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自然保护区发展状况-环境生态论文
海洋自然保护区发展状况
文/刘长安
海洋自然保护区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优化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要抓手。
一、海洋自然保护区数量与类别
目前我国海洋部门主管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共计80个,面积95.3万公顷,其中国家级14个,省、市、县等地方级66个。
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同,这些保护区分为三个类别,即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河口、潮间带、红树林、珊瑚礁、岛屿等10个类型)、海洋生物物种(海洋珍稀濒危、海洋经济生物等2个类型)、海洋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海洋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自然景观、非生物资源等4个类型)。
不同类型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得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绿海龟、金丝燕、贝壳堤、海底古森林、海岸沙丘、红树林、珊瑚礁、海岛等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二、海洋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近年来,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从管理制度、选划规划、资金投入、能力建设、执法监督、科研监测、宣传教育、业务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
国家级海洋保护区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构,大多国家级海洋保护区建立了海监执法机构或依托地方海监机构履行保护区执法职责。
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保护区的办公楼、管护设施、管用用房、巡护设备、执法船只基本配套完善,各自然保护区运行情况良好。
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每年都开展主要保护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2011年以来,大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步建立远程视频、海洋浮标、气象观测等在线监控设施设备,提升了保护区的管护能力。
每年在《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中发布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状况监测结果。
大多数国家级自然海洋保护区建立了宣教中心,不断加大保护区科普与宣传教育设施的建设,并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宣传册等媒体,以及通过微博、访谈、讲座、专题展览和各种互动活动(如世界海洋日、全国海洋宣传周)等方式对保护区进行科普宣传,提升周边社区和社会公众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功能作用的认识。
三、海洋保护区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也面临一些问题,除开发压力持续增大、资源环境整体恶化、管护能力有待提升等自然保护区面临等共性问题外,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还存在一些与其它类型保护区不同的问题。
海洋特殊性决定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与陆域保护区截然不同。
一是复合型,海洋自然保护区大多涉及渔业、林业、旅游、水利、交通等多部门管理。
二是稀缺性,海洋自然保护区大多处于国家沿海经济开发带,是发展海洋经济热点区域,可利用海洋资源稀缺,保护压力大。
三是开放性,海洋自然保护区内难以完全禁止航运、渔业生产等人类活动;执法活动依赖车船等交通工具,难度大。
四是海水具有流动性,难以避免海洋自然保护区周边区域污染物对保护区造成损害影响。
四、今后发展方向
(一)规范海洋保护区管理
依据《国家级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指南》的要求,督促保护区科学开展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工作。
继续制/修订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所需的部门规章制度,指导保护区管理机构完善和执行内部管理制度。
定期开展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海洋保护区管理技术培训,提升不同层级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理念和技能。
(二)加强资源环境调查监测
依据《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完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生态监控体系,完善国家海洋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系统,充分发挥海洋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实现海洋保护区保护对象和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提高海洋保护区管理成效。
(三)加大人类活动监管力度
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和《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涉海洋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开发活动。
建立涉海洋保护区开发活动动态监管制度,对在海洋保护区内进行的开发活动,逐步实现“事前有审查,事中有监管,事后有评估”,强化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海洋红线”和“禁区”作用。
依据《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开展监督检查,督促各级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提高保护区管护水平。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