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标说教材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主要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学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编排体例及目的1.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整体编排体例阅读和写作构成教材的主体,不同单元穿插安排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
共六个单元,每单元的板块相似。
2.单元编排体例和目的(1)每单元首页都有单元提示,以优美的语言概括单元主题,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着教师单元备课方向。
与“人教版”相比,在表述知识和能力的时候,部编本更精准,更纯粹。
(2)阅读部分,每单元四课,采用现代文和文言文混合编排形式,一般每单元安排一课文言诗文。
增加古诗文的阅读量。
与“人教版”相比,课文总量减少,但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新教材阅读分为教读课和自读课。
(人教版为:“精读和略读”,“讲读和自读”),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
两种课型设置不同的助读系统,加大区分力度,显示教学差异。
下面先介绍教读课。
“预习”兼有助读和作业双重功能,目的在于引导、铺垫、提高阅读兴趣等。
“注释”对文章出处、作者情况、本课生字、生词等加以注解,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有助于积累。
课后是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个层次练习,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了明确的方法引导,便于学生把握重点,增强了学习目的性。
“读读写写”以田字格的形式,著名硬笔书法家丁永康的手写体呈现。
既增加审美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模仿借鉴。
自读课中“旁批”随文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针对课文的关键之处以及写作技法做精要点评,或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
“阅读提示”配合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
(3)写作,每课的“写作实践”都设计有“提示”,旨在帮助学生审题,打开写作思路,并提出方法建议。
每个专题设计3个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可能。
(4)综合性学习,每两个单元设置一个专题,指导学生综合处理各类文本,从中获取并筛选关键信息,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七年级,为了与小学语文较好地衔接,口语实践主要融合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一般的口语交际能力。
(5)名著导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意在解决如何读好一本书或某一类书的问题,更好地掌握读书的方法,并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6)课外古诗词诵读,由十首减至八首,且每三个单元跟随四首,培育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
(二)说整册内容结构及逻辑关系说明各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单元单元知识结构:四时美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济南的冬天“温情“的特点,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冬景图。
第二单元单元知识结构:以亲情为主题,。
如:史铁生的叙事散文《秋天的怀念》运用精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回忆了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痛苦,精心呵护自己的故事,表现了母爱的无私。
一组写人记事的诗文。
以亲情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亲情的丰富多彩;重视亲情,珍惜亲情。
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表现了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以此来表现童真与童趣以及真挚的师生情谊。
如: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的散文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对比手法,回忆了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
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心理。
第四单元,人生之舟,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思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
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借助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记叙了一位牧羊人三十多年坚持植树的事迹,赞扬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五单元,动物与人,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第六单元,想象之翼,主要以想象丰富的奇妙世界为主,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
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能引动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
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前三个单元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容易感知,理解,更多的依靠形象思维。
后面的三个单元内容相对来说都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
由浅入深,由易及难。
和“人教版”比较:1.课文总量减少,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2.在选文篇目及单元主题编排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
二、说目标(一)课程目标要求,即学科核心素养要求:1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
2.遵循课标要求,坚持课改方向,守正创新。
3.以学生为本,突出语文素养。
(二)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及重点和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教学重点)2.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3.揣摩课文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初步体会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感受和理解各篇课文所表现的亲情,唤醒和丰富自己的亲情体验,同时深化理解,尝试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教学重点)3.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有的显豁直白,有的深沉含蓄。
(教学难点)第三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感受他人的学习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2.学习默读,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的贯通全文。
(教学难点)3.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第四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体味不同的人生,学会思考人生,珍视生命。
(教学重点)2.学习默读,学会圈点勾画。
(教学重点)3.学会在默读中厘清作者的思路。
(教学难点)第五单元教学目标:1.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学会和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2.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画出重要语句,学会做摘录。
(教学重点)3.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教学难点)第六单元教学目标:1.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体验虚构与想象的力量,扩大自身的视野。
(教学重点)2.学习快速阅读,通过寻找关键词语等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教学重点)3.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三、说教学(一)教学设计1.单元的课时分配:阅读:教读课文 3课时/课,自读课文 2课时/课;写作:1-2课时;名著:1课时;综合性学习:2课时。
第一单元到第六单元分别拟用为:14、16、13、15、10、18课时。
2.整体教学思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遵循课标要求,坚持课改方向,以学生为本,七年级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语言能力为主,阅读方法是朗读和默读,阅读策略是品味精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把握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概括文中心、发挥联想想象。
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
3.以第五单元为例说明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及达成策略。
《猫》:教法: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
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章生中的细节描写。
2.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目标1的达成策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在课文中勾画出相关句子。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点?3.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4.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学生作答,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并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这一环节,不仅训练学生快速默读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目标2、3的达成策略:合作探究,感悟内容在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实现对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
出示问题:1.找出第一只猫与第二只猫给作者及作者家人带来乐趣的句子。
2.三只猫分别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三只猫遭遇不幸后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发展变化?3.说说为何“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4.作者借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学生代表发表各小组的看法。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适当地进行点拨,在合作交流中明确(多媒体展示)。
《动物笑谈》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欣赏精彩语段,学习文中准确严谨而又传神生动的笔法,体会行文的活泼有不乏幽默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
目标1的达成策略: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所罗门王的指环》二、初次默读,感知文意。
出示任务(PPT):一气呵成默读完全文,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
默读时记住文章的主要情节。
1.勾画出文中表明时间变化、地点转换的语句,厘清写作顺序。
学生自主默读课文,勾画语句。
3.反馈指导:(1)学生展示表明时间变化、地点转换的语句,根据自己勾画的句子,不看书回想课文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事件,并自己归纳文章写了哪几件可笑的小事。
目标2的达成策略:1.勾画出文中幽默风趣的句子,自己在句子旁边写一写这些句子妙在哪里?学生自主默读课文,勾画语句。
2.反馈指导:学生展示勾画的幽默风趣的句子,自主交流感受。
教师提示学生默读课文后面阅读提示,对文章中幽默效果加深体会。
目标3的达成策略:浏览课文:1.从作者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与动物相相处的方式?示例一:亲近动物,才能取得动物的信任;2.为了探求真理,作者不惜放下人类“高贵的身段”与动物打成一片,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态度?作者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对此具有忘我的精神,献身精神,专注于科学研究。
《狼》教学方法有: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掌握重点实词。
2.领会和掌握本文通过细节描写突出屠夫和“狼”的形象的写法。
3.培养勇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和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