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管理类专业知识重点

完整word版,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管理类专业知识重点

综合管理专业知识重点第一部分管理知识1.目标应该设定在5个以内。

2.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通常以4-8人合适。

3.管理者首要职能是计划。

4.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目标、部门、关系。

5.组织结构设计的主题阶段: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

6.决策的关键是选择。

7.决策的原则是满意。

8.从决策的起点看,决策可以分为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9.系统的特征: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

10.现代决策的特征:目标性、选择性、满意性、动态性、可行性、过程性。

11.追踪决策是一种非零点决策。

12.管理的程序化是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13.对管理对象中的各级人员的基本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有效的管理,最限度的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这是管理的人本原理中的行为原则。

14.在决策目标时需要运用差距原则。

15.现代管理的社会心理方法的基本特点是针对性。

16.最常用的综合控制方法:总预算、损益控制、投资回收率、企业自我审核。

17.控制的特点:系统性、动态性、层次性。

18.系统原理的三个特征: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

19.责任原理的内容: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权限委授合理、奖惩要分明。

20.在选择最优化决策是所遵循的“两最”原则是指“获利最大,损失最小”、“可靠性最大,风险性最小”21.领导情境理论(领导权变理论)包括: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费德勒权变模型、路径-目标理论。

22.领导行为理论包括:温勒的三种极端的领导风格、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领导方格理论。

23.领导特性理论包括:六类特质论、十三种特性理论、十大条件论。

24.根据管理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

25.管理自然属性——生产力、共同劳动、分工协作。

26.预测的主要方法:回归分析方法、实践系列分析方法、后悔值法。

27.韦伯认为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权威等级、行政制。

28.全面质量管理(TQM):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为基础,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不断改进的管理理念。

包含三层含义:全面的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全员的管理。

29.盈亏平衡点法适用于确定型决策。

30.人员配备的首要原则:因事择人原则。

31.我国行政道德体系的基础与灵魂是为人民服务。

32.激励措施属于领导职能。

33.各级政府中设置的政策研究室是办事机构(如驻北京办事处)。

34.村公所、街道办事处、管委会是政府派出机构。

35.我国的编制工作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领导体制。

36.行政组织内部形式最高决策权制度可分:委员制、混合制、首长制。

37.非政府组成人员的行政领导者的产生,可用委任制。

38.国务委员可由委任制产生。

39.行政首长制的优点:利于集思广益。

40.管理决策特征:目标性、择优性、针对性、实践性。

41.村委会和居委会的建设属于政府政治建设。

42.精简与效能原则是指:减少人员,精简政府机构,简化办事程序。

43.现代决策体制包括:中枢系统、咨询系统、信息系统。

44.行政领导者的要素:行政领导职权、行政领导职务、行政领导责任。

45.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海关总署是既有行政执法权、又具有部门规章制定权的国务院直属机构。

46.设置代理职务可以有效的防止“彼得现象”发生。

47.行政监督主体:政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

48.49.行政执行决策实施步骤:解释决策内容;细化决策方案;事后评估执行决策。

50.行政组织的构成:职能目标、权责体系、机构设置、人员构成、运行程序、法制规范。

51.管理国防事业的是国务院。

52.行政公署属于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53.国务院全体会议参加者:国务委员、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各部长、个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54.组织工作的具体程序:设计组织机构和结构、人员配备、组织调整与变革。

55.我国人事行政管理总原则:党管干部。

56.对改革政策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制度:决策制度57.改革政策始研究与20世纪中叶。

58.行政程序制度包括:听证制度、公开制度、证据制度。

59.我国政府人事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职位分类制度60.美国采用的公共服务模式是最低保障与兼顾效率。

61.系统的本质是过程的复合体。

62.决策遵循的原则是满意。

63.决策的关键是选择。

64.从决策的起点看,可把决策分为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65.控制的特征:系统性、动态性、层次性。

