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评课稿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人教版第二册P53页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方法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估算的方法,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估算的意识,养成先估算再精算的习惯;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发展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的理解”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连续进位的方法”。

张雅妙老师的课给我们的感觉是新颖、实在、以学生为主、重能力培养、重过程、重实质,不搞花架子。

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体现了教者和学生的智慧,让我们领略到了计算课教学的风采。

1、“课的导入”——体现生活性,培养估算意识。

加强估算是新课程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改革提出的一项要求。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是第一学段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计算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但单纯的计算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因而在课的开始抛出问题“淘气班中男生有29人,女生有18人。

如果每人发1本书,50本书够吗?”学生置身于帮淘气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张雅妙老师马上引导学生估一估,渗透估算的方法,初步感受估算的意义。

有的说:把29看成30,把18看成20,总数不超过50,够。

有的说:把29
看成30,30+18=48,原来的总数比48少,够。

还有的说:把18看成20,20+29=49,原来的总数比49少,够。

可以说,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回答很精彩。

在这样的基础上张雅妙老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你的估算准确吗?怎样才能知道准确的答案?”——精确计算出“男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即:29+18=?(人)
2、“学习新知”——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本节课中张雅妙老师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并有意识地板书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如:(1)摆小棒;(2)口算:20+10=30,9+8=17,30+17=47;(3)列竖式;(4)30+18=48,48-1=47;(5)29+20=49,49-2=47;(6)30+20=55,50-3=47……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学得主动活泼,并能将估算的方法延续至此,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真是令人赞叹。

其中,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变换了一种书写的方法,不会太难。

因此,教学时,张雅妙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尝试,有困难的学生就请教旁边的同学,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讨论学习后,无需教师多讲一句,就能把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出来。

如:列竖式时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要和十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等等。

所以我想,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3、“练习设计”——体现层次性、趣味性。

众所周知,绝大部分老师在选择课题时,都把计算课拒之门外,理由是:计算课难上,枯燥、乏味。

为了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张雅妙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地体现了层次性和趣味性,环环相扣,让孩子们在愉
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新知。

练习分为:“摘苹果”游戏、考考你的眼力、套圈比赛。

详细分析如下:
“摘苹果”游戏——重点考察学生对“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这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师在十位贴上苹果的图片,谁答对了,这个苹果就送给谁。

通过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素材,动态化的情境唤醒了学生生命的灵智和探求的欲望。

考考你的眼力(判断改错题)——重点考察学生对已经做好的竖式正确与否的辨别,能找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订正。

套圈比赛——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最后通过开放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潜能。

当然,这一堂课如果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再细致点,那么效果将会更好,具体体现在:
1、教师的板书要注意规范。

随意的板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例如,板书“29+18”的估算过程时可以这么写:29+18
估:30+20=50 等
2、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地做出评价,规范学生的语言,明确学生的表象。

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和严密性较强的学科,因而也要注意语言的表述。

如,学生在口答笔算过程时要讲清个位和十位。

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

在实在中求创新是这节计算课的主旋律,因此这一节课也能称得上是一节不错的课。

专题研讨课评课稿《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评课稿
二十二小学
艾玉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