋骨药主入肝肾经,除祛风湿外,兼有一定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腰膝酸软、脚弱无力等。
如桑寄生、五加皮等。
14、利水渗湿药分为几类?各类的药性功效、主治各有什么特点?并试举1-2例治疗热淋、石淋、血淋、膏淋的代表药物。
答:根据其药性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利水渗湿药、清热利湿药和利水通淋药3类。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分为三类:1.利水消肿药:性味甘淡平或微寒。
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泻泄、痰饮等证。
2.利尿通淋药:性味多苦寒。
主入膀胱、肾经。
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证。
3.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
入脾胃肝胆经。
用于湿热黄疸证。
热淋----车前子、滑石、木通;血淋---石韦;石淋--海金沙、金钱草;膏淋--萆薢。
15、附子温阳、回阳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温阳---补火助阳:①温肾助阳--肾阳不足,命门火衰;②温脾助阳--脾阳虚证;③温助心阳--心阳虚;④温卫阳--卫阳虚,综合附子的温阳作用来看,其可温一身之阳。
回阳救逆--恢复阳气,挽救厥逆之义,而回阳药性味辛热,适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亡阳证,药如:附子、干姜。
16、试述吴茱萸的功效特点。
答: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痛经,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
17、善理脾胃大肠气滞的药物有哪些?善理肝胆气滞的药物有哪些?善降气的药物有哪些?答:善理脾胃大肠气滞的药物有:陈皮、枳实、木香、大腹皮等善理肝胆气滞的药物:青皮、川楝子、香附等善降气的药物:沉香、柿蒂、刀豆等18、三七和白及均是止血要药,其功效、适应症各是什么?两者能否配伍同用?为什么?答:三七的功效:止血,散瘀,消肿,定痛。
可用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症瘕,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
白及的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主治: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
三七为活血止血药、白及为收敛止血药,白及三七合用可以起到止血不留瘀之功,两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19、牛膝“性善下行”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一、引药下行牛膝可引导药力到达下半身,临床常用来治疗下焦疾病;二、引血下行,临床治疗血滞经闭、经痛、经行不畅、产后瘀血腹痛、胞衣不下等病,常以红花、川芎、当归、桃仁、延胡索等药配伍牛膝,以活血化瘀、引血下行。
三、引热下行;四、趋下补肾牛膝能补肝肾而强筋壮骨,肾居于下焦,故云趋下补肾。
20、如何正确理解“丹参一味,功同四物?”答:“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意思是说丹参这味药物在临床上用以治疗妇科月经病、妊娠病、产后病等作用比较广泛,与四物汤治疗血分病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并非丹参的功用等于四物汤,因为丹参属苦寒之品,以凉血活血通经擅长,对于妇科经血不调或胎产诸疾而由瘀滞所致者均为常用药,后世医家誉其为妇科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