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宪君主制与_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_的选择

立宪君主制与_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_的选择

收稿日期:2007O 03O 12作者简介:颜 翔(198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立宪君主制与5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6的选择颜 翔,陈 剑(湘潭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 英国的立宪君主制是最为典型的,其建立与发展对近代中国宪政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末各种立宪思潮风起云涌,在资产阶级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双重压力下,清廷以英国议会君主制政体为模式制定了5宪法重大信条十九信条6。

这是中国第一个议会君主制宪法文件,是中国宪政发展的巨大进步。

但其还没来得及实施清朝就灭亡了。

5十九信条6命运的背后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对西方宪政文化的排斥。

关键词 立宪君主制;立宪;内阁制;十九信条;议会制中图分类号:K 2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O 3456(2007)04O 0006O 04Constitutionalism Monarchy and C hoice of Nineteen SignificantCreeds of the ConstitutionYAN Xiang ,CH EN Jian(School of law ,X iangtan Univer sity ,X iangtan,H unan 411105,China)Abstract Br itain .s constitutionalism monarchy is the most ty pical.Its establishm ent and dev elo p -m ent of the constitutional pro cess had a g reat influence o n m odern China.Various constitutional thoug hts in Qing Dynasty sur ged .Under the double pressure of Bourgeois Constitutionalists and Revo -lutionar ies,Qing Dynasty used the British monarchy sy stem as a model to m ake the /19m ajo r tenets o f the Constitution 0.This w as the fir st do cument o f a constitutional parliamentary monarchy.Co nstitutio n -al development is China's tremendous prog ress.H ow ever,the dem ise of the Q ing Dynasty had not im ple -m ented .Behind the fate o f 19creeds is the fo rmatio n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of cultur al tradition o f China and the rejectio n of w ester n constitutional culture.Key words constitutional m onar chy;constituent;cabinet system;nineteen creeds;parliamentary system英国是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现代政治的诸要素)))行政从属于立法、政府向选民负责、法治而不是人治等原则,最早都形成于英国。

而议会制、内阁制、政党制、文官制、选举制、司法制、地方自治等现代政治制度中的常见形式都最先也起源于英国。

英国所创立的立宪君主制对世界各国的宪政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诚如美国宪政学家所言:/拿持久性,缺乏剧烈骚动,法律和秩序的维护力,,以及对其他国家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影响来说,英国政府是世界上闻所未闻的最出色的一个0[1]。

英国议会君主立宪政体规定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由宪法规定,受议会的制约。

这种制度对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爆发前后,朝野立宪派希望借革命逼迫清廷制定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于是他们纷纷行动起来,采取重要措施,最终促使了5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6(以下简称5十九信条6)的出台。

5十九信条6是中国第一部议会君主制宪法文件,它的出台受英国立宪君主制影响很深。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70期)2007(4)Journal o f Huazho ng A gr icultural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 Edit ion)与过去颁布的5钦定宪法大纲6相比较就会发现有很大的进步。

5钦定宪法大纲6是依照日本宪法制定的,属于二元君主制宪法。

而5十九信条6确立了议会君主制政体。

二元君主制强调的是/君上大权0,君主有统治国家的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国会、政府、法院只不过是辅助机关。

5十九信条6则对/君上大权0做了较大限制,突出了国会(资政院)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历史的进步。

一、英国立宪君主制英国是世界上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最为典型的国家。

其演进的过程虽然未像法国大革命一样经历风刀雪剑,却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到1649年资产阶级废除了君主制和上议院,在英国建立了共和政体。

同年1月议会通过决议:/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来源,在议会里集会的英国下议院是人民选出代表人民的,在本国有最高的权力,,0[2]。

但议会主权的确立,共和国的成立,并不意味着英国革命的结束。

4年后,即为克伦威尔的护国主制度所取代。

护国主制度实施了7年,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卷土重来又恢复了君主制。

此后又经历了风风雨雨的28年。

1688年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又被颠覆,英国从海外请来一位荷兰人威廉做自己的国王,这就是所谓的/光荣革命0。

革命不久洛克发表了5政府论6,其中提出了分权论、社会契约论等为君主立宪提供了理论依据。

洛克从总结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具有权威性与针对性,客观上帮助巩固并发展了君主立宪制。

