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忆老舍
臧克家
①我第一次见到老舍,是1935年,在青岛。
那年,他应国立山东大学之邀去任教,恰好头一年,我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离开青岛到山东临清中学教书去了。
虽然我没有赶上受他的教导,但我和老舍的关系,是在师友之间。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到后来,成为亲密的朋友,尊师之感全没有了。
②青岛,因为山东大学在这里,聚集了不少有名的学者、教授和作家。
由于爱好相同,情感融洽,老舍、洪深、王统照、吴伯箫、赵少侯诸位,我们趁暑假的机会,不时聚在一道谈心,并辟了个小小的文艺园地《避暑录话》。
③我和老舍相识、相交,至死不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1933年7月,我的第一本诗集自费出版了。
一个无名小卒想出本书,比登天还难。
这本《烙印》由闻一多先生写序,王统照先生做出版人,他们两位既出了力,每人还出了20元钱作为印刷纸张费用。
出书不久,在当时影响很大的《文学》杂志上,一期刊登了两篇评介文章,一篇是茅盾先生写的,另一篇是老舍先生写的。
老舍评诗,不但别人,我自己也为之“既喜且惊”。
他说:“设若我能管住生命,我不愿它又臭又长……我愿又臭又硬。
臧克家是否臭?不晓得。
他确是硬,硬得厉害。
”由于这两篇评介,书店才接受了《烙印》这本小小诗集,我也算登了龙门——上了文坛。
④当时我所以“惊”,因为我觉得老舍是小说家,对诗,特别是为“名流学者”所看不起的“新诗”,不但看,而且看了还要发表议论,实在是万万想不到的!以后的事实证明,我当时并没有完全了解老舍,他不但是多面手,面面通,而且面面精!他的诗名,多少为他的小说和戏剧所掩盖了。
老舍也是诗人。
他能诗,不只是才华上的,而是气质上的。
他新诗也写,有长诗《剑北篇》为证;旧诗写得很好,有才情也有功力。
⑤有一次,我去拜访老舍,他把我引到他楼上的写字间里,我们二人并坐,随心所欲地漫谈。
他说正在想写一个“洋车夫”的故事。
他并没有谈故事的内容,不用说,这就是后来的《__________》了。
当时我暗中惊异,“您怎么了解一个洋车夫呢?”
⑥1937年“七七”,我在北平听到卢沟桥打响了抗战的第一炮,10月间,我到了济南,在警报的空隙里,我去看望老舍。
这时他在齐鲁大学任教,离乱中更觉到友情的可贵。
“絜青和孩子们在一起吗?”我问他。
他带点感动地回答说:“没法带她们出来呀,谁照顾谁呢?”他微微向上注视着什么似的,然后说:“国难当头,抗战第一,我们不能老把个人和家庭挂在心上呵!昨天,我在医院门口看见一个从前线下来的伤兵,面黄肌瘦,半身是泥土和血迹,大腿被打穿了。
他不叫苦,很镇定地斜着身子,不能坐直。
他忍着疼,不吭一声。
大家对他充满了尊敬的感情。
看看他这神态,我觉得我们的未来大有希望,种种个人主义的想法,太可耻了。
”接着说:“我要用手里的一支笔为神圣的抗战服务,我不能到战地去,已经很抱愧了。
”他告诉我,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已经成立了,号召“作家下乡,作家下厂,作家入伍”,“一个文艺作家,在这样轰轰烈烈的伟大时代,不到生活里去,试问,你能写点子什么呀?”
