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规范答题(全)
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 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物、托物言志、咏史 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 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注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 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 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 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 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意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意盎然等。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
注意:这一类型未必全部是“三部曲”,要根据题干要 求灵活处理,有所侧重。 如: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侧重在第二步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 自然图景,其中_ _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 而_ _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意象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及语言 特色。 表现手法+语言
小结:
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设题角度 主要是三大类—— 1、意象类
蕴含作者主观感情的景或物等
内容
2、情感类
3、技巧类(艺术手法、语言、结构)
返回
三、情感类解题突破
1、审题——基本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这句话(这首诗)主要表达什么感情? 这首诗(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情感,你认为呢? (开放性的试题) ……
“表达什么”
【练一练】: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 题。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 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 这首元曲选取西风、雁啼、红叶、 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 特征的景物,渲染了浓浓的秋意,表 达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
答案:“空”是徒劳之义,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
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答 题 步 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 达了怎样的感情。 28
第一种类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型分析 木兰花 宋祁
一、诗歌中的形象
二、意象、意境
三、思想情感 四、语言“炼字” 五、鉴赏表达技巧 六、写景的手法
一、人物形象类突破技巧: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为两类: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2、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一、诗人自己:知人论世,顾及背景。 注意诗人的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政治主张, 创作背景等。 常见的情感,有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为之苦,报国无门 不为当道所用之愤或写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叹命运 无常,孤苦无助之难等。 二、注意“物”的像,以物喻人。常见类型诗:咏物诗 一些咏物诗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中所描绘的物的形象, 也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例如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如何从诗中找到关键词。
动词
修饰语:多为形容词
”
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
词、数量词、名词、虚词 (副词)
26
炼字题如何解答?
答题步骤:作答这类题时,不要孤立的地只读该字,要放在 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2)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些修 辞手法以词类活用为主,多数情况用作动词。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 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准确含 义)。 (3)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或所表达的意义;(展开联
C、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 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30
课堂小结:
1、寻找并鉴赏诗中精练词语时,可首 先考虑动词、形容词等。 2、赏析炼字题,应结合全诗的意境。 3、答题时,应力求步骤规范,语言严 谨、顺畅,多用术语。 返回
31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抒情类 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描写类 修辞类 其他类 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照 应、情景分写、情景合写、小中见大、画龙点睛、卒 章显志、起承转合、重章叠句、铺垫 照应、层层深 入 、抑扬。
返回
【各个击破】 :
二、意象、意境类突破技巧
1、审题——基本提问方式 “选用了哪些意象?” “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选取景物有什么特点?” “××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
“写什么”
3、解题步骤——“三部曲” 1)总体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根据题意抓主要意 象(景物)结合诗句——“翻译”。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模式】: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 高人逸 士(隐士)的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幽居之地的景物描 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 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诗人对隐逸 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 遇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 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①忧国伤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岳阳楼》 ②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 洋》
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4)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哲理,或具有怎样的 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后两者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提醒:尽量运用鉴赏术语进行鉴赏。
27
规范答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 程?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 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04浙)
——规范答题
一、设题角度
例: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 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 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 思想感情 由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 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 同感情特点,并简要分析 。 表现手法+思想感情
表达方式
题型:赏析手法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 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 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 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答题范式]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 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 (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 了什么主旨) 【叙——析——评】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三、他人形象。整体关照,篇中求神。 1、注意诗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于整 篇中求神韵与意趣。(正面)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 物、周围人的存在、评价) 3、根据诗歌创设意境。 答题步骤 :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征(性格+身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抓住语言、动作、细 节等)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4、有技巧要点出技巧作用。
3、解题步骤——“两部曲” 1)描摹诗歌图景(扣住相关意象)或 抓住文中能表达情感的字眼。
2)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例题演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 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 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 “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 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 “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 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③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 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 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 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 轼《水调歌 头· 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 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总结:
上述两类(意象、情感)的设题角度是建立在诗歌 内容上的,在答题是应注意——
1、就诗论诗,读懂诗意后在答题;就题解题,审清题干, 按部就班。
2、答题忌空洞,要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说明理由, 尽量具体化。 3、两类题型的基本表达程式分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