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 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年的封建体制 的基础。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 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这一时期的礼仪构成中华传 统礼仪的主体。其共同点,就是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 用,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 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 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它逐渐变成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 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4. 推翻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特别是周武
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 用。 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是周朝礼 仪制度的重要方面。 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
5.
6.
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周礼、仪礼、礼记这三部礼典是记录各种礼节的 百科全书,合称为“三礼”或“礼学三著作” 此时,礼仪的内涵也由单纯祭祀天地、鬼神、祖 先的形式,跨入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对治国 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行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 用。
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
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问候、 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 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具有形式化 的特点,主要指日常生活中的个体礼 貌行为。
礼节的一般表现形式 握手、拥抱、会客、访友、跪拜、作揖、双 手合十等 礼节的要求 熟知各国、各民族的礼节,了解各民族的风 格习惯。
中国礼仪的起源
2.从具体的仪式上看,仪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 祀活动。 古代礼仪起源与两大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禮:“示”的上部象天,下面的“小”原是三垂,代表
日月星。凡“示”字旁的汉字,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 如祸福神祖祭祀祥等等 “豊”为 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 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家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衰落时期:公元1796年~公元1911年 元明清三代,封建制度越来越走向集权专 制,传统礼仪也随之暴露出专制、残暴、繁冗、 僵化的一面。 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 中国传统礼仪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礼仪 还是走向重生。
在对待“老”的态度方面
东方礼仪一般是老者、尊者优先,凡事讲 究论资排辈。 西方礼仪崇尚自由平等,在礼仪中,等级 的强调没有东方礼仪那么突出,而且西方人独 立意识强,不愿老,不服老,特别忌讳“老”。
在时间观念方面
西方人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区别分明,休 假时间不打电话谈论工作,甚至在休假期间断 绝非生活范畴的交往。 相对来讲,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时 间观念比较淡漠。包括改变原定的时间和先后 顺序。
二、西方礼仪起源和发展
爱琴海地区和希腊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 地。 公元1世纪末至公元5世纪,是罗马帝国统治西欧时 期。 中世纪欧洲形成的封建等级制,以土地关系为纽带 ,将封建主与附庸联系在一起。此间制定了严格而 烦琐的贵族礼仪、宫廷礼仪等。 14至16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17、18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的时代。 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逐渐取代封建社会的礼仪。 西方现代学者编撰、出版了不少礼仪书籍 。
关于“礼”
不学礼 无以立
[孔 子]
关于“礼”
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
关于“礼”
一个人的成功 15%是靠专业知识, 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世能力。 ——安德鲁· 卡内基
古代
近代
现代
1840
1919
中国礼仪的起源
1. 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 客观矛盾的需要。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 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 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有相 互制约。人们在共同的采集、狩猎、饮食生 活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语言、动作,构成了 “礼”的最初萌芽。
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1.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
代。
2.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中国开始从原始社会末
期向早期的奴隶社会过渡。
3.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
纪活跃在华夏大地。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殷都(今河 南安阳),而他们在婚礼习俗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 所掩盖。
礼仪的内涵 礼仪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和社交 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实际上包括 了三层含义,即:礼节、礼貌、仪式。
什么是“礼仪”?
“礼仪” = 礼 + 仪
“礼”是指礼节和礼貌; “仪”是指仪表、仪容、仪态和仪式。 礼仪:对礼节、仪式的统称。是在人际交
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
东、西方礼仪的差异
东方礼仪主要指中国、日本、朝鲜、泰国、 新加坡等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所代表的具有东方 民族特点的礼仪文化。 西方礼仪主要指流传于欧洲、北美各国的 礼仪文化。
东方礼仪及其特点 重视亲情和血缘 谦逊、含蓄 承认现实,满足现状 强调共性 礼尚往来
西方礼仪及其特点 简单实用 崇尚个性自由 惜时如金 自由、平等开放
当代礼仪时期:公元1949年至今 1)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 摒弃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愚忠 愚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 确立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 关系,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 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礼仪中的精华得到继承 和发扬。
当代礼仪时期:公元1949年至今 2)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 中国进行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 国家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损失,也给礼仪带 来了一场“浩劫”。 “封资修”,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
• • • •
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长达100万年),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例如:1.8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知 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 饰品。 在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 始的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 早的葬仪。
在对待血缘亲情方面
东方人非常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血浓 于水”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际关系中最稳 定的是血缘关系。 西方人独立意识强,相比较而言,不很重 视家庭血缘关系,而更看重利益关系。他们将 责任、义务分得很清楚,责任必须尽到,义务 则完全取决于实际能力,绝不勉为其难。处处 强调个人拥有的自由,追求个人利益。
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 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还开始从事农耕和畜 牧。 例如: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生活距 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 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 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 仰韶文化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 女有别。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 边,女子坐右边。
萌芽时期 草创时期 形成时期 发展、变革时期 强化时期 衰落时期 现代礼仪的发展 当代礼仪时期
一、中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备的渐进过程
• • • • (一) 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二) 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三) 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四) 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 年,东周时期) (五) 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1796年) (六) 衰落时期(1796年-1911年) (七)现代礼仪时期(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 (八)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 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 守传统礼仪,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奴隶会瓦解后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学术界形 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此期间,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 为代表的不同学派,形成了以儒家学派学说为主导的正统封建 礼教。 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倡导“仁者爱人”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恭敬之心,礼 也”“礼之用,和为贵”倡导“王道”“仁政” 荀子:“礼者,人道之极也”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 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倡导“隆礼”“政法”
在对待隐私权方面
西方礼仪处处强调个人拥有的自由(在不违 反法律的前提下),将个人的尊严看得神圣不可 侵犯。在西方,冒犯对方“私人的”所有权利, 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因为西方人尊重别人的隐 私权,同样也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隐私权。 东方人非常注重共性拥有,强调群体,强 调人际关系的和谐,邻里间的相互关心,问寒 问暖,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表现。
当代礼仪时期:公元1949年至今 3)礼仪复兴阶段(1977年至今)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礼仪建设进入 新的全面复兴日期。 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岗位培训、 礼仪教育日趋红火,人们学习礼仪的热情空前 高涨。
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
1. 涉及内容广泛,以崇拜为主 2. 强调尊君,将人划分为不同的尊卑等级 3. 礼节仪式,强调男权思想,歧视妇女 4. 压制民主,扼杀个性,实行强权统治
在表达形式方面
西方礼仪强调实用,表达率直、坦诚。东 方人以“让”为礼,凡事都要礼让三分,与西 方人相比,常显得谦逊和含蓄。 面对他人的夸奖,中国人常常会说“过奖 了”、“惭愧”、“我还差得很远”等字眼, 表示自己的谦虚;而西方人面对别人真诚的赞 美或赞扬,往往会用“谢谢”来表示接受对方 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