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周至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陕西省周至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陕西省周至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5分)1. (1分)(2017·珠海模拟)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 圈养/终成眷属堤坝/提心吊胆作祟/崇山峻岭B . 鸟瞰/不堪一击玷污/拈轻怕重模仿/装模作样C . 禅让/潺潺流水评估/怙恶不悛搪塞/敷衍塞责D . 媲美/鞭辟入里龃龉/咀嚼品味看守/看家本领2. (1分) (2016高一上·六安月考)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寥廓萧瑟安详黯然打渔船桀骜不驯B . 榆阴磅礴典押拜谒短小精捍星辉斑斓C . 凄婉逶迤浸渍遏止旁征博引意气风发D . 叱咤浮躁屠戮忤逆陨身不恤博闻强识3. (1分) (2019高二下·温州月考)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正对着楼梯口的地方,树立着一根大圆柱,柱子后是一件狭长的石膏复制品。

B . 因为前期低温阴雨,加之我国加强对油菜籽进口检疫,菜籽油的供应将偏紧。

C . 师德师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任何情形下,外籍教师都没有理由置身事外。

D . 假以时日,人们一定会为中国生态利民,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喝彩。

4. (1分)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B . 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

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C . 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

D . 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5. (1分) (2017高三上·安顺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走节俭型政府之路就是要釆取严厉措施,从政府人手,从公务消费入手,坚决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将省下来的钱,用在为民谋利的“刀刃”上。

B . 那种借口以反腐会阻碍经济发展.引发社会不稳定为名,主张反腐应适可而止的观点极其有害,因为反腐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C . 南开大学等多个高校科研团队正在同步开展研究,希望突破手机裡电池发展的诸多瓶颈,解决电池多次充放后电量衰减的关键问题。

D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示,高度发达经济体一直占据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主导地位,中国进入25强标志着中等收入国家首次进入高度发达经济体行列。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2分)6. (2分) (2019高三上·佳木斯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

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

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

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

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

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

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

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产生对的向往。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目不识丁择善而从高山仰止名不副实B . 不学无术择善而从高山景行盛名难副C . 不学无术见贤思齐高山仰止盛名难副D . 目不识丁见贤思齐高山景行名不副实(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 .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成,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

C .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 .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别人听着等于对牛弹琴,自己也没有做到。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B . 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C . 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修身”D . “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7分)7. (3分) (2018高一上·广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

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来体现。

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

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材料二:1月3日晚上,两位90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

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材料三: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 . 某位名人说:“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其本意不是主张读书无用论,而是告诫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B . 材料二中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虽然辛辛苦苦读书的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但我们还是要多读书。

C .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 . 尽管“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也有不少农村地区重视教育,成为“高考名村”,这些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 .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 . 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C .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 .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E .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8. (4分) (2017高一上·黑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国工匠:高凤林焊枪是针,弧光是线,他追寻着焊光,在火箭发动机的“金缕玉衣”上焊出了一片天。

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班组长,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

当年我国卫星发射成功后,年幼的高凤林曾问父母:“卫星是怎么飞到天上去的?”当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面临抉择时,母亲一句“报考七机部技校吧,去解你小时候的迷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