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三——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范畴与内涵。
2、明确高考试题有关考查表达技巧的命题特点。
3、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知识构建、解题思路和方法【考试说明及解读】考试说明: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解析:诗歌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得分率不高。
对近几年全国和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我们发现在诗歌鉴赏的五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得最少,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
考查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与鉴赏古诗词的语言结合起来考查,重点考查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2、与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主要是对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及表达效果的把握。
3、结合诗歌具体语句的分析,理解表达效果的艺术效果。
4、一般要求考生先判断使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然后分析表达效果,也有的结合古代文艺评论家对该诗歌表达技巧的评价来考查。
5、结合扩充语句考查对表达技巧的把握。
【备考方案】1、构建知识体系:熟悉理解并掌握各种表达技巧。
2、有针对性的训练,养成在训练中感悟理解,在理解中积累提升的习惯。
3、在训练中要善于总结答题方法和规律,掌握答题步骤。
4、答题切忌生搬硬套,贴标签,要具体诗歌具体分析,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答题。
5、切忌盲人摸象式的鉴赏,要整体把握诗歌,必要时结合诗人的身世、写作背景、注释等去分析。
6、明确考查角度,做到考什么答什么。
一、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构建知识术语: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手法、修辞方法、结构技巧、其他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2)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事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抒怀怀古伤今用典抒情(3)写景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衬托渲染运用修辞联想想象移步换景绘形绘声绘色高低远近俯仰动静明暗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视觉、触觉、听觉、嗅觉(4)修辞手法比喻: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比拟:拟人,赋予人的情感(使……人格化)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苏轼《新城道中》双关:趣味含蓄委婉意味隽永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夸张:浪漫,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排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互文:言简意赅趣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反问:强调突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设问:强调突出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反复:强调突出回环往复的音韵美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叠词:营造氛围音韵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5)结构手法:照应(首尾照应照应诗题等)总分(总领总结分写)线索过渡铺垫伏笔以景起句以景结句起句设问开门见山卒章显志议论收尾问句收束(6)其他表现手法:比兴、用典、对比衬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寂、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 / 曲写(对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渲染/烘托细节描写象征/托物言志情与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和夸张二、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设题类型及解题方法指导【设问方式】1.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或诗歌的某几句)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4、是怎样抒情(或描写)的?5.某诗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题思维流程】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是从什么角度设题。
是抒情方式,还是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相关诗句解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答题示例1】(2005年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题示例2】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
颈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三、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实战演练例1.2013年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例2.2013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5分)例3.(2006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释: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⑵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例4.(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5.(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答:(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四、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强化训练1.(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分)2.(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3.(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过华清宫李约四郎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4. 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