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辨证论治思路的思考
证候分型的现状: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纷繁不一,各执一是。 以慢性心衰的分型为例:
(一)对证候分型的反思
“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 把心衰分为:心肺气虚;气阴两虚; 心肾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痰 饮阻肺;阴竭阳脱等七种证型。
(一)对证候分型的反思
《中西医临床心血管病学》分为心肺气虚; 痰饮射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肺肾 阳虚;水气上泛;心肾气阴两虚,痰饮 壅塞三焦;心肝气虚,水血瘀阻;心阳 虚脱,湿浊壅盛等六型。
•
阴虚
•
心 阳虚
• 本虚
气虚
•
血虚
•
五脏虚
•
痰
•
瘀
• 标实 气滞
•
水饮
•
寒
•
热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气阴两虚
气虚
阳虚
气血两虚
痰瘀 气滞血瘀
病机特点——病位在心,广涉五脏 (互为因果)
心脾相关 心肺相关 心肝相关 心肾相关
(1)心脾相关
血的生成与运行:心主血,脾生血; 心主血,脾统血。
慢性心衰的中医证候分型不下数十种。
(一)对证候分型的反思
对证候分型的评价
(1)不能全面反映疾病、病证的发生、发展、转归等 规律,不利于主动把握病情。 (2)证型简繁不一,难于把握。 (3)不符合中医临床思维特点。
历代医家的临床思维特点:从病证出发,紧紧抓住 证候的发展变化,病机转归,灵活应变,处方用药。
态度:
“中医处方,西医灵魂”的现象不可取,不反对某些 西医治疗思路对中医临床治疗作有益补充,但必 须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这是保持 和发扬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二、紧扣病机,把握病情
慢性心衰可分属“心悸”、“怔忡”、 “喘咳”、“痰饮”、“心痹”等病 证范畴。
病机特点——本虚标实
走出误区,拨正思路 紧扣病机,把握病情 随机应变,法无常法
走出误区,拨正思路
当前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主要思路是: 辩证分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单方验方:一病一药,一病一方。 按西医的病理、生理和治疗策略组方。
(一)对证候分型的反思
证候分型的肇始:始于建国后创 办高等中医教育之时。
以线性思维替代中医的非线性思维,以证型替代对 病证的病机转归的分析,以固化替代灵活。 (4)证候分型不应成为中医临床思维的主流。
(二)药单方验方的取舍
单方验方中蕴藏着许多医家的宝贵经验及民 间的有效单方验方。 现存的近十万首方剂,均可视作验方。 以辨证论治的思路规范使用,克服单方验方 的局限性。
对中医辨证治疗思路的思考
——从中医治疗心衰谈起
严世芸
• 中医临床治疗思路,是中医学界长期关注的领域。
• 近几十年来,中医药界对慢性心衰进行了大量临 床、临床基础及药理研究,并随着西医对慢性心 衰发病机理认识和治疗策略的发展变化,对中医 药治疗慢性心衰的思路产生了深刻影响,已形成 了一种思维定势。而这种类似的情况,在中医临 床中,随处可见。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以中医治疗慢性心衰作 为切入点,对中医临床治疗思路进行反思和探讨, 是很有必要的。
(一)对证候分型的反思
《今日中医内科》分为: 阳衰气脱;气虚血滞;阴阳俱虚;营卫 受损;阴竭阳绝等五型。
李氏分为五种证型: 以心悸为主者,属气阴两虚,血脉不和; 以肿胀为主者,属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以喘息为主者,属肺肾两虚,水湿上泛。
(一)对证候分型的反思
陈氏分为五种证型:心气不足,心阴亏 损;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气虚血 瘀,痰湿阻滞;痰饮阻肺,水湿不 化,气道不利;阴阳俱虚,阳气欲脱。
心藏神,肾藏精:精为神之宅,神为精之象,积 精全神,精血互相资生;心主血,肾藏精, 精血互相资生。
中医病证的病因病机具有以下特点:
(1)标本兼备,整体分析
(2)结合证情,动态把握
(3)个性共性,全面结合
(4)指导治疗,灵活变化
中医药学的非线性特点,不仅表现在中医基本 理论方面,更突出的表现在从病机变化出发 的临床思维方面。《内经.至真要大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例如:慢性心衰近年报导,所谓中医治疗,90%是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显而易见,它是西 医“强心利尿”的翻版。
又如:近年西医提出了“舒张性心衰”的学说以 后,有报导就生搬硬套提出:收缩性心衰以气 虚,阳虚为主;舒张性心衰以血瘀、痰阻为主, 多见实证,少见虚证。
再如,当慢性心衰心肌重塑学说提出,并反 对长期使用正性肌力药之后,有人就通过 所谓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提出大剂量党参、 黄芪、附子治疗慢性心衰,其死亡率比常 规剂量明显增高。
病理:肺气不足,宗气虚弱——循行瘀阻;
心气不足——血行不畅,阻滞肺络。
(3)心肝相关
血液运行调节:心主血,肝藏血。 心气心血不足——血运受阻——肝无所藏—
—肝血虚; 肝血不足——所生不足——心血损; 情志活动调节:心主神明,肝主疏泄。
(4)心肾相关
心肾阴阳关联:心主火,阳中之阳;肾主水,阴 中之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真阴真 阳之所寄。水火相济,水升火降,交泰之势。
当前在科技招标指南、药证的引导下及受西 医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一病一方一药,令人 担忧的是,它正在逐步替代中医的辨证思维。
(三)对“中医处方,西医灵魂”思路的质 疑
在当今这种思路具有普遍性,正在侵蚀中医队伍的治 疗思路。
这种思路的特点: (1)临床证候收集不注重中医辨证的要求。 (2)没有中医的病机分析,以西医的发病机理,治疗 策略和治疗方案为依据,确定所谓中医治则治法。 (3)以中药的现代药理选药组方。 长此以往,中医的临床思维特色将逐步淡化、消 失,中医将名存实亡,所存的是西药药理的天然药物。
三、随机应变,法无常法
协调阴阳,和于术数 (1)“和”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准则。 (2)协调阴阳气血,是中医的治疗大法。
脾气与心气关系密切: 《灵枢·邪客篇》:“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 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 脉而行呼吸焉。” “心火生胃土,命火生脾土”。“脾胃为后天之本”。
病理上痰瘀相关。
(2)心肺相关
气血相互作用——心主血,肺主气,《素问·灵兰 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傅者——辅助君主。 治节——助心行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