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学的特性:(1)管理的二重性:1)自然属性:管理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是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
2)社会属性:管理体现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同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活动有规律可循。
(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要灵活运用。
2、★★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3、泰勒的科学管理●泰勒科学管理的具体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认为工人的工作定额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科学地加以确定。
(2)标准化原理:不仅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而且工人所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和作业环境等等都应该标准化,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主张一改工人挑选工作的传统,而坚持以工作挑选工人,每一个岗位都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以确保较高的工作效率。
(4)差别计件付酬制:要在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的前提下,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
5计划和执行相分离原理:应该把计划同执行分离开来。
计划由管理当局负责,执行由工长和工人负责。
●评价★(1)贡献: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的实践精神令人感动把科学的方法用到管理上(2)局限性:把人当经济人仅重视技术的因素局限于基层管理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1企业活动类别可以划分为六类: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管理活动(2).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报酬●适当集权与分权●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团结。
(3)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4)评价:●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弥补了泰勒的不足●职能与原则不够精炼5、★霍桑试验及其结论?●霍桑试验共分四个阶段●实验起因:待遇很好,效率很低(1)工厂照明试验(1924-1927):照明度与作业效率的关系(2)继电器装配装配室试验(1927-1932):作业条件与效率(3)大规模的访问交谈(1928-1930):倾听了解下情(4)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1931):存在非正式组织●霍桑试验以及梅奥的结论(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评价:管理的第二个里程碑梅奥成为第二时期的代表人物行为科学由此而兴起方法不是太科学观点有些太片面6、巴纳德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1)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2)组织存在要有3个基本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良好的沟通)(3)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原则(4)权威接受论●评价:(1)创立了社会系统学派(2)关于经理的职能,采用分析性和动态性的方式加以说明。
(3)对“沟通”“动机”“决策”“目标”和“组织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专题研究。
(4)巴纳德将法约尔等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5)巴纳德的“权威接受论”对权威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7、现代管理学派及代表人(不太重要了解即可)●管理程序学派:代表人物:(美)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和西里尔·奥唐奈;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1)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2)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共性。
(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行为科学学派:是在人群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该学派主张以人的行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代表性研究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伍德沃德8、计划●含义:在一定时间内,对组织预期目标和行动方案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即确定组织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性质也是特点★:(1)首要性:计划-组织-领导-控制(2)目的性:总目标明确,分目标具体(3)普遍性:任何人,任何事(4)效率性:既快又好(5)创造性:新问题-新变化-新机会-创新计划(靠经验和知识)●分类★★(分类依据)★按计划期限分类: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按计划性质分类: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管理计划和作业计划)★按工作职能分类:人力资源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按计划的层次分类:宗旨、目标、战略、政策、规则、程序、方案、预算。
●计划工作的原理与步骤):确定目标、确定计划前提条件、挖掘可行方案、评估方案、选择方案、拟订引申(派生)计划、编制预算,使计划数字化9、目标管理:★★★理解目标管理的含义、特点、优点、缺点●目标管理的含义:是组织内的上级与下级共同制定组织目标,各部门及个人自主地承担相应责任,通过自我控制完成工作目标,并以目标来考核工作绩效的一种管理程序和过程。
●目标管理优点:改善管理工作、组织明晰化、鼓励员工勇于承诺和自我实现、形成有效的控制、目标管理表现出良好的整体性●目标管理的缺点:目标难以制定、强调短期目标、目标的商定很费时间●目标管理的重点:让组织中的各层管理人员都与各自的下属围绕着下属的工作目标以及如何完成这些目标进行充分的沟通。
