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完美版1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完美版1


汉初从“无为”到“有为”
君无为则臣有为,臣无为则民有为 外因: 1、“无为而治” 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如:匈奴南下侵汉;
诸侯“自为法令,拟于天子”—七国之乱 2、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崇
“有为”而治 内因:3、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2、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广川人,学习非常 刻苦,传说“三年不窥园”。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 春秋》。武帝时以贤良应举, 对策称旨。蒙帝召见,又上 《天人三策》。其第三策请 求灭绝异学,统一国民思想, 为武帝采纳,遂“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是我国古代重 要思想家。
积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消 极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材料:中国古代一些居室堂屋、家族祠 堂或私塾学堂的墙壁正中都挂着孔子像
1,材料的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时 期儒家思想出现了哪些变化? 西汉。 变化: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主张“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 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陆贾作《新语》十二篇,指出秦亡是因为 暴政和酷刑,建议实行“宽和”、“中和”、
“无为而治”的政策,具体讲就是“与民休息”, 轻徭薄赋,减轻刑法,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发展 生产。他的建议被刘邦采纳并付诸实践。
从严治国的法家到无为而治的道家
2、内容
(1)“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 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 思想文化专制。
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需要。
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神化专制皇权。
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 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2)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3、作用
经济恢复 ,国力增强,社会稳 定;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基础。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
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
于支配地位。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 治思想,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2、学生回答

3、解答并导入新课——这两种重要交 通工具 诞生于 第一次 工业革 命时期 。那么 ,第一 次工业 革命最 先发生 在哪个 国家? 其间有 哪些重 要发明 创造? 工业革 命给人 类带来 了哪些 影响? 本节课 我们一 起探讨 。(板 书课题 ,引入革 命
君权神授,“屈民而伸君”
罢黜百家, 新儒学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要实行仁政,“屈君而伸天”
独尊儒术 新儒学影响: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
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罢黜百家,独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尊儒术的影响 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提问——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 和轮船 吗?你 们知道 它们发 明于什 么时候 ?谁为 它们的 发明做 出了重 要贡献 ?
背景:汉初经济残败,百兴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内容 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汉初的黄
老子的学说:治国
汉 老之学 代 思
特点:以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众家。 实质:“积极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作用: 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的 大 一 统
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 和法家思想
积极
(有为可能性)
1.经济恢复 2.社会稳定 3.生活改善
消极
(有为必要性)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边境不宁,王国问题
积极“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为)
1、背景: (1)“无为”不适应集权 (2)儒学整合出新理论体系 (3)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武帝,名刘彻,16岁即位, 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在他统治时期,中国开始以 一个高度文明、富强的国家 闻名于世。
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 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
内容: A.“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思想 B.“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 思想 C.“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影响: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大事。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 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历史组胡文峰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汉初的“无为”) 1、兴起原因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
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 过半。……天下既定,民亡 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经济残破 百废待兴
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

设疑——简要解释何为工业革命之后 ,提出 “‘工 业革命 ’首先 从英国 开始的 条件有 哪些” 这一问 题,让 学生带 着问题 阅读该 部分内 容,并 勾画重 点。( 板书问 题)

解惑——从劳动力、资本、技术、市 场等方 面解答 上一问 题,引 用《共 产党宣 言》中 的句加 以辅助 解释。 (分点 板书答 案)
(2)近代以来直至19世纪末,儒家思想的 正统地位逐步动摇。简要分析其原因。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 传统文化?
本着传承文明、更新文化的宗旨,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