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仙游百科

仙游百科


仙游方言
仙游方言除在莆田市境内流通外,福清、惠
安、泉州、永春、永泰等市县的部分村落, 也有人讲仙游话。宋元以后,仙游人因谋生, 迁徒他乡或飘洋过海,随着他们的足迹所至, 仙游方言也被传播到我国各地及东南亚各国。 至今广东的雷州、海南岛及台湾、香港、马 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地,仍有 部分人使用认仙游方言。
居民来源
民族 仙游是个多民族的县份,民族以汉为主,占全
县总人口的99%以上,少数民族有畲、回、蒙、藏、 苗、彝、壮、侗、瑶、黎、高山、水、白、土家、 哈尼、拉祜、纳西、仫佬、毛南、乞佬、京、朝鲜、 布依、满等共26个少数民族。 姓氏 仙游村庄以同姓宗亲聚居为主,集镇则杂 姓聚居。全县汉族以陈、林张等姓为最多。20世纪 80年代起,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流动加剧, 特别是四川、云南等省女子婚嫁到仙游的增多,姓 氏也随之增加。据1992年底统计,全县共有324个 姓氏。

特色风俗

送嫁:姑娘要出嫁了,亲友赠送一批衣料 或生活用品给她,叫做送嫁,姑娘则要把 夫家挑来的石榴包、红团、白糕、猪肉分 赠给他们。
特色风俗

贺喜(即送贺礼):在仙游乡村,凡是结 婚、“做十”(祝寿)、“贺厝”(即庆 贺新屋落成)的人家,其亲友都用红纸包 上几元线(有的是送实物)作为贺礼。主 人要备办酒席宴请他们,作为答谢。特别 是结婚时,亲戚送来贺礼,主人除了宴请 他们之外,临行时还要分给一刀“祖肉” (一般是条肉)和一串红团、白糕、石榴 包等,俗称为“回贺礼”
仙游百科
仙游县
居民来源 通用语言 特色风俗
宗教
景区 美食
仙游论坛

仙游县地处福建省东部沿海, 木兰溪中、上游,位于东经 118°27‘-118°56’,北纬 25°11‘-25°43’之间,隶属 于莆田市。县境东接莆田市区, 西接咏春、德化,南连惠安、 南安、泉州鲤城区,北介永泰, 东南濒临湄洲湾,挨天然良港 秀屿港,接肖厝港口。县域东 西宽49公里,南北长63公里, 海岸线长5公里,区域总面积 1815平方公里(折合272。2 万亩),其中耕地35.5万亩, 山地203万亩,有林地178万 亩。
仙游枫亭元宵灯会的由来
• 仙游县枫亭镇的元宵灯节十分独特,时间长达5个夜晚,其 中还有一个动人的典故呢。传说宋朝年间,连江里(即今枫亭镇) 在朝居官者多,他们把京都灯会中较有特色技巧的形式品种传回 故乡,并与家乡的灯节特色融会贯通,形成独具特色的枫亭元宵 游灯,与各地迥然有异。据说有一年元宵节临近之际,枫亭籍在 朝的官员各自纷纷邀请皇帝驾临枫亭观灯。皇帝问道:“何日灯 会?”众邀者均答是“正月十五”。皇帝颇费心计,为了既不伤 臣僚之间和气,又得给邀请者面子,更要显示皇帝对朝臣的不偏 不倚,遂答应驾临枫亭观灯,并谕准从正月十三晚至十七晚,相 邀的朝臣各自举办一场游灯盛会。在朝的枫亭籍官员就发动各自 原居住地的乡民提早准备,极力操办,都想把各自的灯会办得隆 重精彩,以博得皇帝赞赏。于是,从当年的正月十三晚至十七晚, 枫亭籍各朝官居住的乡村依次竞办了盛况空前的元宵游灯,皇帝 亲临观赏,被那颇具特色的“蜈蚣灯”、“菜头灯”人物故事彩 架、弄龙舞狮等所吸引,赞不绝口,御赐了“邀来元夜无双景, 独占枫江第一春”、“大魁天下”、“天官赐福”的题赠。 • 从此以后,连续五夜的枫亭元宵游灯盛会相沿成习,而且越办规 模越大,人物故事彩架、灯具品种不断增多,绵延数里的“灯龙” 穿行于村间阡陌,甚为壮观。
三会寺
九鲤湖位于仙游城关东北方向约25公里处的何岭山峦之巅。这是一 个天然石湖,相传汉武帝时,庐江府何氏九兄弟为避祸害,来到这里, 他们厌世超然,苦炼丹药;丹成,湖中跃出九条鲤鱼,何氏九兄弟骑 鲤而去,变成了神仙。九鲤湖因此得名。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 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留连忘返。 九鲤湖风景最引人入胜的是九漈飞瀑。这九漈瀑布分别为: 雷 轰漈、瀑布漈、珠帘漈、玉柱漈、石门漈、五星漈、飞凤漈、棋盘漈 和将军漈。九漈飞瀑之间,近者相距不足五百米,远者长达十公里, 其中最为壮观的是瀑布漈、珠帘漈和玉柱漈。“瀑布漈”是九鲤湖最 大最壮观的瀑布,湖水从高悬的湖岸边冲出,势不可挡,怒气冲冲, 仿佛从半空中飞泻而下,似一练银白的布匹,悬挂半空,发出震耳的 轰鸣,人站在旁边,直觉得天摇地动, 蔚为壮观。“珠帘漈”因其 瀑布酷似珠帘而得名。当瀑布漈从半空中坠下时,忽然被突出的峭石 拦腰斩断,刹时间水花飞溅,恰似千万斛断了线的珍珠,纷纷扬扬, 洒满空间,再缓缓落入深渊,宛如一块永远织不完的垂帘。“玉柱漈” 在珠帘 漈的一侧,有两股水自盘龙山上贴着赭红色的崖壁倾泻而下, 如两条洁白的玉柱,双双落入白龙潭中,这便是被徐霞客称之为“峻 壁环锁,瀑流交映,集奇撮胜,惟此为最”的玉柱漈。珠帘、玉柱二 漈之水同注一泓深潭之中。此潭虽小于九鲤湖,然潭水碧若翡翠,深 不可测;潭边群峰环立,山崖陡峭, 翠竹染碧,杜鹃映红,好一处 美不胜收的世外仙景。
仙游县主要的风味小吃


