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疹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麻疹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 疾病知识指导:向家长介绍麻疹的流行特点、病 程、隔离时间、早期症状、并发症和预后,使其 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治疗。
❖ 无并发症的患儿可在家中治疗护理。 ❖ 指导家长做好消毒隔离、皮肤护理以及病情观察
等,防止继发感染。
护理措施:疾病预防指导
疾病预防指导:采用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 1.管理传染源
▪ 顺序:耳后及发际 昼夜间 整个脸部、颈部 及上胸部 次日 躯干及四肢近端 三日 全身、 手掌、脚心。
▪ 特点:初为圆形玫瑰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 常,皮疹加压褪色。以后疹数增多,融合而 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出疹第四天皮疹出透 ,呈深红棕色或暗红棕色,相互融合。
临床表现
(三)恢复期 ▪ 皮疹出齐后病情缓解,发热开始减退, 体温在12~24小时内降至正常,卡他症 状(上呼吸道症状)基本消失,中毒症 状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局部可 有细小棕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持续1~2周消失。 ▪ 无并发症者病程约10~14日。
护理措施:五官护理
口、眼、鼻腔护理 ▪ 保持口腔、眼、鼻部的清洁。 ▪ 多喝白开水,常用生理盐水洗漱,保持口 腔清洁、舒适。 ▪ 眼部因炎性分泌物多而形成眼痂者,应用 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再滴入抗生素眼药水 或眼膏,一日数次,并加服鱼肝油预防干 眼症。 ▪ 及时清除鼻痂,保持鼻腔通畅。
护理措施:疾病知识指导
期末到出疹后1、2天传染性最强。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 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有可能通过密切接 触,应用新污染的手帕、毛巾及小区域中 的空气传播。
流行病学
(三)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 发病。麻疹病后免疫力持久,二次发病者极 少见。活疫苗接种后抗体水平较低,持续时 间短,感染后可得隐性或轻型麻疹。
传染病护 理学
病毒感染性疾病护理
传染病护
理学
第二章 第四节 麻疹病人的护理
学习目标
❖ 了解:麻疹的病原学特点;麻疹发病机制; 出疹性疾病的鉴别。
❖ 熟悉: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辅助检查;治 疗要点、护理诊断/问题。
❖ 掌握:麻疹的临床表现、并发症;主要护理 措施。
定义
❖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 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
治疗要点
(三)中药治疗 ▪ 中医认为麻疹属于“温热病”范畴,前驱 期治则以辛凉透表为主,出疹期以清热解 毒透疹为主,恢复期则以养阴清余热、调 理脾胃为主。
(四)并发症治疗 ▪ 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体温过高 皮肤完整性受损:皮疹 与皮肤血 管受损有关。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发热及摄入减少有关。 ❖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与病毒从呼吸道分泌物排
❖ 麻疹传染性强,易造成流行。病后有持久免疫 力。
病原学
❖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出疹病毒属,只有 一个血清型,抗原性较稳定。麻疹病毒在外界 生活力不强,对日光及一般消毒剂均很敏感, 紫外线很快灭活病毒。耐冷不耐热。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 病人为唯一传染源。 ▪ 病毒由鼻、咽和眼分泌物排出。 ▪ 出疹前2日至后5天均有传染性,以潜伏
护理措施:发热护理
发热护理 ▪ 麻疹高热时需兼顾透疹,不宜用药物及物 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禁用冷敷及酒精擦 浴。 ▪ 如体温升至40℃以上时,可用小剂量退热 剂或温水擦浴,使体温稍降以免惊厥。
护理措施:皮肤护理
皮肤护理 ▪ 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内衣。 ▪ 及时评估出疹情况,如出疹不畅,可用中 药或鲜芫荽煎服或外用,帮助透疹。 ▪ 勤剪指甲,避免患儿抓伤皮肤引起继发感 染。
出、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 潜在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喉炎。
护理措施:一般护理、病情观察
呼吸道隔离 病情观察
▪ 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变化。 ▪ 注意观察皮疹的变化。 ▪ 休息:绝对卧床休息,病室内保持空气新鲜、
通风,室温不可过高,以18 ~20℃为宜。 饮食:以营养丰富、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半 流食,并应注意补充水分。
(三)病原学检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 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均可作出特异性诊断 。
治疗要点
❖ 无特殊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 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 ▪ 卧床休息,注意补充维生素,保持水、电解质 及酸碱平衡,必要时静脉补液。
治疗要点
(二)对症治疗 ▪ 体温超过40℃者酌情给予小量(常用量的1/3 ~1/2)退热剂,应避免急骤退热致虚脱。 ▪ 伴有烦躁不安或惊厥者给予镇静剂,咳嗽用祛 痰止咳药。
成人麻疹的特点
❖ 病情重,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发热持续2~7天。 ❖ Koplik’斑出现率高,持续时间长。 ❖ 皮疹多而密集,约半数患者皮疹有出血倾向。 ❖ 肝损害发生率高,胃肠道症状及骨骼肌疼痛较多见。 ❖ 并发症少见,预后良好。
辅助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为(4.0~6.0)×109/L,淋 巴细胞相对增高。 (二)血清学检查:检测麻疹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M 和IgG抗体,是早期诊断方法。用荧光抗体检测剥脱细 胞中麻疹病毒抗原。
▪ 对麻疹病人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 、治疗。
▪ 隔离期为出疹后5日,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日。 ▪ 对密切接触者应检疫3周,已做被动免疫者应延
临床表现
(一)前驱期 ❖ 从发病到出疹,一般3~4日,表现有
▪ 发热、一般38~39℃ ,不适及全身症状。 ▪ 眼部症状:畏光、流泪、眼分泌物增多。 ▪ 上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喷嚏等鼻炎症
状,咽部不适及咳嗽日渐加重。 ▪ 于发热2~3日可在口腔内出现粘膜斑。
临床表现
(二出 疹。
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 季节性: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 ▪ 好发年龄:6个月至5岁小儿。 ▪ 周期性:缺乏周期性。 ▪ 近年趋势:流行强度减弱,发病年龄后移,轻 型及不典型病例增多。
临床表现
❖ 潜伏期 ▪ 约10天(6~18天),平均10天。曾接受 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 ▪ 典型经过分三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 期),每期约3天(简记为3、3、3天), 全程9~12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