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联结词“且”“或”“非”》教学设计
陕西省丹凤中学726200 赵飞
一、教材依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选修2-1,第一章,第四节逻辑联结词“且”“或”“非”。
二、设计思想
(一)、教学设计理念:结合教学实际,依据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
以学生学生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当堂的反馈程度安排教学过程:充分给予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努力打造高效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大纲分析:逻辑联结词“且”“或”“非”是简易逻辑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理解逻辑联结词的含义是考察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复合命题及其真假的判断。
教学中应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理解“且”“或”“非”的含义。
(三)、学情分析:在学习了命题的四种形式和充要条件的相关知识后,学生对简易逻辑这部分的内容并不陌生,学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本节课可以通过大量实例的分析与归纳使学生理解“且”“或”“非”的含义,并掌握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含义。
②会判断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真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举例、分析、归纳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点
能识别一个命题是否为“且”“或”“非”命题并能判断其真假。
五、教学难点
①判断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真假
②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
使用预习、展示、测评模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学法选择
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整理。
八、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片断,辅助难点突破。
2、学生课前预习学案并完成各组分配的任务;记录自己预习过程中的难点。
3.小组长确定本组展示、讲解人选。
可以列举更多的例子
第三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黑板交流展示并进行讲解。
两名同学上黑板完成;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学生归纳
逻辑中“或”“且”的含义
实例(1)(或)(2)(且)
3.“或” 、“且”、“非”在物理中的应用
(1)或门电路(或);(2)与门电路(且);
(3)非门电路(非)
三、展示交流
分别指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
复合命题的真假:
(1)p: 2+2=5 q: 3>2
解:因为p假q真,所以p 或q 为真,p 且q为假,非p为真
(2) p: 9是素数。
q: 8是12的约数。
解:因为p假q假,所以p 或q为假,p且q为假,非p为真。
(3) p: 1是{1,2}的元素q:{1}包含于{1,2}
解:因为p 真q真,所以p或q为真,p且q为真,非p为假.
四、当堂检测
1. 已知,在“非p”,“p或q”,“p且q”形式的命题中“非p”为真,“
且q”为假,“p或q”为真,判断p,q的真假?
2.下列语句中,为“p且q”形式命题的是( )
A.3是9的平方根B.2不是质数
C.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D.
思考交流、扩展提高
命题R: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写出命题R的否定并判断真假?
五、谈谈你的收获
本节课学习了逻辑联接词及其应用;重点研究了判断一个复合命题真
假的方法:
(1)p且q形式:同真为真,否则为假。
(2)p或q形式:有真为真,否则为假。
(3)非p形式:与p相反。
p且q的否定为非p或非q;
p或q的否定为非p且非q。
六、课后作业
1.认真整理本节课学案
2.课本第19页1,2
多媒体演
示
作出评价
并进行鼓
励
对学生的
完成情况
作出评价
教师进行
适当补充
密码箱
洗衣机
30
十、教学反思
《逻辑联结词“且”“或”“非”》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四种形式的命题和充要条件的相关知识与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复合命题的构成及其真假判断的一节新授课,复合命题的构成及其真假判断是“简易逻辑”全章的一个难点和易错点,学生以前在学习、生活中已经对逻辑联结词有所接触。
本节课收集了大量实例,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究与归纳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残缺的艺术”,在新课程理念下,更为明显。
上完这节探索课后,收获很大,感想颇多。
现在整理如下:
一.值得保持的地方:
1. 学生通过预习自测、问题探究、展示点评、当堂检测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既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性问题的探究上,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和谐互动,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组织者与引导者,能够从实际出发,合理有效地实施教学,为学生的思维留下充分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4.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性机制运用得当,师生配合默契,完全达到了所有预设的效果,同时课堂生成问题有效地对课本知识惊醒了扩展。
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二.本节课的缺憾:
1. 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较多而生成效果还是有点少。
虽然学生参与较多,但是有被问题牵着走的感觉。
应该少一些预设的问题,多给学生留出生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体现出高效课堂探索课的最佳效果。
2.由于应用了学案导学法,学生有学案且提前做了预习,课堂学习相对比较轻松,应该让学生课前自主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
3.虽然设计有评价环节,但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在评价中鼓励性语言还不够多,无法使学生客服紧张、胆怯的心理过程,然而教学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在注重口头语言的同时,我们也要巧用肢体语言,教师满意的微笑、赞扬的眼神、默许的点头,都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器重、被关切,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扬长避短,不断打磨课程教学,积极贯彻新课改理念、通过打造高效课堂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