66.组织设计的原则:专业化分工、统一指挥原则、控制幅度原则、权责对等原则、柔性经济原则、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原则。

67.人本原理的内容:能级原理、动力原理、行为原理。

68.效益原理的核心是要创造最大价值。

69.制定计划原则:统筹原则、重点原则、连锁原则、发展。

70.公共政策的最高层次评估标准是效应标准。

7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72.行政程序主要制度:公开调查制度、听证制度、辩论制度、资讯公开制度。

73.我国常见行政监督检查方法:检查、审查、调查、鉴定、勘验。

74.公共管理活动中把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领域最典型的国家是新西兰。

75.推行“执行机构”化改革的国家是英国。

第二部分公文1.公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准确。

2.通告、通报、公告、公报的区分:通告: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的公文。

通报:是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情况的文种。

公告:用于向国内外宣布一些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

公报:用来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

3.公文处理的程序:(一)发文处理的程序:拟稿——会商——核稿——签发——注发——编号、登记——缮印——校对——用印——签署——分装——发出(谐音背记口诀:你会核签主编,善叫用钱分发。

)(二)收文处理程序:(1)公文接受:签收——分办(2)收文处理:拟办——批办——承办——注办(3)收文管理:登记——组织传阅——加工——提供查阅与利用——催办——查办(三)办毕公文的处置:(1)公文的整理(立卷)归档(2)清退(3)销毁(4)暂存4.公文处理的原则:准确原则、实效原则、安全原则、精简原则、集中统一原则。

5.规范性公文标题的时间是公文发布的时间。

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

6.批复的种类有专发性批复、普发性批复。

7.使用函的情况有: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商洽工作、询问、答复问题,以及答复群众的来信来访,催办公务、介绍人事等。

8.为加快文件的传递,可以采用多级行文。

9.办公室更改号码采用:启示。

10.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文种是命令。

11.计划的三要素:目标、步骤、措施。

12.通报根据承担的任务,可以分为:表彰先进型、批评错误型、传达事项型。

13.通知根据使用范围可以分为:批转性通知、发布性通知、专发性通知、指示性通知。

14.常用命令:公布令、行政令、嘉奖令。

15.决定的类型:指挥型、个案型、知照型。

16.“信函式”公文的特点,省略“文件”二字,不标识签发人,不加盖印章。

17.简报就是主要用来汇报工作的文字材料。

18.具备法定效力的公文稿本:副本、定稿、试行本、暂行本。

19.登记的形式:薄式、卡片式、联单式。

20.清退文件:绝密文件、有重大错漏的公文、命令撤退的公文。

21.行政类公文有13种,党务类有14种。

22.查办是核查重要公文的执行清查,督促并协助落实。

23.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24.决定包括:布政决定、表彰决定、处分决定、知照决定。

25.通告按性质可分为:制约性通告、知照性通告。

其中,制约性公告用于公布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定;知照性通告用于告知行业性的事务或临时性事项,以便有关机构和群众知晓。

26.公告内容应是国内外关注的大事,如修改宪法、宣布国家领导人名单、公布重大科技成果等。

27.公报:用来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的文种,如:报道会议新闻的会议公报、报道重大事件的发布性公报、报道重要决定事项的决定性公报、统计公报、联合公报。

28.通知用于发布法规和规章,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文件,批转下级机关的文件,任免或聘用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者周知的事项。

29.通报可分:表彰性通报、批评性通报、情况通报、指示性通报。

30.函也可用来答复群众来信来访、催办公文、介绍人事等。

31.公文处理的原则:准确原则、实效原则、安全原则、精简原则、集中统一原则、党政分开原则、法制原则。

32.公证书的主要特点:真实性、合法性、规范性。

33.下级机关报送的绝密文件,一般不予以退回,由上级机关清理销毁或者暂存备查。

34.决定的主要特点是:规范性与领导指导性。

35.公文的报送负责人签发前应当进行审核重点:是否需要行文、行文方式是否妥当,公文格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