1689年通过的5权利法案6和1701年的5王位继承法6又奠定了英国议会君主政体的法律基础。

这样,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在贵族与资产阶级等各种力量长期博弈下逐步形成了。

英国资产阶级创立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1.议会制度议会制度既是立宪君主制得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又是其产生的一个重大成果。

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洗礼,使封建时代议会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现代议会。

它开辟了世界各国通向议会制的道路。

英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议会这种代议民主政体的国家。

这是历史的进步,它实践了欧洲启蒙思想家关于主权属于全体人民而非国王个人的政治哲学。

主权在民的实质就是议会主权,因为人民主权是通过议会来行使的。

早在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的5自由大宪章6中就规定:国王应接受/王国大会议0的监督,国家应保障封建贵族的利益,还应保证市民的权利不受侵犯[3]。

1254年英国国王与封建贵族在牛津召开的会议,被正式称为国会或议会[4]。

史称/疯狂议会0或/激烈议会0。

会上制定的5牛津条例6规定:/议会每年需召开3次,必要时可以随时召开。

议会成员限定为27人,其中15人组成国王特别委员会,负责向国王进谏以及对官员实施监督,,0,这些规定表明,议会制在英国已经初具雏型[5]。

1263年中小贵族和市民阶层因不满自身被完全排斥于牛津会议之外,在西门#德#孟德尔为首的改革派领导下与国王、大贵族兵戎相见并获胜。

1265年孟德尔召集的议会发生了新变化,与会者除封建大贵族外,还包括每郡骑士代表两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而且这些代表均由选举产生。

孟德尔在英国因此而享有/议会之父0的美称[5]。

1352年议会正式分成两院,一为贵族院,即通常所说的上议院。

贵族院由大主教、主教、一些修道院院长和大贵族组成。

平民院则由郡、市选出的市民代表组构成。

由上可知,英国议会制在封建时代已趋于完备,已在税收等方面起到限制君权的作用。

到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出现了英国资产阶级议会的黄金时期,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议院,议会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君主的权力受到议会强有力的制约,君主只能行使一些形式上的或礼仪性的权力。

君主对议会、内阁、法院都没有实际控制能力。

议会至上得以确立。

2.内阁制度内阁制是英国议会君主立宪制发展的必然产物,一般认为英国的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汉诺威乔治一世时期。

也有学者例如哈斯巴赫认为1695年是/最初内阁的诞生年份0[6]。

因为直到1695年内阁才按党派与议会多数一致了。

责任内阁制之所以最早产生于英国,是因为当时英国存在产生它的特殊历史条件:国王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理政的任务自然落到内阁身上。

另外,议会中已经有了两个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

内阁必须由下院多数党组成,多数党的党魁即为首相,由英王任命。

在1700年和1701年托利党取得了议会权力,国王在议会中隶属于托利党。

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如下情形:内阁依赖于在议会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政党,执政7第4期颜翔等:立宪君主制与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的选择党与反对党处于轮流执政交替的状态中即所谓/轮流制政府0。

由此可知,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对英王负责。

内阁与议会之间互相协调,这个/互相协调原则0是最初随着奥伦治的威廉即位,在没有人做出刻意安排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形成的。

二、清末立宪思潮清末宪政改革始于1905年清廷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到1911年爆发武昌起义为止。

期间君主立宪又分为主张制定日本式二元君主制宪法的官僚立宪派,以及呼吁建立英国议会君主制政体的资产阶级立宪派。

资产阶级立宪派通过翻译西方各国宪法,探讨各国宪法产生的背景,从而对各国宪法的优劣和民主程度的高下有一定了解。

他们认为,在君主立宪国家中,宪法最好的是英国,其次是德国,最差的是日本。

如果中国制定宪法就当以英国的议会君主制宪法为蓝本。

英国的宪法是一部限制君权,扩张民权的宪法。

只有制定英国式的议会君主制宪法,才能在中国实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达到消弭革命、富国强兵的目的。

主张在中国实行/国民的立宪0,即/立宪之事,不可依赖政府,而惟恃吾民自任之0[7]。

/全国民出代议士以规定宪法,受君主之裁可,而不受君主之规定也。

0他们放弃日式的二元君主制,呼吁建立英国式的议会君主制的优良宪法,所以/万不能如日本为单纯的钦定之形式,若其宪法之内容如何,则在所必争也。

0/以国民出而公定宪法为入手之方,而不以君主出而独颁宪法为入手之方。

0必须采取君民共协的方式,使国民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意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