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2017年中考语文适应性试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2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相应位置。
3、第Ⅰ卷答题请使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内,在试题卷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A 卷(100分)第I 卷(选择题,共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课内古诗词赏析(12分,每小题2分)1.下面各组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 伫.(ch ù)立 骊.歌(l í) 埋.(mán)怨 锐不可当.(d āng )B. 顷.刻(q ǐng ) 坍.塌(t ān ) 勾.当(gòu) 风雪载.途(z ài ) C. 执拗.(ni ù) 稽.首(q ǐ) 倔.(j üé)强 鲜.为人知(xi ān ) D. 汲.水(x í) 羁绊.(pàn) 哽咽.(y è) 即物起兴.(x ìng ) 2.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发窘 混为一谈 贫瘠 穷困潦倒B. 绮丽 无遐顾及 诀别 再接再厉C. 元霄 砰然心动 惬意 恻隐之心D. 娴熟 一反既往 销蚀 挺而走险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家风中蕴藏着先人所恪守..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朴素的为人准则。
B. 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演技高超,他在传统京剧《霸王别姬》中扮演虞姬,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C.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
D. 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提高青年人的读书意识,教育部近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全民阅读活动。
B.我们只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C.新任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要有新的打算,要把保证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D.雄安新区之所以被认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原因就在于它是一项旨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5.下列横线处中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山水二字大有深意。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在他看来,,。
,,,同时也具有人的品格,具有人格化的属性。
①山的崇高恰与君子之德相类②水的流变恰与君子之智相通③山与水,不单是自然的风景④于是,山水便成了仁德与智慧的化身⑤而是具有与人类内在相通的蕴含⑥也不仅是心灵性情的投射A.②①③⑥⑤④ B.②①④③⑥⑤C.③⑥⑤②①④ D.③②①④⑥⑤6. 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的“落红”喻指作者自己,护花寓意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B.“白日斜”与“天涯”意象的运用,不但营造出天涯海角的空间感,而且描写出了诗歌广阔的审美境界。
C. 诗人的写作思路是由近而远,由议到叙,叙议结合,融情于事。
D.诗的最后两句,由抒发个人的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立意突显高远,为世人所称道。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7.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B.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C.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D.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亦不详.(知道)其姓字B. 或.(也许)置酒而招之C. 造.(就)饮辄尽D. 曾不吝情..(舍得)去留9.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错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传记,“五柳先生”就作者自身的写照,从性格、爱好、生活几个方面表现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文中“不慕荣利”与“赞语”中的“以乐其志”一句相照应,表达陶渊明具有远离世俗的志向。
C. 五柳先生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D.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其目的是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希望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美好生活。
第II卷(非选择题,共82分)三、文言文语句翻译与古诗文积累(10分)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11. 古代诗文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6分)(1) ,小桥流水人家。
(2)所谓伊人,。
(3)长风破浪会有时,。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5)选择无处不在。
