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去当代文学阶段。

会议根据五四以来新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定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指出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2..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0年《文艺报》发表贾霁的《不足为训的武训》对武训形象及称赞者提出尖锐批评,重载鲁迅杂文《难答的问题》。

批判其“反动性”,扣以宣传唯心主义、改良主义、个人主义、阶级投降、歪曲历史等各种政治帽子,形成全国性大批判运动,开启名为讨论、实为政治批判的新中国文艺运动的先河3.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发表《关于〔红楼梦研究〕及其他》一文,批评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将学术问题论争激化为政治思想斗争,意在清算胡适派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1955年毛泽东发动对胡风集团及其文艺思想的斗争,以清除来自内部的异己者的声音,造成建国以来罕见的冤假错案。

4.“双百方针”背景:1956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全国工作重心开始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在思想文化领悟需要发扬民主,纠正“左边”倾思想的影响,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影响:“双百”方针曾在一个时期缓解了时代政治与知识分子间的紧张关系。

知识分子所渴望的文化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文艺界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松动与转机,尤其对“人”的思考。

5.“右派分子”:老作家:冯雪峰、丁玲、陈企霞、艾青、吴祖光、傅雷、陈梦家、穆旦等;文坛新秀:王蒙、刘绍棠、张贤亮、高晓声、流沙河等。

6.“文革”文学思潮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了“文化大革命”额序幕。

7.“文革”中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

8.文艺创作的“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9.五六十年代小说赵树理中篇小说《登记》《求雨》《“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长篇小说《三里湾》后期作品注重突出老一辈农民的精神品格,有教诲青年一代的倾向。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10.“三红一创”: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梁斌的《红旗谱》、柳青《创业史》11.杨沫的《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人生轨道为主线,富有层次地呈现了其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她告别“旧我”的复杂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到投身社会革命,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12.另一种探索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方纪的《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罢》路翎《朱桂花的故事》陆文夫《小巷深处》和《平原的赞歌》《小巷深处》中人物形象:徐文霞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凌散》,被定为反动小说,上升为政治斗争。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人物形象:林震、林世吾爱情、婚姻题材作品:邓友梅《在悬崖上》、丰村《美丽》、宗璞《红豆》(女大学生江玫人物形象)茹志鹃的《百合花》写出战争年代人性的纯真,是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13.“中间人物”(没有写英雄人物,也没有写阶级敌人的破坏及与之斗争的过程):赵树理《锻炼锻炼》(绰号“吃不饱”、“小腿疼”两个落后农妇)、西戎《赖大嫂》14.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茶馆》等戏曲、戏剧、歌剧是中国当代戏剧的三大主要剧体。

从1957年春天开始出现的“第四种剧本”:反对公式化,概念化。

代表者及作品: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赵寻《还乡记》、鲁彦周《归来》、王少燕《葡萄烂了》“第四种剧本”成就:突破当时许多作家都不敢、也难以逾越的“人性”、“人道主义”禁区,大胆描写“人”,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并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一批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老舍的《茶馆》、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15.《茶馆》(1)艺术特色:1.艺术构思独特,使用“反描法”,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2.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把小人物集合在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

3.在艺术结构上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4.每一幕都穿插描写一件怪异的事5.《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的悲剧命运与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与剧作家的讽刺笔法让作品产生独特的悲喜剧风采。

(2)主要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

16.田汉的三部历史剧:《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此外《白蛇传》、《西厢记》。

散文名家“三大家”之说:杨朔、秦牧、刘白羽,也有杨、秦、刘、吴(伯箫)“四大家”之说P66-69。

杨朔的艺术风格及代表作(1)艺术风格:①杨朔散文讲究艺术构思。

散文具有诗意美。

②杨朔散文注重创造诗的意境。

③杨朔散文讲究艺术机构。

(2)代表作:《海市》《雪浪花》《茶花赋》《荔枝蜜》17.“重写文学史”口号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的深刻变革导致文学界提出“重写文学史”口号,反映了80年代后期意识形态环境的宽松和日益多元的观念空间,也是年轻学者在文艺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一次大胆、深入的积极探索。

18.“社会主义教育剧”:《夺印》《千万不要忘记》《年青的一代》19. 80年代小说伤痕文学作为“伤痕文学”之滥觞,较早引起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而“伤痕文学”命名则源于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揭露了“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引发了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和对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呼唤。

“伤痕文学”呈现明显的“伤痕”格调,具有悲剧美学风格。

“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

代表作: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梦》、竹林《生活的路》、叶辛的《蹉跎岁月》、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啊!》等反思文学“反思文学”以茹志鹃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发端。

“反思文学”在思想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比之伤痕文学,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代表作: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古华《芙蓉镇》、王蒙《布礼》、《蝴蝶》、谌容《人到中年》、)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

改革文学“改革文学”以蒋子龙1979年发表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先声,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辛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代表作:贾平凹《鸡窝洼人家》\李国文<花园街五号>\王蒙<坚硬的稀饭>\贾平凹<浮躁>,<鸡窝洼人家>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小说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寻探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的地域性鲜明,表现手法多样,文化底蕴浓郁。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有:韩少功《归来去》、《爸爸爸》、《女女女》、陆文夫《美食家》、阿城《棋王》、贾平凹《古堡》、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中国先锋小说中国先锋小说又称“实验小说”或“新潮小说”。

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在创作细想和欣赏技巧呈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

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给本土文化带来新鲜的血液,丰富了文学色彩。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等。

张贤亮《绿化树》主人翁章永璘人物形象: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黑孩人物形象:《红高粱》主线: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在这次战斗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20.80年代诗歌“归来者”诗群指50年代中期在诗坛隐失但在拨乱反正中得以平反重新提笔”归来”的创作诗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1980年,艾青把他的一本诗集定名为《归来的歌》,与此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

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归来”老一辈诗人有:苏金伞,公木,张志明等,九月派的鲁藜,绿原,牛汉,徐放等.九叶派的辛迪,郑敏,陈敬容等.代表作:艾青<红旗>,<雪莲>.牛汉的<华南虎>.昌耀的<山旅>朦胧诗朦胧诗指的是舒婷,顾城,芒克,多多,江河,杨炼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群,他们以内在的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受的的艺术策略和.代方式来隐示情丝.代表作: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第三代诗”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90年代出现的一批诗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反朦胧诗,反崇高,反英雄,平民意识.艺术:反意象,反隐喻,反口语化.第三代诗人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代表人物及作品:于坚《对一只乌鸦的命名》、韩东、海子《月光》、《世界的血》高行健(80年代最具先锋意义的喜剧探索者)1979年发表中篇小说《寒夜的星辰》,话剧三部曲:《野人》《彼岸》《绝对信号》21.90年代文学思潮90年代文学转型原因:1.随着市场经济中心的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都发生了变化。

2.大众传媒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被淡化,以及意识形态对于文学有了一定的放松。

3.90年代文学的边缘化和泛商品化是得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的特征得到了强化。

后现代主义指的是现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反对任何一体化梦想,动摇了现代主义对世界确定性的信念,瓦解有个体信念支撑的精英文化秩序,填平雅俗文化的鸿沟。

决定中国文学后现代特征的因素:1.“人”的观念的变化;2.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3.解构主义的思维关注人的精神及其文化思潮1993年初,王蒙在《读书》上发表《躲避崇高》一文;1993年6月,《上海文学》发表王晓明等的文学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张承志的《心灵史》、《清洁的精神》、和张炜的《柏慧》、《家族》《忧愤的归途》等都宣传道德理想主义的重要文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