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1469 更新时间:2/16/2008
浅谈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1470 更新时间:2/16/2008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
”随着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又与健康拉起了手,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一、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 缓解不良情绪
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的从事学习工作,而通过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使遭受挫折后的冲动得到升华或转移,可以消除轻微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
(二) 培养坚强意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明确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强信念和自觉行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 人际关系和谐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活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使得活动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性,能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这也有助于心理健康。
(四) 自我认识正确
一个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他能客观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活动中的一些活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
(五) 行为协调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反应适度,体育教学中活动大多是在规划的规范要求下进行活动,是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宗旨下进行活动。
在体育活动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规划的约束,个人的行为要符合规则要求。
因此,体育活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 基础性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没有学生必要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没有学生必要的个性因素参与,体育学习就失去基础的中介,同时体育学习过程又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这种发展反过来又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在心理保障。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渗透,重视学生健康人格和学力形成,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 广泛性
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是针对学生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再内容上更具有广泛性,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智力教育等,通过情景体验,身体练习、讨论分析.互助合作、教师和同学的激励引导,自我调节等多种形式,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三) 整体性
课堂教学活动是人的整体活动。
体育教学中,教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与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来选择和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信息,学生在丰实的信息交流中,心理也产生着变化,也可向消极方面变化,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心理教育意识,在教育中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业,以高尚的师德风范,积极乐观态度,丰实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学中去。
护,鼓励学生,理解每个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得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2、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
教师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整个课堂氛围,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3、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要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认识、丰富的内心世界,发展心理素质,可具体采用多种方式。
如: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知识竞赛。
4、运用积极评价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
所以只有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和课堂教学中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