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刑法仅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发文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的定罪处罚。
●平等适用刑法原则,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刑法规范在根据其内容应当得到适用的所有场合,都予以严格适用。
刑法第四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化。
●刑法第五条规定了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罪刑相适应就是罪重的量刑要重,最轻的量刑要轻。
●犯罪的概念、特征●犯罪是指应当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刑罚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的特征:●法益侵害性(客观违法性)。
刑法只能将侵害或者威胁了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由于其他法律也保护着一定的法益,因而刑法只能将值得科处刑罚的侵害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这种法益侵害性,就是实质的违法性。
●主观有责性。
只有当行为人对所实施的客观违法行为具有有责性,应当受到谴责时,这种行为才是犯罪。
或者说只有当能够将客观违法行为及其结果规则于行为人时,才能认定该行为成立犯罪。
●犯罪构成的概念、要件和分类●犯罪构成是指刑罚规定的,反映行为的法益侵犯性与主观有责性,而为该行为成立所必须具备的客观构成要件和主观构成要件的有机整体。
●犯罪侯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①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
基本的犯罪构成是指分则条文就单独的既遂犯所规定的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是指总则条文以基本的犯罪为基础并对之加以修正而就共犯、未遂犯等所规定的犯罪构成。
●②关闭的犯罪构成和开放的犯罪构成●前者指刑法在犯罪构成的规定上,对犯罪的所有要素做出了完整的表述。
后者指刑罚法规只记述了犯罪要素的一部分,其他部分需要法官在适用时进行补救的情形。
●③单一的犯罪构成和复杂的犯罪构成●前者是指刑法对构成要件要素仅规定了单一内容的构成要件;后者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内容可供选择或互有重叠的犯罪构成。
●④普通的犯罪构成、加重的犯罪构成与减轻的犯罪构成●普通的犯罪构成要件是一般构成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加重或减轻的犯罪构成要件指刑法规定要加重处罚或减轻处罚的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要件有四要件说、三要件说和两要件说(张明楷第三版刑法学)●①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要素。
●②犯罪的主管构成要件是指心烦规定成立发怒子必须具备的,表明行为的主观有责性的要件。
●传统的四要件说为:●A:犯罪的客体要件:犯罪客体所描述的是侵害行为是否存在,是犯罪构成要件在犯罪本质中的集中体现●B:犯罪的客观要件:犯罪的客观要件是行为人行为的外在表现,它是以行为人如何侵犯犯罪客体和侵犯客体的严重程度来表现出来的。
●C:犯罪的主体要件:是指侵害社会关系的犯罪行为的行为实施者,有自然人和单位两种。
●D: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是在什么心理状态下来实施侵犯社会关系的犯罪行为的。
主要是故意和过失两种。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物或者人。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犯罪客体是抽象的,它总是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这一载体就是犯罪对象。
●二者的区别在于:●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
犯罪对象本身不是社会关系,而是具体物或者具体人。
犯罪对象只有通过其所体现的犯罪客体才能确定某种行为构成什么罪。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对象则不一定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它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
●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却不一定受到损害。
●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是根据犯罪客体来划分的,如果按犯罪对象则无法分类。
因为同样的对象可能分属于不同类别的犯罪。
●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按照递进式犯罪构成体系理论,危害行为是构成要件的该当性或犯罪客观方面最核心的要素●危害结果也就是危害后果,法律中的危害后果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后所导致的事实性的客观损害以及主观的社会危害。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
●九、犯罪主体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十、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犯罪故意是犯罪主观构成要件的一种形态,与过失相对。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遇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一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所谓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
犯罪动机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他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
●两者的联系(1)两者都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心理活动,它们的形成和作用都反映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及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
(2)犯罪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和基础,犯罪目的来源于犯罪动机,犯罪动机促使犯罪目的的形成。
(3)两者有时表现为直接的联系,即它们所反映的需要是一致的,如出于贪利动机实施以非法占有目的的侵犯财产犯罪即是如此。
●两者的区别:●(1)两者的形成时间先后顺序不同。
即犯罪动机产生在前,犯罪目的产生在后,犯罪动机是产生犯罪目的的原因。
动机产生于人对某方面的需要,动机就是人意识到某种需要。
犯罪动机之产生,是由于人的某些需要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而激发的;犯罪目的则是在对犯罪行为的性质有明确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实施犯罪时,犯罪目的控制犯罪行为的方向,并将犯罪意识转化为犯罪行为。
●(2)两者的内容、作用不同。
犯罪动机是表明行为人为什么要犯罪的内心起因,比较抽象,是内在的发动犯罪的力量,起的是推动犯罪实施的作用;犯罪目的则是实施犯罪行为所追求的客观危害结果在主观上的反映,比较具体,它决定着犯罪行为的方向,引导犯罪行为向预期达到的目标运行。
所以说,动机决定目的的产生,目的支配行为的实施;有目的必有动机,有动机不一定有目的;两者都伴随行为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动机对行为起的是推动作用,目的起的是导向、指挥作用。
●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者不同的犯罪的目的。
(4)两者对定罪量刑的意义不同。
实践中,犯罪目的一般不仅影响量刑,还影响定罪,侧重于影响定罪,而犯罪动机侧重于影响量刑。
●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
意外事件是指行为人虽然在客观造成了危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不可预见的原因引起的称做意外事件.不可抗力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不同,不可抗力发生损害的原因是在特定场合下,非人力所能抗拒\避免的力量,包括自然力和非自然力的强制.而意外事件发生损害结果则是由于行为人对当时情况下自己行为会造成损害结果没有预见也不能预见.2.对损害结果发生的预见情况不同.不可抗力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有所预见或可以预见的,只是特定场合下凭借其能力及客观条件和环境无能为力.意外事件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根本缺乏预见,也不可能预见.3.不构成犯罪的根据不同.不可抗力是由于行为人不能依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行为,以外事件是因为行为人主观上根本不能认识到损害结果会发生●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后果和有关的事实情况发生了误解●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大陆法系刑法上的一种概念。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即犯罪的完成形态”。
●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
如预备犯罪工具、创造犯罪条件等。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为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
●想象竞合犯也称观念的竞合、想象的数罪,是指基于一个罪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数个犯罪客体,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牵连犯:指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实施数个犯罪行为,数个行为之间存在手段与目的或者原因与结果的牵连关系,分别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状态●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情况●刑罚的功能和种类。
刑法的功能是指国家制定、适用、执行刑法所直接产生的社会效应。
其种类有:特殊防御功能。
主要包括限制消除再犯条件的功能、个别威慑的功能和教育感化的功能;一办预防功能包括一般威慑功能、法制教育功能、安抚和补偿功能以及强化规范意识功能。
●刑法的裁量原则和情节●《刑罚》第61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这就是刑罚裁量应当遵循的一般原则,它是我国审判机关长期以来量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律适用原则在量刑上的具体化和法律化。
●1、以犯罪事实为根据的原则●犯罪事实是量刑的客观基础或根据,没有犯罪事实,就不能成立犯罪,更谈不上量刑。
贯彻量刑以犯罪事实为依据的原则,必须做到:(1)查清犯罪事实;(2)确定犯罪性质;(3)分析犯罪情节;(4)判断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