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2012北师大古代文学考博试题

2010,2012北师大古代文学考博试题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真题第一场中国古代文学史1、结合实例论述《诗经》对汉赋的影响。

2、试说明宋代科举对宋代散文的影响。

3、结合20世纪最新材料谈谈古代小说研究。

(好像是,因为小弟是先秦方向的,最后一题我没选,所以印象不那么深刻了,呵呵)第二场古典文献解读一、阅读周必大《皇朝文鉴》序,回答下面问题。

1,这一题是给出《皇朝文鉴》序的影印版,然后让你用繁体字抄写一段,并加上新式标点。

2,结合唐宋以来的文学思想,谈谈周必大所定的“气全而理正”的观点。

3,结合周必大说明的《皇朝文鉴》序的编选标准和编选范围,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阮元《四六丛话后序》,回答下面问题。

昔考工有言,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良以言必齐偕,事归镂绘,天经错以地纬,阴偶继夫阳奇。

故虞廷采色,臣邻施其璪火,文王寿考,诗人美其追琢,以质杂文,尚曰彬彬,以文被质,乃称戫戫,文之与质,从可分矣。

懿夫人文大着,肇始六经,典坟丘索,无非体耍之辞,礼乐诗书,悉着立诚之训,商瞿观象于文言,丘明振藻于简策,莫不训辞尔雅,音韵相谐。

至于命成润色,礼举多文,仰止尼山,益知宗旨,使其文章正体,质实无华,是犬羊虎豹,翻追棘子之谈,黼黻青黄,见斥庄生之论也。

周末诸子奋兴,百家并骛,老庄传清净之旨,孟荀析善恶之端,商韩刑名,吕刘杂体,若斯之类,派别子家,所谓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者也。

至于纵横极于战国,春秋纪于楚汉,马班创体,陈范希踪,是为史家,重于序事,所谓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者也。

夫以子若彼,以史若此,方之篇翰,实有不同。

是惟楚国多才,灵均特起,赋继孙卿之后,词开宋玉之先,隐耀深华,惊采绝艳。

故圣经贤传,六艺于此分途,文苑词林,万世咸归范围矣。

洎夫贾生枚叔,并辔汉初,相如子云,联镳西蜀;中兴以后,文雅尤多,孟坚季长之伦,平子敬通之辈;综两京文赋诸家,莫不洞穴经史,钻研六书,耀采腾文,骈音丽字。

故雕虫绣帨,拟经者虽改修涂,月露风云,变本者妄执笑柄也。

建安七子,才调辈兴,二祖陈王,亦储盛藻,握径寸之灵珠,享千金于荆玉。

至于三张二陆太冲景纯之徒,派虽弱于当涂,音尚闻夫正始焉。

文通希范,并具才思,彦升休文,肇开声韵。

轻重之和,拟诸金石,短长之节,杂以咸韶,盖时会使然,故元音尽泄也。

孝穆振采于江南,子山迁声于河北,昭明勒选,六代范此规模,彦和着书,千古传此科律。

迄于陈隋,极伤靡敝,天监大业之间,亦斯文升降之会哉。

唐初四杰,并驾一时,式江薛之靡音,追庾徐之健笔。

若夫燕许之宏裁,常杨之巨制,会昌一品之集,元白长庆之编,莫不并掞龙文,联登凤阁。

至于宣公翰苑之集,笃挚曲畅,国事赖之,又加一等矣。

义山飞卿以繁缛相高,柯古昭谏以新博领异,骈俪之文,斯称极致。

赵宋初造,鼎臣大年,犹沿唐旧,欧苏王宋,始脱恒蹊。

以气行则机杼大变,驱成语则光景一新。

然而衣辞锦绣,布帛伤其无华,工谢雕几,□业呈其朴凿。

南渡以还,浮溪首倡。

野处西山,亦称名集,渭南北海,并号高文,虽新格别成,而古意寖失。

元之袁揭,冕弁一世,则又扬南宋余波,非复三唐雅调也。

载稽往古,统论斯文,日月以对待曜采,草木以错比成华,玉十□而皆双,锦百两而名匹,明堂斧藻,视画绩以成文,阶戺笙筛,听铿鋐而应节。

自周以来,体格有殊,文章无异。

若夫昌黎肇作,皇李从风,欧阳自兴,苏王继轨,体既变而异今,文乃尊而称古。

综其议论之作,并升荀孟之堂,核其叙事之辞,独步马班之室。

拙目妄讥其纰缪,俭腹徒袭为空疏,实沿子史之正流,循经传以分轨也。

考夫魏文典论,士衡赋文,挚虞析其流别,任昉溯其原起,莫不精严体制;评□才华,岂知古调已遥,矫枉或过,莫守彦和之论,易为真氏之宗矣。

1、简要注释下列划线的内容。

就是选择文段里的几个人名的缩写,然后让你写出是谁,比如“式江、薛之靡音,追庾、徐之健笔”中的“江”指的是江淹,薛指的是薛道衡,等等,一共是10小题,20分。

很好拿的。

2、说一说阮元关于从上古以至于元代的文章演变的理论,并分析一下骈文和古文的关系。

(大致如此)好了,以上就是2012年北师大古典文献学的考博真题,北师大古典文献和古代文学一张试卷,所以上面的真题考古代文学的同学也可以参考一下。

以前找资料总是找不到,希望这次可以帮一下大家。

呵呵明天还考英语,下午还要复试,就写到这儿吧,复试结合后我会更新的。

北师大2010年古代文学考博试题:文学史卷(三选二,各50分)一、论汉代经典阐释对古代散文文体的影响。

二、论“行卷”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三、论述明清小说语言批评的成就与方法。

中国古代文献解读卷一、阅读汪藻《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1、标点(20分)2、用现代汉语串讲第三段。

