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全《外国电影史》期末复习及考研资料第三章

最全《外国电影史》期末复习及考研资料第三章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3、《大幻灭》的重要特征: (1)在情节结构上的特征。雷诺阿通过以主题戏剧化的方式最终淡化或推
翻了影片的情节。他以一种反常规的方法,把我们投入到影片对话的具体内容 的形式中,造成了淡化情节的作用。
(2)是影片中声音的处理。首先在语言的运用上:一是德、法、英、俄的 四种语言在影片中的混用,它丰富了电影声音的表现,同时,语言本身的冲突 又造成了叙事的戏剧性和复杂性。二是影片中的语言和对话同时表明着人物的 不同身份和阶层,说明着人的隔阂状态。其次是音乐的处理,它几乎起到主导 影片动机的作用。在影片的重要时刻音乐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起到了主导叙 事的作用。雷诺阿对于声音的运用的确是独具匠心的。
共同的电影记录观:即记录电影工作者首先是宣传员,其次才是影片摄 制者。电影组的成员接连拍摄了一系列用工人的观点来看待社会问题的 记录影片,如《住房问题》、《煤矿工人》并取得了很高的评价。
实质是为宣传的需要而摄制的。
第一节 英国记录电影运动
《夜》1936年
哈莱·瓦特与巴锡尔·瑞特 描写了一辆往来于伦敦和格拉斯哥的邮车的影片,以优美的画面、真实的音
有声电影初期他导演的影片:《巴黎屋檐下》、《百万法郎》、《自由属于我们》和 《七月十四日》,被称作他在这一时期的“四部曲”。克莱尔几乎是一个电影特技的创造者, 他在这部影片中,使用电影特技把现实主义和理性的世界变成为一个幻想和歌唱的场所。 克莱尔影片的最为清晰的特征,是他对形体运动以及对滑稽幻想的热爱。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这个被人们认为:是介乎于诗和自然之间的一种概念 的现实的诗意和诗意的现实的电影美学流派,随着战争的到来而逐渐走向消失。
坚持独立制片的雷诺阿,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地使用景深镜头,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 的电影语法。他的创作实践为巴赞的“场面调度”的理论提供了实证,并在很大程度 上影响了现代电影银幕的创作。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对于“电影本体论”的发展 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1935年后,克莱尔离开了法国到英国工作。阿芒达尔称他是“最法国化和迪卡尔式的 法国导演”。米特里称他是“罕见的带着一个世界的电影创作者,不是世界观,而是一个属 于他自己的天地”。1960年以后,他被接纳为法兰西院士,这是第一个以电影家资格进入这 一组织的人。法兰西学院在接受他为院士时说:“他不缺少任何荣誉,而我们的荣誉中却缺 少他”。
类型特点:将真实的生活情景与非理性的情 节元素结合起来,由于声音的进入而使语言更加 形象化。P59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1932年,充满想象力且音乐元素饱和的闹 剧《自由属于我们》。电影中出现的工厂装配 线场景直接启迪了卓别林1936年的《摩登时 代》。
本片与《巴黎屋檐下》、《百万法郎》以 及后来的《七月十四日》(1933)并称为他这 一时期的“四部曲”。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学派”: 声音进入电影,加之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种种原因,最终
使得在30年代,法国的一批电影艺术家在自然主义的美学原则影 响下创作出了一批在艺术上和思想上都属上层佳作的电影作品, 这批作品被后来的电影史学家冠之以“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学派”的 名称。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概念分析: 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指的是以诗意的对话, 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 促进了法国电影在思想上成熟的电影流派和作品。
石阶上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上来。” 协助筹备《战舰波将金号》的过程中,掌握了爱森斯坦的剪辑技术,对他的电影
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节 英国记录电影运动
帝国市场委员会电影组
格里尔逊用帝国市场委员会的特别拨款制作和导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 《漂网渔船》,大获成功
一些和格里尔逊一样出身于著名大学的热衷于电影的青年,以格里尔逊 为核心,组成了一个名为“帝国市场委员会电影组”的团体。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1、让·雷诺阿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象征。巴赞曾称他为——诗意现实主义的 真正首领。 2、雷诺阿最初的创作并不成功。然而,他却从中吸取了经验,培养了自己的 创作激情和灵感,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游戏性”的影片风格。 雷诺阿导演了使他获得偶然成功、并成为他电影生涯转折点的《坠胎》和《 猖妇》(又名《母狗》)。《母狗》一片的创作,使雷诺阿清醒地意识到这 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即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道路的开始。 在雷诺阿的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两部影片:《大幻灭》(1938年)和《游戏 规则》(1939年)。《大幻灭》是一部充满和平主义精神的伟大作品,是对 于世纪初欧洲历史所进行的微观的研究。
1925年
下降到23部,英国官方 硬性要求每年每个影院必须 上映一部本国的影片。
1927年
英国议会颁布英国历史上第 一个有关电影的法案---《电影制 片法》,要求对外国影片的输入 量进行限制,并努力刺激国产影 片。
30年代
英国电影业走向成功。 英国记录电影运动。
第一节 英国记录电影运动
