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计划清明节—铭记抗战历史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目的: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扬以爱国、爱家乡、爱校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良好风尚,并把爱国主义教育细化为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从而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培养学生对集体的情感。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伟大成就,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对学生的教育渠道,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习和继承民族精神、革命精神,了解农场历史文化,更加了解中国优秀的历史,不断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校利用建国五十九周年的有利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三、活动主题:铭记抗战历史,争当少年先锋四、活动时间和地点:2016年3月28日,羊山镇烈士陵园五、基本要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红线,以“五爱”(爱自己、爱他人、爱家、爱校、爱国家)教育为基本内容,规范养成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及文明礼仪教育。

开展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发展新中国和发扬优秀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

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贡献的思想。

六、具体活动实施方案如下:1.讲解抗日战争经过。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1],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另一说法抗战的时间应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2]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由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由年级组长、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带队组织学生集体徒步前往,负责安全和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3.参观前,由班主任整理更新学生家长通讯录,利用班队会开展参观前的分组、安全教育及对教育基地的初步了解。

4.大队讲解员华慧、翟曼曼负责介绍、讲解、教育。

5.参观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作有关记录。

6.活动后,请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出观后感,而后评选出优秀文章在班里宣读。

7.活动结束,利用班队会进行观后感交流会。

羊山镇中心小学大队部2016年3月28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计划五四青年节—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目的: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扬以爱国、爱家乡、爱校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良好风尚,并把爱国主义教育细化为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从而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培养学生对集体的情感。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伟大成就,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对学生的教育渠道,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习和继承民族精神、革命精神,了解农场历史文化,更加了解中国优秀的历史,不断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校利用建国六十七周年的有利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三、活动主题: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四、活动时间和地点:2016年5月4日,羊山镇军事纪念馆五、具体活动实施方案如下:1.由学校政教处组织,由年级组长、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带队组织学生集体徒步前往,负责安全和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2.参观前,由班主任整理更新学生家长通讯录,利用班队会开展参观前的分组、安全教育及对教育基地的初步了解。

3大队部教师华慧、翟曼曼负责介绍、讲解、教育。

4.参观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作有关记录。

5.活动后,请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出观后感,而后评选出优秀文章在班里宣读。

6.活动结束,利用班队会进行观后感交流会。

7.各班写出活动总结。

六、基本要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红线,以“五爱”(爱自己、爱他人、爱家、爱校、爱国家)教育为基本内容,规范养成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及文明礼仪教育。

开展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发展新中国和发扬优秀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

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贡献的思想。

羊山镇中心小学大队部2016年 5月4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计划争当少年先锋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目的: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扬以爱国、爱家乡、爱校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良好风尚,并把爱国主义教育细化为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从而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培养学生对集体的情感。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伟大成就,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对学生的教育渠道,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习和继承民族精神、革命精神,了解农场历史文化,更加了解中国优秀的历史,不断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校利用建国五十九周年的有利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三、活动主题:争当少年先锋四、活动时间和地点:2016年6月3日,羊山镇王杰纪念馆五、基本要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红线,以“五爱”(爱自己、爱他人、爱家、爱校、爱国家)教育为基本内容,规范养成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及文明礼仪教育。

开展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发展新中国和发扬优秀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

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贡献的思想。

六、具体活动实施方案如下:1.了解王杰同志的生前事迹。

王杰(1942-1963),王杰烈士生前是济南军区驻江苏徐州某部工兵一连五班班长,他以雷锋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以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快乐”,为了党的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逐步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他热爱学习,注意世界观的改造,无论多忙多累,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要带上一本《毛泽东著作选读》,一有空闲时间,他就拿出来认真学习,从中吸取精神营养。

并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写下了10多万字的日记,记录了他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过程。

1965年7月14日,在一次训练中为掩护民兵而英勇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杰同志1942年10月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城郊乡华堌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王杰从小爱听英雄故事,爱看英雄画册。

1957年,大水淹没家乡,他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生产队的马匹。

1958年考入金乡一中初中部,每星期天回家,都帮助生产队会计算帐。

1961年8月,王杰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当战士。

196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入伍后,看到有的战友开上坦克那么威武,曾一度觉得当工兵不如当其他技术兵。

指导员让他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等文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白求恩毫不利己的共产主义品质,深深感动了他,使他认识到,当兵的目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此,不愿当工兵的想法,很快就打消了。

1963年8月27日,王杰所在部队奉命到河北抗洪救灾,一天夜里,上级命令他们到木料场去抢运木料。

场子被茫茫的洪水围困着,必须首先派一个尖兵探出一条安全的路来,大家才能顺利进场。

王杰同志抢先要求担负了这项战斗任务。

他在齐胸的水中探索前进,好几次掉进没过头顶的深坑。

在寻找进出口时,他腿上、手上被在水下的铁丝网划成道道血痕,但为了顺利完成抢运任务,他把这一切完全置之度外。

他这种奋不顾身、迎难而进的精神,使战友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教育。

他关心战友,视战友如亲兄弟。

长途行军,王杰脚上起了水泡,浑身酸痛,但他一放下背包,先给其他战友打水烧水,帮助炊事班生火切菜,然后才休息。

晚上放哨,他的哨一站就到天明,目的是让其他同志多休息一会儿。

他爱护集体财产胜过关心自己。

一天,工地上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王杰从睡梦中惊醒。

他想起工地上还放着油桶、木料等施工器材,便一骨碌爬起来,一个人冒着大雨跑到工地,一趟又一趟将施工器材全部转移到山坡上,从而避免了国家财产的损失。

他帮助群众做好事,从不留名。

一次王杰上街买东西,发现一个老大娘看病后缺少回程的路费,便主动掏出自己的津贴费塞给老人。

老人问他叫什么,他说叫“解放军”。

他勤奋工作,在执行训练、施工和抗洪救灾等各项任务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被大家称为“闲不住的人”、“不知疲倦的人”。

他在部队里年年是优秀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当了班长,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

[1]在抢险中,别人一次扛一捆草袋,他扛两捆;在抢运被淹的木材时,虽不熟水性,却走在最前面,为全连探路。

这一年,王杰被评为五好战士,荣立三等功。

他以雷锋为榜样,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

在长途行军中,他主动关心新战友,帮助新同志抗枪、背背包;他学习毛主席著作,经常坚持学到深夜;在抗洪救灾中,哪里危险他就冲向哪里;在施工中,哪里有重活,他就奔向哪里。

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入伍以后,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奖,被评为模范团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