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切坡设计总说明

高切坡设计总说明

边坡支护工程设计总说明一、设计依据1、与业主签定的《设计合同》和委托书;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7、《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8、业主提供的地勘报告。

二、边坡工程概况xx边坡工程位于xx,场地原为斜坡地带,局部为陡坎。

在修建公路以及为方便居民出行而修建xx桥时,对坡脚进行了开挖,开挖形成的边坡长约x米,坡高约xm,岩体存在风化剥落.崩塌掉块现象,未见变形迹象。

边坡的安全直接影响坡脚行人的人身安全,故必须进行治理。

该切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

三、工程地质概况1.抗震设防烈度为6°,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该边坡为Ⅲ类岩质边坡。

3、该切坡破坏模式:岩体风化剥落.崩塌掉块。

理论破裂角取58°4、经工程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调查范围内未发现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及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

5、边坡设计参数:表1 地基土承载力建议值表2 边坡参数建议值表3 结构面抗剪强度建议值四、设计要点本设计采用:肋板式锚杆支护,锚喷支护,仰斜式挡墙,坡顶,坡脚截排水沟系统。

1坡面面层设计(1) 锚杆设计设计锚杆长度为至下而上逐级加长,锚杆水平与垂直间距为2.0×2.0m。

本段锚筋采用φ22、φ25的Ⅱ级螺纹钢筋。

锚杆结构为全粘结砂浆锚杆,向下俯角20°。

锚筋采用砂浆强度为M30。

锚喷支护外锚头处设井字型φ14钢筋网片。

锚筋伸出坡面外100(肋板锚杆为250mm)并弯成直弯钩,井字型钢筋网片和强钢筋焊接在锚筋弯钩内侧。

(2) 喷射混凝土面板设计喷射混凝土设计厚度150mm(肋板锚杆为200mm),混凝土强度C25,采用喷浆机喷射而成,钢筋网选用φ8@200,在喷射砼之前应进行坡面清方。

坡面应设置纵向伸缩缝,伸缩缝宽30mm。

2 压顶梁、面板基础肋板锚杆段在坡顶设计一条压顶梁,按规范进行设计和构造配筋,规格为C20砼300㎜×400㎜,主筋为6Ф14㎜,箍筋φ8@200。

3肋柱设计肋柱间隔两米,规格为300㎜×400㎜,主筋为4Ф16㎜,箍筋φ8@200。

肋柱为C25砼,施工方法为喷射混凝土。

4重力式挡墙设计(1).挡土墙埋入基岩深度不小于500mm,埋入硬土层深度不小于1000mm.(2).挡土墙基底力求粗糙,逆坡应符合设计要求.(3).墙身设置变形缝,缝宽30mm, 缝中以沁透沥青的木板或沥青麻筋填实,填实深度200mm;石质填料,可设空缝. (4).墙后填料为C20片石混凝土,墙后隔水层和滤水层做法详挡土墙断面图.(5).墙顶地面应结合使用要求作封闭处理,以防地表水下渗.墙后有山坡时,应在坡下设不渗水的截水沟.(6)、挡墙基底纵坡大于5%时,挡墙基底应放阶,每阶宽度不小于1.0M,高宽比<1:2。

(7)、挡墙材料采用C20片石混凝土。

(8)、墙背填料需待墙身强度达70%后方可进行。

回填时应呈水平状,不得向墙身挤压。

外露挡墙表面应光滑,美观,符合感官质量要求。

5截排水沟设计(1) 排水沟设计在防治工程的坡脚脚墙位均设计一条过水断面为400mm×400mm的坡底排水沟,将坡体及场地地表水引至汤溪河。

同时在切坡边设置一条断面为400mm×400mm的排水沟,将坡顶截水沟中的水引入坡脚排水沟。

(2) 截水沟设计在边坡顶部设置一条截水沟,拦截坡顶水流,将水排入坡地排水沟。

6泄水孔设计在混凝土坡面及挡土墙的墙面上,设置泄水孔。

在高出地面0.3m处设置第一排泄水孔,泄水孔采用UPVC管D50泄水孔;砼坡面泄水孔孔深0.7m,采用直径50mm的UPVC管,孔间距2m×2m,行列式排布。

泄水孔向坡外倾斜5%坡度,泄水管入水口处设置反滤层和双层纱网。

五、一般规定1、施工前,应认真检查原材料的品种、型号、规格,并应有原材料主要技术性能的检验报告。

2、锚杆注浆材料要求水泥:宜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得使用高铝水泥,其强度不应低于32.5MPa. 砂:应采用细砂,其含泥量按重量计,不得大于3%,且砂中所含云母、有机质、硫化物及硫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按重量计,不得大于1%水:锚杆施工用水,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硬化的有害物质,不得使用污水,且不得使用PH值小于4.0的酸性水和硫酸盐含量按SO4-2计算超过水重1%的水。