英国记录电影运动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3、让·维果同克莱尔一样是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他曾在20年代先锋派 电影美学的探索中,开始涉足电影界。他导演的社会纪录片《尼斯景象》,被 称作是“先锋派末期强有力的作品”。他在30年代初只拍摄了两部作品:《零分 操行》和《驳船阿塔郎特号》。其中《零分操行》是他导演的自传体影片,作 品表现的是孩子们在寄宿学校里的一段生活。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两大先驱 雷内·克莱尔代表作《巴黎屋檐下》被称为法国版的《马路天使》 现实的诗意是以稍微夸张的浪漫情节来表现 注重外景街头的场面调度 人物语言清新自然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2、雷内·克莱尔作为法国电影的编剧、导演和理论家,是法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转折 时期的重要的导演,成为“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之一”。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确立了电影与观众相互审视的关系,流露出对 社会的散点式映像感悟。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30年代,最突出地活跃在法国影坛上的有: ➢ 富有幽默喜剧精神的雷内·克莱尔; ➢ 使普通人的题材复活的让·维果; ➢ 描写罪犯心理的马赛尔·卡尔内; ➢ 以及擅长贵族题材的让·雷诺阿。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影响
第一节 英国记录电影运动
英国记录电影运动最初和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是为英国在二战前培养 了大量的记录电影工作者,他们直接参加了战时的宣传鼓动。
詹宁斯P55 这种故事片和纪录片相互渗透的现象成为二次大战期间英国电影的
一大特征。
第一节 英国记录电影运动
战后 格里尔逊成立了“第三摄制组”,旨在培养年轻导演、给他们提供拍片机会
创作的基本特征: 第一,影片的题材大多取自现实生活,即使从小说改编的 ,也往
往把时代背景移到现代,以缩短影片与观众间的距离; 第二,影片的主人公也一改以往被贵族、富豪垄断的局面,出现
了一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影片编导对这类小人物的不幸命运都寄予 着深厚的同情。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追求诗情画意的场面。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来获得电影经验。 1956年,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在伦敦国家电影院放映了六组号称自由电影
的社会退菜记录短片,英国再次爆发了一场重要的电影运动-----“自由电 影”运动。P57 作为英国电影史上的第三次电影运动,“自由电影”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 崇尚纪实的风格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1937年,《大幻灭》一部著名的反 战影片,雷诺阿在影片中揭露了战争的 荒谬。P62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诗意现实主义的特点: 抒情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1.大多表现法国人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下层人民的生活。描写普 通人的遭遇,展示他们的心理活动,并带有作者的同情; 2.这些影片多为悲剧; 3.影片的手法细腻,多用实景拍摄,而且还有某种诗情画意(诗 意的对话,引人入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 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 4.表现形式上更多采用长镜头和深焦距镜头,以达到真实效果。 5.演员的表演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让·维果影片的特点: 表现社会的不公正、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 画面的诗意表达; 表现青春的气息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诗意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让·雷诺阿 奥逊·威尔斯赞扬他:把这个电影人和他父亲做比较可不容易,也没必要。他自 成一家:他是最伟大的欧洲导演,也很有可能是所有导演中最伟大的。 雷诺阿最重要的作品:《大幻灭》(1938) 、《游戏规则》(1939) 社会生活史和所有阶层的精神全景 景深镜头的出色运用 P61
诗意现实主义的萌芽
1、30年代初,法国电影事业控制在“百代-纳当”和“高蒙-法兰哥-奥培 尔”两大公司手中,制片商们发了财,而艺术却极为平庸,萨杜尔认为:“先锋 派的电影工作者也同样没有进步,法国的电影似乎只有雷内·克莱尔一人还在创 作”。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阶段: 奠基阶段(1930—1934)雷内·克莱尔、让·雨果。 发展阶段(1934—1939)让•雷诺阿、雅克•费戴尔、马赛尔•卡尔内和叙利恩• 杜威维尔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1930年,《巴黎屋檐下》克莱尔的首部 有声电影,他带着忧郁的诗意向人们展示了 “小人物”的生活。导演对本片的画面冲击力 充满了信心,但对声音的使用则显得非常慎 重。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1931年,“他所有作品中最完美的一部”《百 万法郎》。改编自通俗笑剧,主人公寻找100万 的彩票,是一部从结构到风格元素都设计好的音 乐戏剧典范。
让·雨果:早逝的电影天才(29岁),《尼斯印象》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1932年,维果第一部故事片《零分的操行》, 导演本人童年时痛苦回忆的实录,充分表现了一个 受迫害的孩子的梦想和他的惨痛的回忆。表面上是 表现一群不服管教的孩子的胡闹,更深刻的主题是 批判寄宿学校对人性的压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