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优秀教案

2、亡郑陪邻 (表面)
对秦 对秦
退出(示弱)
有害(离间)
层 层 深 入
3、舍郑利秦
对秦
有利(利诱)
4-5、亡郑阙秦 对秦 (深层)
步 步 有大害(瓦解) 紧 逼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烛之武谋略小析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釜 欲 挑 投 保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擒 拨 其 底 全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抽 故 离 所 郑 纵 间 好 薪 国
字词注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共( gōng )其乏困 若不阙( quē)秦 夜缒( zhuì )而出 使杞( qǐ)子、逢( páng )孙戍之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 1.分小组翻译课文 • 2.小组展示翻译成果
明里为秦,暗则为郑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 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转第四段
4、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之。
《春秋》与《左传》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 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 行解释和说明。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 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原名《春秋左传》,是为《春 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 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转第一自然段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秦晋围郑示意图
晋 秦
公元前630年
晋 崤山 军
新郑

氾 南
秦 军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
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 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 )许之。 思考: 佚:沉重—坚定。为国事而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的信任
既东封郑(在东边)
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黄昏)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词类活用 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厚、变薄)
亦去之。
敝:损害
知:通“智”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翻译
与,不知;以乱易整, 所与:同盟
总结文言现象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文言虚词;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已通矣,语气词 共通供,供给 厌通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3、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 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 第1层:郑既知亡。(语气沉着真挚。) 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于:1.以其无礼于晋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 因为,表原因 • 连词,来 • 对,表对象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 亡 (言于秦)
亡 郑 (害于秦)
舍 郑 (利于秦) 晓 以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赐 晋 (负于秦) 利 害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肆 晋 (阙于秦)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8 “君”,6 “郑” 。)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转古人点评
1、郑既知亡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 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 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情感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 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 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判断)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 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 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 说退秦师的成功。 转人物描写
关于作品中的人物
课堂练习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晋军函陵(军:军队)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特殊句式 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 (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 (主语) (烛之武)夜,缒而出 (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介词)
( )夜缒而出, 烛之武 见秦伯,曰:“秦、 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夜:夜晚—>在夜里 名作状
敢以烦执事。
在古文中,方位、时间 名词出现在谓语动词前, 一般活用作状语 。
越国以鄙远,君知 其难也。焉用亡郑
鄙:把…作为疆界
焉:怎么,疑问代词 陪:通“倍”,增加
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 道路上的主人。
也。
翻译
夫晋,何厌之
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 图之。
东:向东。名→状
厌:通”餍”满 足
封:使……作疆界。 使动
焉:哪里
阙:通“缺”,削减
利:使…..获利
子犯请击之,公曰:
之:代指秦军
“不可。微夫人之力
不及此。因人之力而
夫人:那人
因:依靠
敝之,不仁;失其所 不武。吾其还也。”
• • • • • • 连词,又 连词,况且 代词,它郑国 代词 ,这件事 自己的 表商量语气,还是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考虑)
பைடு நூலகம்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
词类活用 名词→状语
围郑
秦晋围郑
受命
退秦
撤围
迫晋撤围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诵读提示
读课文1——2自然段 1. 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2. 郑国君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劝说目标 锁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你能 从文中找到根据吗?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翻译
以为:把……作为
若舍郑以为东 道主,行李之往来,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物资。 形→名
且君尝为晋君 赐矣,(晋君)许君
为:给 赐:恩惠 朝:早晨—>在早上 名作状语 夕:傍晚—>在晚上
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
5.本文选自《
左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 编年体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 与《 公羊传 》《 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