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剖生理学试题

解剖生理学试题

运动解剖生理学期终考试人体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垂于体侧,手掌向前1、方位1上与下:靠近头部者为上,靠近足部者为下。

2前与后:靠近腹侧者为前,靠近背侧者为后。

3内与外:凡属空腔器官,接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

4内侧与外侧:以身体正中面为准,靠近正中面者为内侧,远离正中面者为外侧。

5浅与深:以体表为准,接近体表者为浅,远离体表者为深。

6近侧端与远侧端:四肢靠近躯干部分为近侧端,远离躯干部分为远侧端。

7桡侧与尺侧:前臂外侧为桡侧,内侧为尺侧。

8 胫侧与腓侧:小腿外侧为腓侧,内侧为胫侧。

2、人体的基本切面1矢状面:沿人体前、后径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平面。

沿人体正中线所作的矢状切面称为正中面。

2冠状面:沿人体左、右径,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平面。

3水平面:与地面平行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平面。

3、人体的基本轴1矢状轴:垂直通过冠状面的轴。

2冠状轴:垂直通过矢状面的轴。

3垂直轴: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

4、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生殖5、兴奋性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某些腺体兴奋: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

生理活动表现:兴奋与抑制6、适应性: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例如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其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超过平原地区的居民。

而且每个红细胞的载氧能力高于平原地区居民。

运动员经过长期的力量训练可使肌肉的力量和体积增加;长期经过耐力训练可使肌肉耐力、心肺功能得到改善等,这些都是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适应的结果。

7、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节律8、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9、细胞膜的主要功能:1. 物质跨膜运输细胞膜是细胞与细胞环境间的半透膜屏障。

对于物质进出细胞有选择性调节作用。

包括被动运输(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

)、主动运输和大分子与颗粒物质的运输2、胞吞作用(胞饮作用、吞噬作用)质膜内陷将所摄取的液体或颗粒物质包裹,逐渐成泡,脂双层融合,形成细胞内的独立小泡。

3、胞吐作用,旨把细胞内分泌物、突触小泡等有膜结构内的物质排出细胞。

当它们与细胞膜接触后,与细胞膜相融合,封闭的膜结构开放,内容物排入细胞外。

10、.线粒体(mitochondria):常为杆或椭圆形,横径为0.5~1um 长2~6um,但在不同类型激胞中线粒体的形状、大小和数量差异甚大。

电镜下,线粒体具有双层膜,外膜光滑,厚6~7nm,膜中有2~3nm小孔,分子量为1万以内的物质可自由通过;内膜厚5~6nm,通透性较小。

外膜与内膜之间有约8nm。

膜间腔,或称外腔。

由膜向内折叠形成线粒体嵴,嵴之间为嵴间腔,或称内腔,充满线粒体基质。

基质中常可见散在的,直径25~50nm。

电子致密的嗜饿酸基质颗粒,主要由磷脂蛋白组成,并含有钙、镁、磷等元素。

基质中除基质颗粒外还含有脂类、蛋白质、环状DNA分子、核糖体。

线粒体嵴膜上有许多有柄小球体,即基粒,其直径为8~10nm,它由头、柄和基片三部分组成。

球形的头与柄相连而突出于内膜表面,基片镶嵌于膜脂中。

11、血液的组成:上层:血浆(淡黄色),约占全血中的50%-60%,下层:红细胞(暗红色)。

中层:血小板和白细胞(一薄层的白色物质)。

红细胞比容或压积: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男子约为40%-50%,女子约为37%-48%。

12、血液的功能(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

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

(二)运输作用血液不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组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和尿素等运输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三)调节作用血液将内分泌的激素运输到周身,作用于相应的器官(称靶器官)改变其活动,起着体液调节作用。

所以,血液是神经--体液调节的媒介。

通过皮肤的血管舒缩活动,血液在调节体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温度升高时,皮肤的血管舒张,血液将体内深部产热器官产生的热运送到体表散发;温度降低时,皮肤血管则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维持体温。

(四)防御和保护作用血液有防御和净化作用,白细胞对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称为细胞防御。

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溶菌素等,总称为抗体。

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总称为抗原),从而免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机体损伤出血时,血液能够在伤口发生凝固,防止继续出血,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

