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降水资料的整理
15 20 30 45 60 90 120
12.1 13.7 16.0 19.1 20.4 22.4 23.1
0.81 0.68 0.53 0.42 0.34 0.25 0.19
i
i1
i2
规律:平均雨
强随历时增长
而减小。
t1 t2 t3 历时
i3
排水工程:每 年统计6~8场最 大降雨,n ≥
20a.
5min 10min
it ,T
15min 20min 30min 45min 60min 90min 120min
P’(%) P’
§5.4 暴雨强度公式的推求
5.4.1
暴雨强度公式
(rainstorm intensity formula) 用曲线形式表示应用时不很方便,所以工程中一 般将 i ~ t ~ T 曲线族配一个函数形式。 将频率分析成果,表5-4中雨强~历时~重现期数 据做成图 i ~ t ~ T 。暴雨强度随历时增加而减小,这 种曲线一般属幂函数(power function)。
第 5 章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5.1
降
水
(precipitation)
大气中各种形式的水汽凝结物降落到地面统称降
水。降水的形式有:雨(rain)、雪(snow)、露
(dew)、霜(frost)、雹(hail)、霰(graupel)等
等。我国降水以降雨为主,因此,也常把降水混称为
降雨。
降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人类用水的主 要来源。在排水工程设计中,如城市和工矿企业的排 水系统和防洪工程的设计中,需要收集降水(暴雨) 资料,推算设计雨水流量和设计洪水。
m 2 P 2% S 100
m=2 次频率:
m=2 次重现期: 0 P 0.02
'
(次 ) (a )
T >1
n ' 20 T T 50 10 S 100 m 50 P 50% S 100
'
m=50 次频率: m=50 次重现期: m=50 年重现期:
域分水线一起组成n个多边形,每个多边形的面积,
就是其中的雨量站代表的面积。设第i站代表的面积为
fi , 雨量为Pi , 则该法计算流域平均雨量的公式为:
Pi
fi
fi P F Pi i 1 F
n
(5.4)
fi /F : 第i 站代表面积
占流域面积的比
值,称权重。
(3) 等雨量线法(isohyetal method)
5.1.1
降水的观测
(Observation of precipitation)
为了掌握各地降水的变化,水文气象部门设立了
大量的雨量站、气象站、水文站观测降水。
(1)器测法
1)雨量器(rain gauge receiver)
如图5.1 ,是最简单的测雨器,分时段人工观测.
每天 8:00 ~ 8:00
(2) 降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春夏
季,例如长江以南地区,3~6月或4~7月雨量约占
全年的50~60%;华北、东北地区,6~9月雨量约
占全年的70~80%。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并有连续枯水年组和 丰水年组的交替。年降水量越小的地方往往年际间 变化越大。
(3)我国大暴雨时空分布 4~6月,大暴雨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其量级明 显自南向北递减,山区往往高于丘陵区与平原区。 7~8月,大暴雨分布很广,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过历
暴雨(storm):50~100mm
大暴雨(heavy storm):100~200mm
特大暴雨(extraordinary storm):>200mm
② 降雨历时(duration of rainfall):
凡降水量都须指明历时,一般以min、h、d、a
等计. 如:次(过程)降水量、日降水量、月降水量、 年降水量;还有各种短历时的降雨量,如:10min、 30min、60min、3h、6h、12h降雨量、日降雨量、 24h降雨量等等。
5.3 点雨量资料的整理
雨水排除系统所要排除的雨水,绝大部分属短历
时暴雨形成的,雨水径流量大。排水部门根据自记雨
量计自记雨量资料,选出每场暴雨进行分析,推算暴
雨强度~历时关系曲线,作为排水工程设计的依据。 规定的降雨历时:5、10、15、20、30、45、60、90、 120min共九种历时(当集水面积较小时,可以不统 计90、120min )。按这一标准摘录和统计雨量资料。
5、10 a 的相应暴雨强度,作
4
i ~ t ~关系表。表5T
2、九种降雨历时,每种历时每年从大到小选择3~5个 最大数值,组成一个样本,样本容量 S=(3~5)n(S 应大于40),计算每个雨强数据的经验频率(次频 率),然后频率分析,计算重现期为 0.25、0.33、
0.50、1、2、3、5、10 a 的相应暴雨强度,作 i ~ t ~ T
(5.5)
5.2.2
多年平均最大24h降水量
