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6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6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

《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一、《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5.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

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强化了抒情效果。

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

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

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徘徊追索。

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

伊人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1.《氓》选自《诗经。

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本诗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效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

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3)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首先是淳朴热情,女主人公阅世未深,天真单纯,未能识破氓忠厚的假象,错误的把他的虚假情意当作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因而竟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放弃了明媒正娶的要求,勇敢的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轻率地把自己的宝贵爱情投资在了一个骗子身上。

其次是勤劳善良,勤劳善良,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成家以后就陶醉在自己的幸福之中。

再次诗歌还体现了女主人公坚强刚毅敢于反抗的精神,这是女主人公的一个突出的性格特征,他深深的爱着她的忙,可一旦看透,忙的是新闻系,就深深地追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对同命运的姐妹们提出警告。

男主人公的形象:自从女子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的明显。

.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葭》被王国维称赞最得风人深致2. 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

(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

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

(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

(简或选)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

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

(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简)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简或选)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淋漓尽致的表达情意,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的艺术效果。

②表示时间推移,表倒叙手法大概产生于西周末年周宣王时代。

诗中完整地反映了边防战士艰辛的生活、紧张的战斗和思念归的真实情况。

《采薇》末章好在哪里?答:末章好在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今与昔,来与往,雪花与杨柳,冬天与春天,构成鲜明的对照,点出时间的推移和出征时间的久长。

终于归来却莫知我哀,一是痛定思痛更加伤心,二是音问隔绝的情况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想让共叔段取代哥哥嫡长子的位置而继承群位,由于丈夫郑武公的反对,姜氏没能达成目的,郑武公去世后庄公继位,应母亲的请求将弟弟封在京邑,共叔段在京邑不断扩充势力,在姜氏的支持下对郑庄公形成巨大威胁。

郑庄公老谋深算,对共叔段采取纵容的态度,时机成熟后,派兵伐段,夺取了他的封地,迫使他流亡异国。

2.郑庄公形象答:郑庄公有计谋,城府深。

庄公对武姜和共叔段的野心与图谋了如指掌,但他采取了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策略,一则借以沽名钓誉,二是为了麻痹对方,争取人心。

最后,他还考虑到违背孝道对他不利,于是演出了隧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的闹剧。

首先,他对共叔段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充分暴露公叔段的不义,所以姜氏请京,太叔收二时,他都尽量满足并驳回大臣们的建议,其次对待母亲明显违反原则的请求,不加劝阻,对待弟弟的越轨行为不进行教育,有意养成共叔段的恶行。

3.说明“春秋笔法”的含义及其在本文中的体现“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有人也称春秋笔削,是我国古代的一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据说孔子修《春秋》只对史实进行叙述,不加任何评议,把自己的情感态度等寄托在他叙述的文学当中,通过微言大义体现自己的褒贬之情,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每用一字,必寓褒贬。

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称为“春秋笔法”4.本文的主要思想内容通过对姜氏,郑庄公和共叔段母子兄弟之间争权斗争的描写,刻画了庄公的阴险狡诈,姜氏的偏心狠毒以及共叔段的骄纵贪婪,揭露了郑国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激烈的矛盾冲突.七、秦晋崤之战一、秦、晋两国本是同盟国,晋国战胜楚国,晋文公称霸天下,两国又联合对郑国作战,但裂痕旋生,这是秦亚崤之战的原因。

这场战争的性质,是秦穆公为了取代晋国称霸中原。

晋国在崤之战中战胜了秦国,证明晋文公死后,晋国仍然保持了霸主地位。

在事件的记叙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成功。

赛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器师,表现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

弦高犒师,成为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机智爱国的故事。

战争描写的特点及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左传》长于叙写战争,但不在于描写战争本身,而重战前情况的叙述,显示出胜负的必然趋势。

此篇即体现这一特点。

战前晋文公刚刚去世,但卜偃传达君命,证明对秦早有觉察,预作准备:临战前夜,君臣统一意见,同仇敌忾,与秦穆公,赛叔之间意见相左形成鲜明对照。

秦国方面,塞叔分析偷袭郑国必败,并两交哭师,但均被秦穆公拒绝;接着王孙满论秦师轻而无礼、弦高犒师,郑国赶走里应外合的秦将,事件的进展显示晋胜秦败已成定局。

本文在事件的记叙中,刻画人物形象,赛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哭师,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

秦穆公刚愎自用,利令智昏,但在失败后能够幡然悔悟,引咎自责,不失2.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

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

本文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人起义。

由于周厉王暴虐无道,拒绝忠谏,依靠神巫和屠刀来压制百姓的批评言论,使百姓忍无可忍,本文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艺术特色:整段谏辞逻辑严密,议论透辟,从正反两面反复陈说,深刻有力。

另外,多用比喻,1.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

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

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

悬梁刺股苏秦形象:本篇成功地塑造了纵横家苏秦的形象。

他没有一定的政治主张,合纵连横的游说,不过是获得“金玉锦犭,取聊相之尊”的一种手段,苏秦学识渊博,能言善辨,长于出谋划策,这是游说诸侯的本钱;同时他刻苦学习,反复揣摩,不仅通晓学问,还要把握游说技巧,苏秦的形象概括战国纵横家的共同特点。

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苏秦潦倒时和得势后,家人的表现,“前倨而后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侧面烘托苏秦形象,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促使他不惜一切求取1.鲁仲连是如何批驳辛垣的投降主义主张的?鲁仲连首先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帝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侯、鄂侯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反受其害。

其中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

最后归结如果投降秦国,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击破了“尊秦为帝”以保持自身荣耀富贵的美梦。

2.鲁仲连的性格特征(形象):鲁仲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有一般纵横家的共同点足智多谋,能言善辨,也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地方:一是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不帝秦”;二是品德高尚,决不求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赏;三是有排难解纷之心,以挽救天下为已任。

鲁仲连是封建时代士人高风亮节的典范,为后人所仰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