⑦老舍,就是这“文协”的总务部部长。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由他主持,出版文艺丛书也是他负责。
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他是总管,这就得“任劳”,还得“任怨”。
他的气度比较大,能装得下事,容得下人。
但他办事认真,不和稀泥。
有一次,“文协”参加慰问伤兵,募集了一批书籍,临出发了,出了差错,老舍大生气,当着大家怒斥做秘书工作的青年:“这是严肃的工作,不准你吊儿郎当,你是干什么的?误了大事!”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老舍大发脾气,以后也没再见过。
⑧1946年,抗战胜利第二年,老舍即将去美,来信希望行前能和我见见面。
于是便到离“文协”不远的北方餐馆“天霖春”去吃芝麻烧饼,一个人一杯小酒,其实是借酒话别而已。
地角天涯,一别四载。
在来信中,他说:“住在纽约,十里洋场,够热闹的了,我却一个人独守空房,寂寞难耐。
”从这样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出他内心的情感与况味。
⑨1949年年末,老舍回国。
他来看我,坐在小沙发上,絮谈他在美国的枯寂,对祖国、朋友、家人的怀念深情。
“回来一看,变化多大呵,真叫人高兴!我觉得,好似心里推倒了一堵墙……我的这条不大听使唤的腿,好像也活便了一点。
”我和老舍同住东城,同在作家协会工作,此后的17年,在会议场合,在他的家里,时常晤面,不时
过从。
他身兼好多职务,多得连他自己一口也说不清楚,工作紧张,交往繁忙,座上客常满,但是他那支笔,始终不停。
⑩老舍爱朋友,广交游。
他重友谊,不论地位、声名的高低。
老舍,对人生是乐观的,兴趣是多方面的。
他喜字画,好养花。
他收藏字,自己也练字。
他给我写了三个小幅,二横一竖。
竖的写的是“学知不足,文如其人”;横的一是“诗人之家”,一是“健康是福”。
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彼此不见面。
彼此默默互相挂念。
有一天早晨,电话铃响。
“我是老舍。
”劈头一句,声音低颤。
“我这些天,身体不好。
气管的一个小血管破裂了,大口大口地吐血。
遵从医生的命令,我烟也不吸了,酒也不喝了……”我与老舍相交几十年,这是第一次,也是最末一次听到这样的声音!他的电话声,还在我心头缭绕,噩耗突然来到了我的耳中。
我心如刀剜,欲哭无泪。
⑫乌云飘过,仰望碧空,星光万点。
有一颗,亮晶晶的,那该是“老人星”吧?望着它,我遐思冥想,想起了老舍——我尊敬的长者、亲密的朋友。
(有删改)
54.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友谊.(2)融洽.(3)遵.从(4)缭.绕55.通读文章,将下表补充完整。
56.细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分析我“既喜且惊”的原因。
57.第⑤自然段中“洋车夫的故事”是老舍先生的哪部作品?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作者“您怎么了解一个洋车夫呢?”的暗自惊问。
58.下面这首七律诗是老舍于1941年所作。
请选择诗作中的任意一句,结合文章中与这句诗相呼应的内容,谈一谈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七纪念
抗战今开第五年,男儿志在复幽燕。
儿生能答人问福?一生应为天下先。
斜凝双星秋欲晓,西风万马血飞烟。
多情最是卢沟月,犹照英雄肝胆鲜!
59.“住在纽约,十里洋场,够热闹的了。
我却一个人独守空房,寂寞难耐。
”作者从这样几句话中,体会出老舍先生内心怎样的情感与况味?
60.尾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案】
54.(1)yì(2)qià(3)zūn (4)1iáo
55.老舍先生写诗评助我登上文坛:老舍先生去美国前我们借酒话别;老舍先生与我最后一次通话成为永别。
56.“喜”是因为老舍先生的诗评助我登上文坛,同时也是对我品格的认可;“惊”是因为我觉得老舍是小说家,对诗,特别是为“名流学者”所看不起的“新诗”,不但看,而且看了还要发表议论,实在是万万想不到。
57.《骆驼祥子》;“一个文艺作家,不到生活里去,试问,你能写点子什么呀?”
58.例:首联“抗战今开第五年,男儿志在复幽燕。
”呼应“1937年‘七七’事变后,老舍先生说‘我要用手里的一支笔为神圣的抗战服务。
’”可见他满腔报国热情;颔联“儿生能答人问福?一生应为天下先。
”呼应“国难当头,抗战第一,我们不能老把个人和家庭挂在心上呵!”可见他关心国事、勇于为国效力、有责任有担当;尾联“多情最是卢沟月,犹照英雄肝胆鲜!”呼应“面对前线下来的伤兵,看看他这神态,我觉得我们的未来大有希望。
”可见他尊敬抗战英雄,对祖国未来满怀希望,有英雄豪气。
59.体会出老舍先生身处异国的孤独、寂寞,对外国丰富热闹的生活的排斥和反感,对祖国的无限思念和热爱之情。
60.结尾点题,首尾呼应,景物描写升华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旨;表达了我对老舍先生亦师亦友的感佩之情,对老舍先生逝去的沉痛哀悼之情,对老舍先生深深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