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课题: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课时:2课时
三、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新课内容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图 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讨论学习,共同探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呢?
(学生自主学习,举手发言)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认识的加深,尤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而地球卫星照片更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证据的事例呢?
a.(事例1)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展示教材图1.3)
b.(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作答,教师启发、解释。
)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
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
(学生计算、回答)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但想对于地球来说,这个数据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
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承转: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
(展示地球仪,边展示边讲解。
)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在地球仪上还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
下面我们来学习经线和纬线。
4.经线和纬线
摆动手上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填写下表。
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有多少条?如何识别它们?观察地球仪,看看他们是如何区分的?
(引导学生:经纬线有无数条,为了区分出各条经纬线,人们给他们标出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
)
看p6图1.10和图1.11,填写下表。
经度的判别
纬度的判别:
5.经纬网
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我们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
经纬网就是地球仪表面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例如北京的地理位置我们可以用116°E、40°N 来表示。
那我们怎么应用呢?
经度向东增大为东经,纬度向北增大为北纬。
由此可以判断A:30°N, 110°E B:20°N, 120°E
6.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以及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及其判读。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1.经线和纬线
2.经度和纬度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九、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节课在本章甚至以后的地理学习中都占至关重要的位置,
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尤其是经线和纬线,所以这节课要求一定要讲透,让学生理解,并且能初步建立一定的空间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分析总结如下。
一、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比较有亮点和特色的是:
1.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以学生身边的事物的感知开始,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在进行地球是地体的论证过程,让学生发掘身边的事物,学生在陈诉地理事物时,不断培养在生活中发掘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2.动画和模型等多种教具辅助。
学生刚升入初中,尤其是小学没接触过地理,对初学者来说,没有形成地理思维能力,更没有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很难理解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仪上是如何分布的,针对学生学习和理解的薄弱环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借助动画以及地球仪,以直观展示为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3.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效果显著。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并在地球仪上标出经线和纬线,总结规律,学习效果会更显著,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取得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导作用。
4.加深理解,步步为营。
作为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经线和纬线,在这一节课的处理上,以学生理解为主,在保证学生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后,再进行新内容的讲解。
二、教学不足及需改进之处:
1.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怕学生不理解,经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听,出现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
2.对经线和纬线这些重难点,因内容之多,比较难,在深入讲解知识点时,忽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则事倍功半,达不到最佳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
3.提炼教师语言,教师语言是教师的灵魂,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精炼的通俗的语言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