3、材料强度(1)、混凝土强度等级:图中未注明外均为C25。

(2)、锚杆灌注水泥砂浆强度为M30,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砂采用细砂。

(3)、"ф"-HPB235级钢筋,fy=210MPa," ф"-HRB335级钢筋,fy=300MPa。

4、钢筋保护层厚度除临空面为25mm外;其余均不小于40mm。

5、钢筋锚固长度除锚杆钢筋的锚固长度为40d外;其余均为35d。

六、锚杆施工技术措施1、面板上予埋 50(内径)泄水PVC管,向墙外倾斜5%,上下左右间距2M,并应交错设置。

在泄水孔进口处设置反滤层,并应优先设置于裂隙发育,地表水丰富的地方。

2、锚杆钻孔(1)、锚杆钻孔定位尺寸偏差不应大于20mm,锚孔的偏斜度不应大于锚杆长度的5%。

钻孔深度超过设计长度不小于500mm (2)、锚杆钻孔完后灌浆前应清孔,排放孔内积水。

3、锚杆组装与安放(1)、锚杆连接时,大于φ22的采用机械连接,其余采用对焊或搭接焊,搭接焊时采用E50 焊条。

(2)、插入锚杆前必须每隔2m焊好锚杆支架,插入锚杆时应将灌浆管与锚杆钢筋,同时放至钻孔底部;注浆管端部距孔底宜为100mm .锚杆钢筋放置于钻孔中心,以保正锚杆钢筋周围砂浆厚度均匀。

(3)、插入钻孔的锚杆要求顺直,并应除锈。

5、注浆(1)、锚杆注浆浆液应搅拌均匀,随搅随用,浆液应在初凝前用完,并严防石块、杂物混入浆液。

(2)、注浆作业开始和中途停止较长时间,再作业时宜用水或稀水泥浆润滑注浆泵及注浆管路。

(3)、孔口溢出浆液或排气管停止排气时,可停止注浆。

(4)、浆体硬化后不能充满锚固体时,应进行补浆。

(5)、注浆压力不小于0.4MPa。

6、锚杆试验(1)、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锚杆为1ф22的为74.5kN ,2ф25的为203kN。

(2)、锚杆试验,应在锚固体砂浆强度≥27.0MPa后进行。

(3)、钢筋检验所得的强度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a)、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b)、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与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7、锚杆施工不应对坡顶建筑物基础产生不利影响,在边坡转角处应避免锚杆交叉。

七、截(排)水沟1、截(排)水沟采用矩形断面,其尺寸0.4x0.4m。

截(排)水沟的底板和侧墙皆用浆砌块石铺砌加固,厚0.2m。

块石材料应为较坚硬的灰岩或砂岩,所用水泥砂浆标号M7.5。

砌石的基底应敷设粘土垫层并夯实。

砌石的纵横缝应互相错开,每层横缝厚度保持均匀。

为使降雨渗入地下的水流能泄入截水沟,来水方向一侧必须留有泄水孔,孔径为φ75mm,间距2m,位置距沟底0.6m,单排布置,排水孔周边设20cm厚,0.5m×0.5m的反滤层。

截水沟的底板和侧墙应该有好的隔水性能。

2、抹面为保证截水沟具有足够的抗冲刷强度,浆砌石面采用砂浆抹面处理,即在砂浆初凝后,用M10砂浆将浆砌石面抹平,砂浆厚度2cm,水泥标号为425#。

3、沟道分缝为防止温差效应,渠道基底不均匀沉降和陡缓坡连接处不均匀变形等因素,造成截水沟断裂,所有铺砌结构均要进行分缝。

分缝间距10~40m不等,在坡降增大时减小,坡降减小时增大。

分缝形式采用搭接式对接缝,在分缝底部的上游一侧做成齿礅,插入地基土内,深度为0.4m,以增加铺砌结构的稳定性。

分缝的缝宽10~20mm。

八、监测设计要求该边坡工程在施工中和竣工后二年应进行变形和位移监测,监测应由业主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经业主、监理、设计等单位共同认可后方可实施。

具体监测工程有:1.施工安全监测:施工期间,为保证施工期间的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应对施工区域进行位移观测及地质巡查,尤其是坡体变形,并且在出现降雨及降雨后2天内不得进行抗滑桩竖井开挖作业,必须待降雨结束并连晴2天以后方可继续进行竖井开挖。

2. 工程治理后效果监测:本监测工作内容是以治理方案为依据,针对其支护结构特点,做到既合理又经济。

因此本项目的监测内容主要为锚杆支护坡顶、喷锚支护坡顶变形监测。

(1)、锚杆支护坡顶位移动态监测在锚杆支护坡顶设置位移监测点3个,用于监测顶部的位移。

(2)、喷锚支护坡顶位移的动态监测为了监测喷锚支护坡顶的位移,在顶部设置位移监测点3个。

3. 监测方法(1)水平位移采用光电极坐标法或测线支距法。

(2)日常宏观巡查。

4. 监测年限监测时间为从施工开始到竣工后二年内。

5.监测周期雨季(5~9月)期间每15天观测一次,旱季(10月~次年4月)期间每30天观测一次,包括位移观测,若发现变形趋势明显增大或暴雨期,应根据实际情况缩短观测周期,加密观测。

6.监测的等级按《规程》变形测量等级划分的三级精度执行,即沉降观测时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5mm,平面位移观测时观测点坐标中误差≤10mm。

用于监测变形观测点所需的基准点按二级精度执行,即沉降观测时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平面位移观测时观测点坐标中误差≤3mm。

九、其它要求1、本护坡挡墙采用动态设计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对边坡岩土的性状、支护结构的变位和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应进行各种观测,并将观测结果及时反馈,以指导设计与施工。

.2、该边坡工程监测应由业主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经业主、监理、设计等单位共同认可后方可实施。

3、边坡在施工中和竣工后二年应进行变形和位移监测,项目除挡墙本身外,尚应包括坡顶建筑。

4、在边坡顶部如可能有人为活动应设置高度不小于1200mm的防护栏,边坡顶部地面应在一定范围设硬化层封闭。

5、今后坡顶.坡脚的建设应不对该切坡产生影响。

6、除上述说明外,尚应遵照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和规程以及各图中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