多年平均最大24h降水量一般用等值线图表示, 各省水文手册中的水文图集都附有 等值线图,供工程设计用。
P 24 , CV
5.2.3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
(1)年降水量地理分布 根据多年平均雨量 、雨日等,全国大体上可分为 5个带: 1、十分湿润带(very humid zone) P >1600mm、T >160天,分布在广东、海南、 福建、台湾、浙江大部、广西东部、云南西南部、西 藏东南部、江西和湖南山区、四川西部山区。 2、湿润带(humid zone) P = 800~1600mm、T = 120~160天,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云、贵、川和广西的大 部分地区。
5.2
降水分布
5.2.1
流域平均降水量(面平均雨量)
雨量站观测的降水量只代表点的降水,工程设计
需要整个流域面上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一般用流域面平均雨量(或称面雨量)来
表示,时间分布用降水强度过程线表示。
(1) 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ethod )
流域内各站同时段的实测雨量算术平均:
3、半湿润带(semi-humid zone) P = 400~800mm、 T = 80~100天,分布在华北平 原、东北、山西、陕西大部、甘肃、青海东南部、新 疆北部、四川西北和西藏东部。
4、半干旱带(semi-arid zone) P = 200~400mm、 T = 60~80天,分布在东北西 部、内蒙、宁夏、甘肃大部、新疆西部。 5、干旱带(arid zone) P < 200mm、 T <60天,分布在内蒙、宁夏、甘 肃沙漠区、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 尔盆地藏北羌塘地区。
1 n P F Pi n i 1
(5.3)
P F :某一指定时段的流域平均雨量,mm;
n : 流域内的雨量站数;
Pi :流域内第 i 站指定时段的雨量,mm.
(2) 加权平均法(Thiessen polygon method)
该法假定流域上各点的雨量以其最近的雨量站的 雨量为代表,因此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推求各站代表 的在流域中距其最近的点的面积,这些站代表的面积 图称泰森多边形,如图5.3所示。 其作法是:先用直线(图中的虚线)就近连接各站为 许多三角形,然后作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它们与流
1977年8月1日,内蒙、陕西交界的乌审召出现强
雷暴雨,据调查,8~10h内4处雨量超1000mm,最大
一处超过1400mm,强度之大为世界所罕见。
9~11月,东南沿海、海南、台湾一带,受台风和南 下冷空气影响而出现大暴雨。
【例5.3】1975台湾新潦1967年10月17~19日曾出现 24h降雨1672mm,3日总雨量达2749mm的特大暴雨, 为全国最大记录。
云图资料有两种:
可见光云图(visible cloud atlas)
红外云图(infrared cloud atlas)
根据云的反照率或红外辐射的强弱,对降雨
等进行预测。
5.1.2
降水的特征
表示降水特征的指标:
① 降雨量(amount of rain):
降落到地面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以mm计 降雨量等级:凡日降雨量大于50mm称为暴雨
③ 降雨强度或雨率(intensity of rainfall): 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 mm/min、mm/h计
平均降水强度:
P i t
(5.1)
瞬时降水强度:
dP P i lim t 0 dt t
(5.2)
10
P
t
0 8:00
8:00
上述三项称为降雨的三要素。
④ 降雨面积(rainfall area):以km2 计 ⑤ 暴雨中心(storm center)
根据流域及附近的雨量站观测的同一时段的雨量 值,参考地形影响,类似绘制地形等高线那样,画出 如图5.5的雨量等值线(isohyet)图,然后量出相邻等 值线间的流域面积 ,即可按下式计算流域平均雨量
1 n Pi Pi 1 PF fi F i 1 2
fi :相邻2条等雨量线间包围的面积。
频率分析(设计暴雨量推求):二种方法 1、九种降雨历时,将统计出的每种历时暴雨强度资
料,不论年序从大到小排列,选择相当于年数3~5倍
[ S=(3~5)n ]的最大数值(S应大于40)组成一个样
本,计算每个雨强数据的经验频率(次频率),然后
频率分析,计算重现期为 0.25、0.33、0.50、1、2、3、
一次降雨的中途,强度小于0.1mm/min的持续时间超
过120mm时,应作为两场降雨来统计。
【例5.4】图5.9是某雨量站记录到的一场历时102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