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综合测评(一)(第一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骨版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可见是吉祥卜。
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商王室人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
据此可知()A.商代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B.殷商时神权与王权密切相关C.甲骨文是五种主要字体之一D.该文物是研究殷商唯一史料2.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开发边疆地区B.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C.巩固周王统治D.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C.皇权至高无上D.书同文,人同伦4.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5.“西周的这套制度,尽管对周帝国的迅速扩张贡献极大,但是,经过四百年左右的发展,这套制度在所谓春秋时代土崩瓦解。
经战国,终为秦制所彻底替代。
”文中“秦制”指()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6.有的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中央设立“三公”D.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7.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A.汉代设中朝B.唐代设三省C.宋代设副相D.明代废宰相8.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D.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9.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10.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A.推行郡县制度B.建立行省制度C.简化行政层级D.实行省官互迁11.《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
”这表明古代雅典()A.注重维护城邦利益B.推行直接民主政治C.公民缺少民主权利D.公民道德高于一切12.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
”最能体现苏格拉底这一看法的是()A.人民主权B.差额选举C.抽签选举D.轮番而治13.古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的职责之一是()A.主持公民大会B.向官员提出建议C.宣战D.立法14.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
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
材料中所说的“革命”是指()A.君主制在英国被推翻B.议会开始要求制约王权C.责任制内阁的确立D.议会地位高于王权15.“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形成以责任制内阁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首相成为政府首脑。
下列英国首相产生的程序,正确的是()A.普遍选举——国王批准——议会任命B.党内选举——本党获议会多数——国王任命C.国王任命——当选政党领袖——本党获议会多数D.议会提议——党内同意——国王任命16.“它是一个被创造物,但是它有权毁掉它的创造者。
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
它是被造的,但它可以破坏;从起源上讲它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
”这里的“它”是指()A.国王B.议会C.首相D.内阁17.美国人民的幸运和政治精英的睿智在于他们总是恰如其分地达到了某种平衡。
18世纪美国政治体制构建中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B.建立联邦制C.建立总统制共和政体D.保留奴隶制18.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
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B.重视分权制衡C.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D.建立了责任内阁19.民主政治一直是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追求,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文件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列有关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首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现代史上首部社会主义宪法C.1954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1954年宪法是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否定20.“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民主性、革命性。
”文中的“革命性、民主性”是指()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21.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它颁布于()A.1949年B.1954年C.1982年D.1999年22.观察下图,从秦朝威武雄壮的兵马俑方阵中我们不难想象到秦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秦国军人英勇作战,最可能是为了()A.结束割据混战,实现国家统一B.赢得战争,避免被别国兼并C.早日结束战争,赢得时代和平D.赢取军功,获得爵位和田宅23.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
这说明()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外危机24.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
材料主要表明() A.维新变法危害了广大人民利益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25.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主要由卖方市场主导;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进入21世纪,大量产品销往国外。
这反映了()A.供求关系决定了我国工业生产的产量B.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C.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际市场的需求D.我国总体上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
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
此为政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6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6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而非常态政治时期。
制宪政治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但要求他们在制宪的时候,暂时放下党派之私见和私利,从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超越党派的永久宪法。
……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人性中的幽暗,联邦党人非常具有政治智慧,他们不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以公共的善的名义去压抑私利的恶,而是通过建立分权的宪政制度,以恶制恶,相互平衡,将恶转化为善,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
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
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
——许纪霖《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材料二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根据材料一,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面临的相同政治问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在解决该问题时所体现出的“政治智慧”。
(10分)(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立宪政体在中国不能真正建立的原因。
(6分)28.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