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讲稿一、何为健康?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个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即健康包括三方面:(一)、身体健康;(二)、心理健康;(三)、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二、心理疾病挑战全球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全世界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2亿人,已经成了世纪病;有30%至40%求医者有精神卫生问题;20%人口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据联合国统计,自杀居意外死亡之首。
科学研究发现,有很多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等,统称为心身疾病。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也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不仅与疾病、事业的成功有关,还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
三、心理健康条标准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马斯洛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10条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
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
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现状感到满意,对情景也觉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击。
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的缺点,不患得患失。
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
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
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
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关于青少年心理,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人?他们怎么了?”那些企图自杀的高中学生;害怕笔尖的中学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能力不足的大学高材生;不会与人交往,无法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目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有关专家学者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近几年,国内有关小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许多调查都表明,在小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左右。
应该说大多数小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些只是偶尔存在心理问题,但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消失了,真正有心理疾病的小学生是为数不多的。
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集中反应。
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适应问题。
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
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
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
(二)情感问题。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和异性交往。
(三)学习问题。
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
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
(四)行为和人格偏离1.行为障碍,或称不良行为。
小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多动症,攻击行为,破坏行为,懒散,对抗行为等。
2.人格偏离。
人格也叫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人格偏离主要是个体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
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
若暂时性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很可能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
(五)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作为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
做父母的应该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也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规则,积极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
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孩子。
若必须行使父母权利时,也应向孩子说明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理由。
这一点对青少年非常重要。
今天的小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应该具有勇于参与竞争的良好心态。
可是他们中的不少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弱,也缺乏社会交往能力,而许多心理障碍与疾病都与适应能力差及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焦虑有关。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助于小学生心理潜能的发挥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
健康从改变观念开始我很高兴,也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健康”这个沉重的话题。
每一个人都需要健康,也都知道健康重要,但是很多人的行为却与健康的要求背道而驰。
原因是他们缺乏正确的健康观念。
一、金钱不等与财富,健康是金子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53年就“健康是金子”作为当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口号,希望唤起全世界人民能象热爱金子一样热爱自己的健康。
细想想,健康比金子还珍贵,因为健康很难再生或不可再生,一旦失去,再先进的高科技也无法使受损的机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只能是“无何奈何花落去”,而金子却可以“千金散尽复还来”。
试想,当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痛苦呻吟时他最渴望的是什么?是健康!当一个人病入膏肓,面对死神的威胁时他最渴望的又是什么?是活命!是健康!如果他确信有人能让他活下来,并恢复健康,但有一个条件是必须付出他的全部金钱,大家说他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选择同意!)是的,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同意,不管是需要千万或者亿万他都再所不惜,因为任何人此时此刻都能意识到金钱与他的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WHO对财富的最新排序是:健康第一位;知识第二位;家庭第三位;金钱第四位。
可见金钱是财富,但不是全部,而且不是最主要的,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
人是“1”,只有健康的站在这个世界上,后面的“0”,即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儿子......等等才是他的,才有意义。
你有存款千万,死时带不走一分一厘,你有广厦千间,死时带不走一砖一瓦。
有一位企业家患肝癌花掉上千万也没有保住生命,临死时感慨万千,对身边的人说:“成绩是党的,财产是儿女的,只有身体是自己的。
我走了,你们保重。
”WHO前任总干事中岛宏博士也语重心长的告戒:“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
二、没病不等于健康,亚健康猛于虎什么是健康呢?很多人认为没病就是健康,能吃能睡就是健康。
这是很片面的。
WHO 早在1989年就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均处于完好状态,即躯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位一体的健康概念。
躯体(生理)健:这是健康的基础,指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心理健康:具有同情心、爱心,情绪稳定,具有责任心和信心,热爱生活,和睦相处,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知足常乐。
道德健康:最高标准是无私奉献,最低标准是不损害他人。
不健康标准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
社会适应良好:指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岗位上时对各种角色的适应情况。
适应良好是能胜任各种角色,不良是指缺乏角色意识(在单位是个好员工,但回家却不是个好丈夫或好父亲)。
并进一步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不抱怨。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三.预防大于治疗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因果关系,有结果必有原因。
疾病也是如此。
疾病是一个结果,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而且在疾病发生前都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亚健康过程。
如果我们能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并远离它们,如果我们能在身体进入亚健康状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那么疾病这个结果就完全可以避免,很多人间悲剧就可能不发生。
但是很可惜,现代人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思想中缺少预防保健意识,把健康完全寄托给医生。
所以,有人说中国人前半生“透支健康,拼命挣钱”,后半生“透支金钱,拼钱买命”,这确实是对现实社会很多人健康观念的一个形象写照。
所以重视预防保健,让自己不得病才是最大的节约,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能做到这些。
四. 食疗大于药疗,食物是最好的药物“人以饮食为生,亦以饮食为死”。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也说过:“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疗者,不足以全生。
”可见“寓医于食”的理念源源流长。
饮食结构是否合理,不仅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延年益寿的关键因素,而且在疾病治疗上,食物也比药物更为重要。
(一)、人体免疫系统绝大部分功能依赖饮食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由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免疫因子组成,通过识别、屏障、吞噬作用,抵御各种细菌、病毒的入侵,清除各种有害物质及异常增生的细胞,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稳定,所以免疫能力是人体自我防护和痊愈能力。
由于免疫系统的绝大部分功能依赖于饮食,因此一旦营养失衡受影响最大,损害最严重的就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所以任何一种营养素的缺乏和失衡,对免疫系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