面对陋室,刘禹锡选择坦然:斯是陋室,;博学的孔子选择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四、现代文阅读(32分)(一)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2-14题。
(8分)清欢①一千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曾与友人共游南山。
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对此东坡诗兴大发:“人间有味是清欢。
”想那苏东坡,虽然后半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生追求清欢的人生真味,的确是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
②清欢,是清淡的欢快、清雅的欢愉,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悠闲自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洒脱。
清欢更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③日本学者写了一本《清贫思想》,他建议人们采取清贫的生活方式,淡化对名利、地位、权力的追逐,追求一种内心丰盈美好的恬淡生活。
美国人普兰特的《简单生活》认为,简单生活是“表现真实自我的有明确意义的生活”,是“丰富、健康、和谐的生活”。
清贫思想也好,简单生活也罢,提倡的都是清欢。
④其实中国人对清欢的提倡由来已久。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弟子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困境,别人难以忍受,颜回却乐此不疲,欢而不改,这需要多高的境界、多深的修养呀。
孔子对“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连叹“贤哉”,这是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古代圣贤对清欢精神的高度肯定。
⑤人生苦短,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其内涵却纷繁复杂。
只要尽心尽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全然不必为烦琐之事烦恼。
将自己的脚步放慢一点,放轻一点,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享受一下世间原有的简单和真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快乐是永久的快乐。
⑥但是,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经得起名利的诱惑,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
结果如何呢?这些追名逐利者或惶惶不可终日,或“反误了卿卿性命”,君不见有多少“苍蝇”落地,又有多少“老虎”进笼?他们的人生何乐之有?⑦提倡清欢,并不是倡导“穷欢”,不是要我们走进深山老林,拒食人间烟火;崇尚清欢,也不是推崇“清闲”,不是要我们碌碌无为,得过且过。
追求清欢,要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名利所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像苏东坡那样,虽遭受打击排挤,也不忘情于山水,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⑧清欢,人生的真味,做人的真谛,让我们用一生追寻。
12. 文章中有一句能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这句话应是?(2分):13. 第①段和第④段分别列举苏轼和孔子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2分)14. 第⑦自然段主要论证了什么?是怎样论证的?(4分)(二)文学作品阅读(16分)隐忍的痛,肆意的爱(1)医院里。
医生瞅了X光片半天,让母亲走两圈。
(2)母亲走得很慢,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
医生问,这样瘸着多久了?我有些不高兴,一直都这样,哪是瘸呀?(3)母亲忙说,17岁时上地里干活,跨一个沟坎时闪了一下,就这样了。
医生眼镜后的眼珠凸.出来,就这样“走”了30年?不疼?(4)父亲说,一直都疼,前两年活重,下地拾棉花,她弯不下腰,就跪着一步一步地挪。
(5)我和弟弟都瞪直了眼睛。
医生摇着头,不可能啊。
腿骨脱臼了,怎么走呢?他指着片子说,你看,腿骨脱出骨巢,偏向一边,骨巢里已长满了厚厚的细胞,都长平了。
现在腿是靠着臀部的肉支撑着,上面的肉都磨死了,成硬硬的结块。
即使手术把骨巢刮平,要让骨头重回原位也是不可能了。
(6)一股深秋的风从窗外吹过,吹动了母亲额前那一绺枯黄的头发,母亲似乎瑟缩了一下。
(7)医生感叹道,真是奇迹!你看她全身都变形了,怎么不觉得整个身体都疼呢?(8)在我们的目光下,母亲两手扭着衣角,低头掩饰着不自在。
我鼻子一酸,急忙转开脸。
(9)记忆中,家中光景很是贫窘,父亲的腿不能干重活,矮小的母亲就扛起了重担,背起沉重的喷雾器给秧苗打药,弯着腰除草,低着头做饭、缝衣……竟然搜索不到静坐的记忆。
近几年,我师范毕业,弟弟下学打工,父亲的腿也渐渐康复。
谁知弟弟又早早有了孩子,母亲忙前忙后,日夜都抱着孙子……(10)回去的时候,离车站不过200米,我们却用了很长时间。
父亲扶着母亲走在前面,母亲不愿被弟弟背着。
她说,以后的路还长呢,都要你们背着?(11)每次出门,我们总是走在前面,嫌母亲走得慢,现在,我们的目光终于落到这个世界上离我们最近,却最少注意的那两个人身上。
一直以来,我们的目光,只看向自己,灼热地投向神秘的前方,从来没有回过头看一看,始终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儿女身上的父母,他们的目光里有没有隐忍的痛、化不开的渴望?(12)深秋的阳光静静洒下来,落到因萧索的风吹得有些苍凉的母亲身上。
母亲的背影一如20来年的老样子,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
这一次,我却仿佛听到骨肉厮打,血肉模糊的呻吟,每一步都像尖锐的刀深深刺到我的心里,心里也是一片血肉模糊。
(13)我任凭汹涌的泪水肆意流淌在秋风中,母亲,30年来,是什么力量竟能支撑一条“掉”了的腿,挑起我们晴朗蔚蓝的天空,自如行走在天地间?(14)泪眼蒙眬中,我听到弟弟重重地说,明天我们就去省城大医院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