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回忆我的母亲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佃(diàn)农韶(sháo)关溺(nì)死劳碌(lù)私塾周济宽厚仁慈连夜慰勉不辍(chuò)任劳任怨
为富不仁
二、文学常识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主要作品被收录在《朱德选集》中。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病逝,朱德作此文寄托哀思。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同时表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深深地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四、知识点
1、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
作者没有用完整的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
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挑水挑粪”,她“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到晚年
还“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这些都揭示了母亲勤劳的性格。
母亲把本来不好吃的东西做得“有滋味”,“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和“长幼、叔伯、妯娌相处都很和睦”,从这些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母亲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和蔼可亲的品质。
2、借助广阔的社会背景来烘托人物形象
本文是1944年作则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
作者没有孤立地回忆母亲,而是把母亲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来写,如文章第8段中展示了1900年前后四川的社会背景:连年受灾,豪绅地主加紧剥削,农民走投无路,起来造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结果遭反动政府镇压,“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作者在这个大背景下,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在抗日战争时期,作者把母亲当成“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来写:母亲的不幸遭遇,正是千百万穷苦人的不幸遭遇;对母亲勤劳简朴的品质、朴素的阶级意识和支持革命的行为的歌颂,也正是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歌颂。
3、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全文紧扣母亲的特点来选材,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先具体记叙和描写,后进行概括,兼以议论、抒情。
文章第1段交代写作的缘由,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中间部分,以写母亲的勤劳为主,同时写了母亲多方面的特点,各层之间相互照应,衔接自然。
最后几段重在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了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全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4、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或慷慨激昂的语调去叙写、去歌颂,只用了“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等平淡、朴实的语言,而正是这些肺腑之言,读来才让人感觉情真意切。
再如“木琴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这些最朴实不过的文字,使我们看到了母亲“整日劳碌”“汗流满面”的高大身影。
5、母亲的事迹及品质
(1)作者小时候
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
勤劳简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2)1895-1900年前后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烈;
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宽厚仁慈。
(3)1905年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4)1908年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
(5)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热爱劳动。
(6)1927-1937年
独力支持一家人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6、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的作用
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
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及其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