●目标管理的实施:(1)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管理基础(2)能否推行关键在于领导(3)逐步推行、长期坚持10、组织◎1、组织的涵义、组织工作的含义组织是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群集合系统;组织活动(组织工作)的含义:组织工作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确定组织内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过程,也就是设计一种组织结构,并使之运转的过程。
◎2、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优缺点、适用条件)★★★○基本的有三种——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1)直线制是一种最早期也是最简单的组织结构形式;它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
(2)职能制组织结构,在组织内各级管理部门除直线主管外,还建立了相应的职能机构;它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在管理实践中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3)直线一职能制,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实际是直线制和职能制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国内各类组织中最常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4).事业部制:事业部制是一种“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形式,是一种高度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它一般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
(5).矩阵制又称为目标规划制。
这种类型的组织结构实际上是在直线职能制的垂直机构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机构所组成的。
它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可用来完成涉及面较广的、临时性的、复杂的重大工程项目或管理改革任务。
(6).委员会制:委员会是执行某方面管理职能并实行集体决策、集体领导的管理者群体。
委员会对于处理权限争议问题和确定组织目标是比较好的一种形式。
类型优点缺点直线职能型这种结构分工细密,任务明确,各负其责,故效率较高。
这种结构的稳定性较高。
部门间缺乏信息交流,部门目标不易统一,缺乏全局观点,增加高层协调工作量。
这种结构还不利于培养“全能”管理者。
此外,这种结构刚性较大,分工很细,手续繁杂,应变较慢。
事业部结构示意图每个单位或部门自治,它能使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成为坚强有力的决策机构;该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适应性;有利于培养高级经理人员。
对事业部一级的管理人员要求较高,集权与分权关系比较敏感,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削弱整个组织的协调;而且各个事业部皆有完备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和层次增多,管理成本较高。
矩阵结构由于矩阵结构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所以它加强了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部门相互脱节的现象;它同样具有工作小组那种机动灵活性,可随着项目的开始与结束进行组织或给予解散,一个人可以同时参加几个项目小组,大大提高了人员的利用率;由于职能人员直接参与项目,这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缺点是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另外矩阵结构造成双重指挥。
矩阵结构适用于产品品种多,且数量大的组织。
委员会集思广益、集体决议便于协调、鼓励参与委曲求全,折衷调和责任不清,缺乏个人行动◎3、组织设计的内容(即步骤)●工作划分●建立部门●决定管理跨度●确定职权关系:包括纵向职权关系和横向职权关系●通过组织运行不断修改和完善组织结构◎4、管理宽度的概念管理宽度是指管理人员有效地监督、指挥其直接下属人员的数量。
◎5、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关系(互动性)★★★●组织层级受到组织规模和组织幅度的影响,它与组织规模呈正比,组织规模越大,包括的人员越多,组织工作也越复杂,则层级也就越多;●在组织规模已确定的条件下,组织层级与组织幅度具有互动性,它与组织幅度呈反比,即上级直接领导的下属越多,组织层级也就越少,反之则越多。
◎6、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给组织提供资源,吸收组织的产出,同时给予组织许多约束;两者之间相互作用◎7、组织变革的原因:或由于组织自身的矛盾和缺陷而显得效能不高,或由于外界环境变化而是的自身难以适应●外部的动因指市场、资源、技术和环境的变化●内部的动因主要是人的变化、组织运行和成长中的矛盾所引起的11、控制●含义:控制就是监督各项活动,确保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计划执行结果的偏差。
●分类★★(依据、概念理解)(1)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分:预防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使用预防性控制是为了避免产生错误又尽量减少今后的更正活动;当出现偏差时,使行为或实施进程返回到预先确定的或所希望的水平)(2)按控制点的位置分: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预先控制: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进厂材料和设备的检查、验收、招工考核、入学考试和体检;过程控制:正在进行的活动给予指导和监督,保证活动按规定的政策程序和方法进行;事后控制:保证系统外部处于正常状态,活动已经结束,偏差已经造成。
传统的质量控制。
)(3)按信息的性质划分: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反馈控制:信息反馈控制就是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前馈控制:前馈控制又可称为指导将来的控制,不断利用最新的信息进行预测,把所期望的结果同预期的结果进行比较,采取措施使投入和实施活动与期望的结果相吻合。
(4)按控制来源划分: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和自我控制(正式组织控制:管理人员设计和建立起来的一些机构或规定来进行控制,规划、预算、审计等;群体控制:基于群体成员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非正式组织发展和维持;自我控制:个人有意识地去按某一行为规范进行活动。
自我控制取决于个人本身的素质。
)(5)按采用的手段划分: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直接控制:控制者与被控制对象直接接触进行控制的形式行政手段进行控制;间接控制:控制者与被控制对象并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中间媒介进行控制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