(20分)3、《雲莊四六馀话》云:“国朝四六,荆公谨守法度,东坡雄深浩博,出于准绳之外。

由是分为两派。

后来汪浮溪(藻)、周益公(必大)诸人类荆公,孙仲益(觌),杨诚斋(万里)诸人类东坡。

……大体制诰笺疏,贵乎严谨;章表奏议,不妨宏肆。

非名公手笔,不易兼之。

”结合汪藻此文,谈谈宋代四六的艺术特色与发展演变。

(20分)二、结合以下所引谭献的《复堂词录序》,评介谭献的词学思想与其在词学史上的地位。

(40分)……词为诗余,非徒诗之余,而乐府之余也。

律吕废坠,则声音衰息。

声音衰息,则风俗迁改。

乐经亡而六艺不完,乐府之官废,而四始六义之遗,荡焉泯焉。

夫音有抗队,故句有长短。

声有抑扬,故韵有缓促。

生今日而求乐之似,不得不有取于词矣。

唐人乐府,多采五七言绝句。

自李太白创词调,比至宋初,慢词尚少。

至大晟之署,《应天长》、《瑞鹤仙》之属,上荐郊廊,拓大厥宇,正变日备。

愚谓词不必无颂,而大旨近雅。

于雅不能大,然亦非小,殆雅之变者欤。

其感人也尤捷,无有远近幽深,风之使来,是故比兴之义,升降之故,视诗较著。

夫亦在于为之者矣。

上之言志,永言次之。

志洁行芳,而后洋洋乎会于风雅。

若周琢曼辞,荡而不反,文焉而不物者,过矣靡矣,又岂词之本然也哉。

献十有五而学诗,二十二旅病会稽,乃始为词,未尝深观之也。

然喜寻其旨于人事,论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

三十而后,审其流别,乃复得先正绪言以相启发。

年逾四十,益明于古乐之似在乐府,乐府之余在词。

昔云:“礼失而求之野。

”其诸乐失,而求之词乎。

靡曼荧眩,变本加厉,日出而不穷,因是以鄙夷焉、挥斥焉。

又其为体,固不必与庄语也,而后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

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言思拟议之穷,而喜怒哀乐之相发,向之未有得于诗者,今遂有得于词。

如是者年至五十,其见始定。

……21号下午复试时笔试卷一、阅读并解析。

(一篇南朝的碑志,永徽年间人。

很长,难度比初试卷难多了。

况且还要抄写,时间上很紧张。

)(60分)1、抄写并标点2、翻译3、简析这篇文章二、论述(三选一)(40分)1、先秦经典阐释中有属于学术史的篇章,试举一两例论述之。

2、论欧阳修在古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3、任举一种乾嘉汉学的著作,并评析之。

轰轰烈烈的考博已经结束十天了,昏昏噩噩、空空荡荡的晃悠了十天。

之前老想着考试结束后要去做些什么,现在也完全没有心思去做。

论文的修改还在龟息中。

想想参加的两场考试,觉得真是恍若一梦。

好多题目都感觉看到了,但是答起来却混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尤以北大为最。

一个《陶靖节诗注》就把我气得够呛,当时我还想到陶澍有整理过陶渊明集,我还复印过那个光绪木版的,记得清清楚楚的是《靖节先生集》,不叫《陶靖节诗注》呀,所以就没有写,回来听师姐说就是陶澍。

心里那个郁闷啊。

晚唐的词很多就记得半阙了,还写得七扭八歪的。

北大就这么杯具了吗?师大的考试状态感觉还好,文献分析做得还挺有感觉。

复试时抽到了一个韩偓,这个李商隐的外甥,康老师问到韩偓的《金銮秘记》,我当时怎么就想不起来了。

囧啊!回来就想着要把这次考试的题目记下来的,但一直都懒得动手。

晚上再偶然看到韩偓时,想到再不记下来,就真的会忘了。

于是就再回忆了一次,也给有立志考博的同学分享一下。

北大2010年考博魏晋隋唐五代文学方向专业试题:魏晋隋唐五代文学卷一、名解(20分)陶靖节诗注月赋虬髯客传沈下贤文集二、诗歌详细解读及鉴赏(二选一)(20分)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金铜仙人辞汉歌魏明帝青龙九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三、《隋书·文学传序》:“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义,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结合文学史实评述这段论述。

(30分)四、论述晚唐五代的词风以及词体。

(30分)古代文论、中国通史、古代文学史卷一、试述王莽改制的背景以及具体内容。

(30分)二、论宋代诗歌与诗论之间的关系。

(35分)三、结合具体作品论述佛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35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