1.仙游蓼花和麻筒:蓼花的基本原料是糯米、蔗糖、纯碱、麦芽糖。制作方法是:先把糯 米浸水24小时,然后淘净、凉干、粉碎,再加热水制成一个个小软粿,小软粿用水炖过, 加入少量纯碱,再放在金属桶中用木棍猛搅直到起泡不收缩为止,接着把小软粿切成长四 公分、厚四公厘的冬瓜条样的白粿条,白粿条油炸之后就成为蓼花胚了。蓼花胚沾满蓼花 米就是成品蓼花了。如让蓼花胚沾满炒芝麻,那就成为麻筒了。 2.坝下“馄饨”(俗称扁食):用料考究,以精猪肉切碎为馅,拌以虾仁、葱米、味精、 五香、胡椒、精盐等。馅皮多用精粉打成,因而薄而透明。汤多用肉骨汤,且拌以蒜、油 芝麻、葱等香味佐料,吃来别有风味。 3.盖尾“蚮饼”(即“海蛎饼”):原料是地瓜粉、豆腐渣,拌以葱、芫葵、五香、胡椒、 味精等。油炸时先放人凹瓢,中夹心生蚮。炸熟后,酥脆香甜。 5.城内“赤饼”:用面粉拌成浆团,再在平锅烫成面皮,然后用几张面皮裹卷花生粉、芝 麻、白糖等,就做成一个“赤饼”,皮韧馅甜,吃来香味满口。 7.二保“小唛”:馅为糯米,拌以糖、盐、花生、虾仁、香菇、笋服等,外包豆浆皮,蒸 熟后,吃来又甜又咸,越嚼越有味道。 6.枫亭“蛏插”:用无浸水的鲜蛏为料,拌以纯地瓜粉,放在热汤中做成“蛏插”,以汤 不糊为佳,加上醋、酒,吃来清甜可口。 7.游洋“白粿”:用冬米蒸成饭,再放进石臼中舂打,然后放在案板上压平,切成块状 (过年时做成圆糕状),食用时可以炒成甜白粿、咸白粿、炸白粿等。 8.岭头坪“锅边”:用米磨成浆,加上硼砂等原料,放在平锅(一般用铁皮盘)中蒸熟, 越薄越好,食用时切成条状,可以制成汤锅边和炒锅边,质优价廉,是群众方便的小吃。 9.鲤城“仙草”:用游洋、度尾等地出产的仙草,清水蒸之,加上曲粉,冷却后就凝冻成 . 黑色的仙草,性清凉能败火,切成小豆腐大小,加些糖,再放些冷开水,是夏令解暑冷食。 10.枫亭糕:用纯糯米粉为料,拌上白砂糖粉未,再加上花生仁、芝麻等,干蒸熟后,切 成四方块,吃来香甜可口,适宜老人小孩食用,更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在省内外及东南亚 一带颇受欢迎。 游蓼花和麻筒
景区
九 鲤 湖
仙游县美食

