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科中医优势病种优化诊疗方案

针灸科中医优势病种优化诊疗方案

2012年文县中医院针灸科中医优势病种优化诊疗方案一、颈椎病(痹症)[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⑤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证候分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医证候分类:主证:①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②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③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④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⑤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证候分析:风寒湿之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颈、肩、上肢等处的痛、麻、重、僵硬及活动不利等症状,脉弦紧主寒主痛,苔白为寒邪之象;长期低头工作,久劳伤筋,以至气血不能畅通,瘀血阻于经脉,故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舌质暗为血瘀之象,弦脉主痛证;素体痰湿偏盛,或脾胃不足,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气交阻,蒙蔽清阳,则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苔厚腻,脉滑;肝肾阴虚,不能滋养头目,故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阴虚生内热则面红目赤、舌红少津;气血亏虚不能上营于头目面部及滋养四肢,故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2)病理分型:①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②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③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④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⑤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治疗方案]1治则:舒筋整复,活血通络。

2治法:①针刺治疗:取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处方:穴取风池、天柱、颈夹脊、颈百老劳、肩井、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

操作:用毫针施以泻法或平补平泻法,部分穴位加以电针,电流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qd ,10次为1个疗程。

随证配穴:疼痛剧烈加后溪、申脉;气血亏虚加血海、足三里;肝肾不足加肾俞、关元;痰湿阻络加足三里、丰隆。

方义:处方主要是根据病所的经络循行部位选穴,以疏通经络气血的闭滞,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三气无所依附而痹病得解。

后溪通于督脉,申脉通于阳跷,为八脉交会穴配穴法,主治颈、肩、背之病。

血海有活血、养血作用,取“血行风自灭”之意。

足三里健运脾胃而化湿,以治着痹,又益气血生化之源。

丰隆为胃之络穴,可化痰湿。

肾俞、关元益火之原而补原阳。

② TDP电磁波治疗:局部照射30min, qd。

因其具有热效能,用以治疗寒证、虚证、痛证。

③拔罐:适量,留罐5~10min ,qd。

拔罐具有温经通络、驱湿逐寒、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的作用。

④中频脉冲电治疗:患部,20~30min ,qd。

以镇痛、锻炼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作用。

⑤颈椎病推拿: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

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即用两手托患者下颌及耳后部,对称用力向上拔伸,动作轻缓持续,逐渐加大力量,然后在保持拔伸同时缓缓作颈部前屈、后伸与左右旋转的动作。

结束手法:拍打颈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⑥水针(椎动脉型):选颈5、6夹脊穴,以当归注射液2ml注入穴位中,qd ,10次为1个疗程。

当归有活血补血作用,注入穴位可收到穴位刺激和药物的双重效果。

⑦ 药物:内治:风寒湿型,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桂枝附子汤;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方用舒筋汤;痰湿阻络者,除湿化痰、温经通络,方用温胆汤;肝肾不足者,补益肝肾、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汤;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方用归脾汤。

各型可用云南白药胶囊。

外治:外贴齐正消痛贴。

[疗效评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②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③未愈:症状无改善。

[运动辅助疗法]:①双手托顶:站立或坐位。

两手手指交叉相插,反转交叉指手掌,掌心向上,尽量伸直两上肢顶举,同时头部后仰,直视手背。

使经常低头垂臂的工作姿势得以舒展平衡。

② 单手托顶:站立位,两手手腕尽量背屈,一手向上挺举托天,另一手向下牵压压地,使两上肢在腕背屈位形成上下对抗性伸展,同时头颈转向(上肢下压)一侧。

两手交替自我推托,缓慢进行。

③转颈后瞧:站或坐位(有眩晕者宜坐位)。

将头颈慢慢向一侧旋转,并尽量向后瞧望,直至最大限度;再缓慢恢复到正中位,准备向另一侧旋转头颈瞧望后方。

如是交替操作。

④ 抬头望月:坐位,仰头,面看向天花板,用枕颈部关节和肌肉力量作为支点;先收缩右侧枕颈部肌肉,同时将头看向右上后方,好象观看右上方天空月亮那样的动作;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收缩左枕颈肌,将头看向左上后方,如是交替进行。

此法目的,主要是增进枕下三角区小肌肉群和血管神经功能。

[分析、总结和评估]:在颈椎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病人经过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但复发率较高,常需反复治疗。

导致复发率较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体位性损伤。

颈部肌肉,因头部频繁地旋转、低头活动,容易引起疲劳。

头颅和颈部的正确体位对控制全身姿态、保持头颈部活动平衡,显得十分重要。

人们日常很多工作须采取头前屈、两上肢前屈外展90度以下的范围内活动,时间久了,必然影响颈项肩部肌肉的动态或静态平衡。

中医学认为,中老年患者因肝肾不足,气血渐亏,经筋失养,加之长期伏案低头工作,久劳伤筋。

因此,在治疗中及结束后,我们采用针对性强的运动辅助疗法,让患者进行自我操作,防止和纠正不良姿势和体位,以达到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提高体力。

因此在原诊疗方案中增加了运动辅助疗法。

二、肩周炎(漏肩风)[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②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③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④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⑤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证候分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风寒湿型: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②瘀滞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③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治疗方案]〔1〕治则: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松解粘连。

〔2〕治法:①针刺治疗:取手阳明、太阳经穴为主,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

处方:取肩髃、肩髎、肩内陵、肩外陵、肩贞、曲池、秉风、臑俞、阿是穴。

随证配穴:肩不能上举,加后溪、养老;肩不能后伸,加太渊、经渠、手三里;肩不能平举,加会宗、支沟、中渚、阳池。

操作:肩部穴位深刺或透刺。

用毫针施以泻法或平补平泻法,部分穴位加以电针,电流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 qd 10天为1个疗程。

方义:肩髃、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俞穴,配经外奇穴肩内陵、肩外陵,以缓解肩周疼痛;肩贞至肩外俞七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又名“七星台”,对缓解肩胛部位疼痛有特殊治疗效果;余穴之义,乃“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道理。

② TDP电磁波治疗:局部照射30min, qd,以温通经络。

③拔罐:适量,留罐5~10min ,qd,以活血祛瘀、行气通滞。

④中频脉冲电治疗:患部,20~30min ,qd,以镇痛、促进血液循环、松解粘连作用。

⑤肩周炎推拿:患者坐或侧卧位,医生用右手拇、示、中3指握三角肌束,垂直于肌纤维走行方向弹拨6~10次,再弹拨冈上肌6~10次,然后点压、揉或滚肩前、后及外侧,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粘连松解。

继之,医生一手扶住肩部,另一手握患手,将肩关节分别进行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前屈、后伸和上举活动,当活动至最大幅度时,略停片刻,再做肩关节各方向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以患者能承受为度,以剥离粘连。

最后轻揉肩部,结束手法。

⑥肩关节粘连传统松解术:qd。

⑦刺络拔罐:阿是穴,3天1次,意在祛除瘀阻,畅通经脉,使其通则不痛。

⑧水针:用于疼痛剧烈者。

用0.9NS5ml 、2%利多卡因2ml、强的松龙25mg、维生素B120.5mg,混合后注入阿是穴,1周1次,可收到穴位刺激和药物的双重效果。

⑨药物:内治:风寒湿型,治宜疏风散寒、温通经络,方用麻桂温经汤;瘀滞型,治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气血虚型,治宜补气血,通经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成药用大、小活络丹或云南白药胶囊。

外治:外贴齐正消痛贴。

⑩功能锻炼:单手爬墙、手拉滑轮、体后拉手、摇臂等。

[疗效评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