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版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18版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美 驻 中 亚 空 军 基 地
美国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及占领伊拉克前,美国在全球 130个国家有驻军,有752处军事设施,其中的65个军事 基地驻扎了大约37万军人。
1999年3月24日傍晚,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蓄谋已久 的空中打击,这是一场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严 重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入侵行动。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贸易全球化。 二是投资全球化。 三是金融全球化。 四是跨国公司生产与经营的全球化。
世界还很不安宁
——主要表现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表现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本质上是要把本国的利益 凌驾于其他各国家利益至上,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对 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的动荡不 安,成为威胁世界与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其新表现 主要有:第一,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 和意识形态;第二,利用“民主”、“人权”甚至“ 价值观”等问题,任意干涉别国内政;第三,凭借经 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到处侵略。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 杀伤性武器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 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
——主要表现二: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联合国大会主席让· 平在新版《成果文件草 案中首次定义了恐怖主义,即任何以胁迫一定人 口、某个政府或国际组织为目的,旨在造成平民 或非战斗人员死亡或严重身体伤害的行为,均为 恐怖主义行为。
8. “错误路线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党的主 要领导人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即所谓的“人道的、民 主的社会主义”,把国家引上了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
9. “人心不足说”。这一观点认为当经济发展到一个瓶颈之时,虽 然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但是膨胀的野心催生了膨胀的欲望,如 果当时坚持那么几年,很可能会出现另一种结果。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总的看改革滞后于开放和发展,存在五个不协调:(一) 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不够协调。主要表现为经济 结构调整滞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滞后。(二)经济改革发展与社会改革发展不够协调。一些 地方乱占滥用耕地层出不穷,环境遭受污染,生态受到严重 破坏,资源紧缺,能源紧张,持续发展后劲存在隐忧。(三)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改革发展不协调。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都 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其差距越拉越大。“三农”问题、城乡 二元化结构问题比较突出。(四)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贫富 距悬殊迅速拉大。以广东省为例,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比例 由1989年的1.54∶1扩大到2003年的3.05∶1。(五)政治体 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不够协调。政府职能还有待 转变,民主与法治、监督机制有待健全。
10. “历史合力说”。这一观点认为苏联演变是多种原因交错的 结果。
11. “抛弃说”。该说法认为苏共违背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背离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丧失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资料:苏联解体前不久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 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仅占4%,认为代 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 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 作人员的,竟占8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苏联人民并 不认为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 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四个多样化之一:社会经济成分日益多样化
年份 公有经济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非公有经济国内生产总 值 [亿元] 合计 [亿元] 1978 3595 30 3624 结构 [%] 1997 99.1 0.9 100 56676 18096 74772 结构 [%] 75.8 24.2 100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主要内 容 第三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历史地 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 内容。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从整体上把握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关系。
——四个多样化之三:社会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
年份 1978 1989 2001
总数 [万人]
第一产业 [万人]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万 人]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万人]
40152
28318 70.5 6945 17.3 4890
55329
33225 60 11976 21.6 10129
1991年12月25日夜,在克林姆林宫上空飘 扬了近70年的苏联国旗在夜幕中缓缓降下
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十一说
1.
“葬送说”。这一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叛徒,是乱党乱国的罪魁祸首,是他葬送了苏联的社会 主义事业。 “和平演变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 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 “民族矛盾说”。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苏联实行大俄罗 斯主义,对内搞霸权主义的结果。苏联演变的过程也是苏 联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分立日见 增长的过程。 “上层自决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 苏共内部,“是苏共的上层精英在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 讨论所做出的决策结果”。
党的历史方位变化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 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 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 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江泽民
国情新变化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 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机遇和挑战 三大历史任务仍待完成
科技革命日新月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 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
中印边界争端
文化冲突更为明显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 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
1980年,波兰工人生活困 难,进行罢工
团结工会 在大选 中获胜, 波兰改 旗易帜, 成为资 本主义国 家
2 3
1989年,执政的波兰统一工人 党无力挽救社会危机,不得不 与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决定 实行议会大选
波兰巨变过程
资料:198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 ,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 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 央领导更换,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 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 党制。1990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 ”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 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 式,实现两德统一。柏林墙打开后, 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
2.
3.
4.
5. “经济没搞好说”。该观点认为,苏联剧变中首要的决定因素 是现存社会主义在同西方经济的竞赛中失败了,特别是在 最近的技术革命期间,苏联的中央集权经济不能同西方发 达资本主义经济并驾齐驱。 6. “斯大林模式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演变的原因是由于实行 “斯大林模式”的结果,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窒 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 挥。 7. “意识形态说”。这种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思维” 是苏联演变的思想渊源;“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迎 合了国家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反共需要;“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和平演变的政治策略。
今年以来,大规模劫持人质的恐怖主义事件在 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尤以亚太地区最为集中和突出, 如缅甸武装分子扣留泰国医院人质;马来西亚海盗 在马西部的西巴丹岛劫持20名游客作为人质,勒索 巨额赎金;阿富汗客机上的73名乘客被劫持到英国; 菲律宾反政府武装扣留两批人质,以此向政府讨价 还价;南太平洋岛国斐济发生政变,总理乔杜里及 一些阁员和近50名议员被扣为人质;所罗门群岛总 理被软禁,等等。上述恐怖活动一次又一次在世界 上掀起轩然大波,引起国际社会的频频关注。恐怖 主义就像挥之不去的乌云一样笼罩着当今世界,给 人类迈入新世纪的美好未来蒙上一层阴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08月04日第七版)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撞击美 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
——主要表现三:地区争端和冲突时起时伏
地区争端和冲突,是地区间关于事实上或法律上 或对某项权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主张不同而发 生的对立和冲突。地区争端在国家间交往中是不 可避免的,也是普遍存在的。地区争端的存在往 往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平安,解决不当就会武装冲 突,甚至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改革发展阶段简图 年份 1997 攻 坚
1992 1人均GDP在2003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 大关,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指数标志着中 国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性时刻”。从国际经 验来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后,可 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 期”,保持一个较长时间的经济增长,顺利 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矛盾凸显时 期,各种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
——四个多样化之二: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 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我国社会组织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 的特点。除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 外,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据统计, 目前全国各类社团总数已达20多万个。 (来源:新华社 2002年5月22日)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1.时代背景(世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