仙游地区风味小吃,品种繁多,颇具地方传统特色,无 论是本地人,或是到仙游的中外游客,都为风味独特的名菜 和小吃所吸引。仙游的风味小吃,其质优物美,色、香、味、 形诸方面均极考究,尤注重于“味”。故又有“一菜一格, 百菜百味”之谚。丰富多采的美食中,既以味多、味广、味 厚、味浓为特色,又以清鲜淡雅见长。各类菜皆讲究题目、 内容和含义。并渗入地方历史、民俗、民情。有的风味食品, 驰名全国,流芳海外。兴化米粉风味小吃,具有很浓厚的民 俗趣味。这种米粉,白如雪细如丝,是兴化著名的特产,扬 名省内外。它具有物美价廉,易熟可口的优点,是我国最早 的快餐之一,久负盛名。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兴化讲学期间, 尝到“炒米粉”时,不禁拍手叫绝说:“可口欲吞舌,美味 实无穷!”
居民来源
据宋《仙溪志》载,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建
县时,仙游人烟稀疏。五代十国时,北方人民避乱 南迁,其时主客未满千户。北宋末年,北方人民再 次避乱南迁,大批入境。明代,人口趋于下降,在 其后的150余年间,徘徊在1--1.5万口之间。到清代, 经历了“乾嘉盛世”之后,人口增加,同时人口统 计由仅计成丁口数改为男女老少均计在内,故人口 统计数骤增,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全县人口 达49320户共计306798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社会安定,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迅增,目前已达百 万。端 午 节宗教信仰
仙游县人们的主要宗教信仰有佛教和基督 教,其中大多数人热爱莆田湄洲岛的妈祖 文化,每年都要定期去朝拜妈祖。
宗教
三会寺
天马寺
九座寺
宗教

碧云寺
龙华寺
宗教
仙游基督教
景区
莱 溪 岩
景区
天马山
仙游县的主要景区
九鲤湖 菜溪岩
天马 山 麦斜岩 塔斗山 三 会 寺
景区
城关东门石坊
特色风俗

做客:到乡下做客,主人会煮上一大碗线 面,外加鸡蛋、花生、肉菜等肴。客人不 能把点心都吃光,一定要留下一些,叫做 “留碗底”。
特色风俗

挂脰:孩子到亲戚家去做客,如果是第一 次来的,临行时,主人就要用红髻线扎上 一些钱,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叫做“挂 脰”。
谢师:旧时父母延师教子学艺之日,要用盘盒装上酒菜,送到师傅家中, 先让孩子行拜师礼,再呈上一个红封,内装学艺的酬金,叫做“谢师”。 师傅收下了这些礼物,就认下这个徒弟,开始教他学手艺了
通用语言
仙游方言 方言的形成
同城差异
方言传承
仙游方言
仙游方言称“仙游话”,与莆田话相类似,
合称“莆仙话”。莆仙史称“兴化”,故又 称“兴化话”。仙游方言(仙游方言)与闽 南方言和闽东方言构成福建省三大方言体系。 因地域、历史、生产、文化、民俗等关系的 影响,仙游方言逐渐带有闽南、闽东方言的 特点:就文白异读的对应说,它近于闽南; 就声韵母的连音变化看,则近于闽东。和莆 田话相比,仙游方言中有较多的地方与闽南 方言相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