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案促改工作案件个人剖析材料

以案促改工作案件个人剖析材料

以案促改工作案件个人剖析材料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发生在我县的5起典型案件为反面教材,结合本人自身思想实际,认真对他们从领导干部堕落成为反面典型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报告如下:
一、案件概况
1.李XX案:观音堂林业工作站原副站长李XX于2010年至2012年利用职务便利,冒用他人名义多次侵吞造林补助款8.9万元。

2.李XX案:XX镇政府原正科级协理员兼XX村党支部书记李XX利用职务便利,于2011 年4至6月贪污新农村建设款9.3万元;2012年10月虚开票据侵吞7.96万元;2012年6月在未支付房款无他人知情的情况下,装修入住社区价值11.8万元的房子和两个共计价值7.2万元的车库。

3. 宋XX案:原工作人员宋XX2012年4月至2015年7月,利用职务便利,向养殖户收取“劳务费”
4.3万元用于个人消费;2013年3月,侵吞XX防疫站建设资金3.14万元。

4. 杜XX案:原渔政站站长杜XX2014年和2015年渔船燃油补贴工作中,未核实渔船信息真伪和是否作业的情况下办理了审核手续,致使丁某某、马某骗取国家渔船燃油补贴共计129万元。

5. 李XX案:XX村原党支部书记李XX2013年4月至2014
年1月,有XX村修路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贪污修路款5.31万元;2013年秋,利用发放占地补偿款的职务便利,贪污0.5万元。

二、案件特点
分析上述五起案件,呈现出以下特点:
1.都属职务违法违纪案件。

2.经济案件居多,分布广,且都利用职务之便,隐蔽性强。

五起案件中的李XX案、李XX案、宋XX案、李XX案都属于经济案件;犯案的人有村、有乡、有局,分布于不同行业;五起案件中犯案之人都有相关权利,犯案都利用职务之便完成;犯案时往往少人知晓或无人知晓,隐蔽性强。

3.渎职案件危害大。

五起案件中杜XX案属于渎职案件,虽只有一起,但从案值上看对国家造成的损失却很大。

三、违纪违法原因
从五起案件并联系媒体上披露的一些职务违法违纪案件来看,职务违法违纪案件有以下原因:
(一)价值观层面面对改革开放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个人工作生活经历,有些国家工作人员迷失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丧失了党性,与党离心背德,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自己。

在现时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热衷于吃吃喝喝,沉弱于灯红酒绿之中。

私欲观念和特权思想作
祟,思想变质、道德防线溃败,不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己任,反而处处以权谋私。

一个人走上违法乱纪道路是从思想上变质开始,然后道德上滑坡,最终走上违法乱纪道路。

(二)心理层面在新形势下,公职人员尤其是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但少数干部总爱拿自己的工资待遇同个体、私营企业主比较,看着那些个体老板进高档娱乐场所,一掷千金,挥金如土越比越心理失衡,并逐步产生对金钱的追求和腐朽生活的渴望,最终走上违法乱纪道路。

心理失衡的具体表现有:1.“红眼病”心理。

一些公职人员看到别人发财,就觉得自己吃亏,“我辛辛苦苦几十年还不如人家搞一年”,“自己手中有权力有资源,为什么不能去致富?”从而产生了以权谋私,趁势“捞一把”的心理。

2.投资回报心理。

有人把权力看成“一本万利”的致富工具,通过跑官、要官、买官谋到一定职位后,便迫不及待地把权力作为资本投入不正当交易,以获取巨额回报。

3.人之常情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主义、“面子文化”根深蒂固,而人情化和关系网很容易使人丧失原则,不少公职人员正是在“人之常情”、“情面难却”、“我本俗人、何以脱俗”等心理驱动下,把不住初始关、亲情关、交友关、美色关、节庆关、小节关,而最终丧失心理防线。

4.为公无过心理。

一些人头脑中存在“只要为公,自然无过”的认识,“我
不是为了自己”成为理直气壮的辩解。

在这种心理支配之下,他们曲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滥用权力谋取地方利益和单位利益,置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于不顾。