13、血浆渗透压:渗透压: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正常人在体温37ºC时,血浆渗透压约为5800mmHg,14、运动对血量的影响:循环血量:正常成年人的血量与体重的7%-8%。

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的血量都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这部分血量。

贮存血量:一部分血量潴留在肝、肺、腹腔静脉以及到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这部分血量。

15、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寿命:平均为120天。

数量:成年男子450-550万个/立方毫米,平均为500万个。

成年女子380-460万个/立方毫米。

平均为420万个。

作用: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16、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

17、血红蛋白功能:①运输O2的作用。

②运输CO2和缓冲血液酸碱度的作用18、结缔组织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组织。

19、哺乳动物和人的肌组织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类型。

前两种的肌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横纹,故又称横纹肌(striated muscle);平滑肌因无横纹而得名。

骨骼肌的收缩受意志支配,又称随意肌。

心肌与平滑肌的收缩不受意志支配,又称不随意肌,它们收缩缓慢而持久,不易疲劳。

20、肌肉的构造由结缔组织将许多骨骼肌纤维结在一起,构成解剖学命名的各种肌肉。

每一条肌纤维的外面都有一薄层结缔组织,称肌内膜;数条或十数条肌纤维集合成小束,外包较厚的结缔组织,称肌束膜;几个肌束集合成较大的二级束、三级束,束膜也越来越厚,肌束间有疏松结缔组织连接,并含有血管、神经。

整个肌肉外面包绕的结缔组织称为肌外膜,解剖学上称深筋膜。

21、全身共有骨骼肌约434块,我们在分析动作中常用的约有75对大块的肌肉。

其他一些肌肉则与面部表情、咀嚼、吞咽、呼吸和发音等有关。

此外,尚有大量与躯体运动有关的小块肌肉。

成年人的骨骼肌约占人体重的40%(女性为35%),而四肢肌又占全身肌肉的80% ,其中下肢肌占全身肌肉的50%。

22、骨骼肌由肌腹、肌腱、血管和神经构成。

23、在肌肉周围有一些协助肌肉活动的结构,称为肌肉的辅助结构。

主要的有筋膜、腱鞘、滑液囊、籽骨和滑车等。

24、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单位。

25、骨骼肌的物理特性:1. 收缩性收缩性是肌肉的重要特性,表现为长度的缩短和张力的变化。

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可缩短1/3到1/2。

有时肌肉收缩,但长度不变化,被称为等长收缩。

即使在静息状态,也有少量运动单位轮流收缩,使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度。

以维持某种姿势。

2. 伸展性与弹性骨骼肌具有伸展性和弹性,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被拉长,当外力去掉后又会恢复到原长度。

适当的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对肌肉工作很有利。

因此,加强肌肉柔韧性训练和力量训练都是十分重要的。

3. 粘滞性肌肉的粘滞性是由肌肉内部胶状物(原生质)所造成的,在肌肉收缩时产生一种阻力。

粘滞性与温度的变化有密切关系,温度越低粘滞性越大;温度越高,粘滞性就越小,越灵活。

因此准备活动也叫做热身运动,可提高肌肉温度,减少粘滞性,对提高成绩,减少损伤有重要意义。

冬季肌肉容易拉伤应做好准备活动。

26、体育运动对肌肉形态结构的影响:1、肌肉体积增大2、肌纤维中线粒体数量增多3、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增多4、肌肉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27、1三角肌:位置:肩关节前、外、后方;形态:倒三角形;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肩胛冈;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28、肱二头肌:位置:上臂前面浅层形态:梭形肌,有长、短二头起点长头—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肩胛骨喙突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功能:近固定使上臂在肩、肘关节处屈,远固定使肘关节屈29、股四头肌位置:大腿前面,人体最大的肌肉起点股直肌—髂前下棘股中肌—股骨体前面股内侧肌—股骨粗线内侧唇股外侧肌—股骨粗线外侧唇止点:胫骨粗隆功能:近固定—伸髋、屈膝,远固定—伸髋30、(一)按颜色:肌纤维红色的为红肌。

(二)按肌肉收缩的速度:慢肌和快肌。

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