5.法不责众心理。

“法不责众”意识在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它在某种程度上为腐败分子提供了一个心理保护层,同时在客观上也成为反腐败的心理障碍。

目前,“集体腐败”成为职务违法乱纪的一种新动向,其实质就是行为人期望通过集体决策分散责任以逃避惩罚。

6.侥幸过关心理。

这是腐败分子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特征,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自慰。

正如有人指出,如果行为的后果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要大大高于受惩罚的恶果时,如果在他之前的类似行为在逃避处罚方面都获得成功时,就会促使犯罪分子实施某种行为。

在职务违法乱纪中,行为人的职权身份、靠山与关系以及作案手段的隐蔽性等,更是强化了其侥幸心理。

7.吃亏补偿心理。

一些接近退休年龄的领导干部,感到自己快要退下来了,就放松了对自己或其配偶子女的要求,认为可以抓紧捞一把不然就没有机会了,结果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邪路。

也就是“五十九现象”。

还有一些年轻的中层干部,在升迁无望的情况下,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把手中的权力变成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腐化堕落、以权谋私。

这也就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四十九现象”、“三十九现象”。

(三)环境层面 1.部分贪腐者的负面影响。

体制改革为我们党和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给一些职务违法乱纪者有机
可乘,他们钻制度的漏洞,混水摸鱼,在“空档”地区打“擦边球”,大肆进行贪污受贿;贪官给人们树立了“腐败的领导人榜样”,社会分配不公,“不捞白不捞”,对贪官惩治不力,受贿数百万也不会被处死。

所有这些都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示范。

2.监督乏力,监督机制不到位。

权力高度集中,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等弊端,给犯案者提供了犯案的空间和条件。

而失去制约的机制必将产生腐败。

3.执法不严,打击不力。

近年来,尽管查处了一些人,但由于立法不完善,部门保护主义,关系网干扰,查处力度相对薄弱,使得查处犯案数与实际发案数相差很大。

由于执法不严,影响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也达不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使违法犯罪人认为有利可图,胆子越来越大,助长了违法乱纪的侥幸心理。

(四)文化层面我国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先行者严景耀教授说:“犯罪不是别的,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且因文化的变化而异化……如果不懂得犯罪的文化背景,我们也不会懂得犯罪。

换言之,犯罪问题只能以文化来充分解释。

”文化对犯罪的影响较之政治、经济等因素更为深远,职务违法乱纪的产生,同样也离不开文化的影响。

首先是封建的等级观念,它让人们对权力、对上级绝对服从,对普通民众权利轻视,对法律规则蔑视,从而致使执法者随意执法,任意侵犯公民的权利而心安理得。

权利的绝对化和对权力的
绝对服从还会导致对权力的崇拜,对权力的绝对崇拜又导致对权力的绝对追求,导致权力追求者为了追求权力而不择手段,目无法纪。

官本位思想,即把“做官”看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一切为了当官,当官有了一切;把获取个人私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

许多职务违法乱纪行为人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把权力作为追名逐利的工具,潜心研究“升官”要诀,创造政绩捞取资本,拉拢群众争取选票,一手卖官一手买官,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的可悲下场。

宗法伦理思想,即从孝出发,以孝推出悌,继而推出信,由表及里,通过血缘关系以己为中心扩展成为一个有亲疏远近之分的伦理圈。

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家庭关系的放大与延伸,首先是父子,然后是近亲,继而是远亲、朋友,远至同学、战友、老乡都可以拉入这个圈子,成为“自家人”。

在这样一种人文背景下,法治所需要的蕴涵人人平等思想的契约精神无法自然生成。

在宗法伦理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中国及至儒家化的东方社会非常重人情,讲关系,裙带之风盛行,人情大于王法。

宗法伦理意识为职务违法乱纪中的暗箱操作和违法办事埋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四、教训与警示
从这五起案件并联系媒体上披露的一些职务违法违纪案件来看,此类案件给我们以下教训与警示:
(一)必须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领导干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