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绪论,第一章—昆虫的外部形态、内部器官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分类
绪论,第一章—昆虫的外部形态、内部器官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分类
功能: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对昆
虫的取食、觅偶、群集、避敌等都起着重 要作用。
2)单眼:单眼的有无、数目以及着生位置
果家常蝇果用的蝇作复的天昆眼复牛虫眼的分肾类形特复征眼。
二 昆虫的头部—口器
1.口器 (取食器):由属于头部体壁构造的
上唇和舌,以及头部的三对附肢,即上颚、下颚 和下唇组成。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的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口器类型,主要包括咀嚼式口器、 嚼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刮吸式口器、虹吸式 口器、捕吸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等。
多见于捕食性昆虫
3)后口式:与身体纵轴成锐角,多见
于刺吸植物汁液的昆虫
二 昆虫的头部—触角
3. 昆虫的触角:触角是昆虫头部的第1 对附肢。除原尾目昆虫无触角以及高 等双翅目和膜翅目幼虫的触角退化外, 大多数昆虫都具有1对触角。
1)触角的基本构造:
(1)柄节:为触角连接头部的基节
(2)梗节:触角第二节
2、种类多,全世界1000万种,目前已定名的约 100万种。估计我国昆虫有60~100万种,目前记 载的约有6万种。
3、数量大,同种昆虫个体数量有时也很大。
4、分布广,由于昆虫悠久的历史和很强的适应性, 其分布范围之广,没有其它动物类群可与之相比。
(四)昆虫繁盛的奥秘:
1、有翅能飞翔 2、体躯小且有外骨骼 3、繁殖能力强和生殖方式多样 4、口器的分化和食性多元化 5、具有变态和发育阶段性,多数昆虫属于完全变态,即
2)被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蝽、蚜虫、 叶蝉和飞虱等为害的植物,外表没有显著 的残缺与破损,但造成生理伤害。对于刺 吸式口器的害虫,一般使用内吸杀虫剂防 治效果最好,触杀剂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 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胃毒剂对刺吸式 口器的害虫则不能奏效。 虹吸式口器的昆 虫吸食暴露在植物体外表的液体,根据这 一习性可将胃毒剂制成液体毒饵,使其吸 食后中毒,如目前常用的糖酒醋诱杀液等。
教学重点:昆虫纲的基本特征;昆虫 的体向、附肢的概念和昆虫体躯上的附肢。
教学难点:昆虫纲与近缘纲的关系。
一、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一)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1、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整个体躯被有一层含 几丁质的外骨骼
2、多数体节上生有成对的分节附肢 3、体腔即为血腔,循环器官—背血管位于消化道
的背面,以大动脉开口于头腔内,开管式血液 循环
4、中枢神经系统由一系列成对的神经节组成,脑 位于头内消化道的背面,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 的腹面
(二)昆虫纲的特征是:
1、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4~6节;口器、触角、复眼和单眼 3、胸:3节;胸翅2对、胸足3对 4、腹:9~11节 5、变态
蝗虫体躯的构造
(三)昆虫的繁盛:
1、历史长,化石证据显示,人类历史约有440万 年,而有翅昆虫的出现已有3.5亿年,估计无翅 亚纲昆虫至少有4亿年或更长的时间。
2)刺吸式口器:特点是有口针和喙。为同
翅目、半翅目、蚤目和双翅目蚊类昆虫所 具有。
特点:上颚和下颚延长,特化为针状的
构造,称为口针 ;下唇延长成分节的喙 , 将口针包藏于其中,食窦和前肠的咽喉部 分特化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咽喉唧筒。
刺吸式口器危害特点:通常是被害植
物外表通常不残缺、破损,难于发现,常 使局部组织受损,破坏叶绿素,形成色斑, 造成营养不良,甚至枯萎而死。
1955年以前,为了强调预防虫害的意义,当时提出"防重于治"的 方针.
1955~1958年,随着农药工业的发展,DDT,666等农药在国内的大 量生产,还提出了"依靠互相合作,主要采用以农业技术和化学药剂 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1958年以后,提出了"有虫必治,土洋结合, 全面消灭,重点肃清"的植保方针。
3)虹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的上唇只是一
条很窄的横片;下颚的轴节和茎节缩入头 内,下颚须不发达;舌退化;下唇退化成 三角形小片,但下唇须发达,卷曲的喙被 夹在两下唇须之间。
特点:特点是上颚消失,由下颚的1
对外颚叶特化成一条卷曲能伸展的喙,适 于吮吸花管底部的花蜜,为绝大多数鳞翅 目成虫所蛾特类有的。虹吸式口器
三、昆虫的胸部
同学们要掌握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和8 种主要的胸足类型,昆虫翅的基本构造、翅 的类型、分区和翅脉相;了解昆虫胸部的分 节、基本构造,以及翅的起源、发育、变化 和翅的运动。
教学重点:胸足的基本类型、翅的基本 类型和假想原始脉序(康尼脉序)。
教学难点:翅的起源。
三 昆虫的胸部—基本构造
1. 胸部的基本构造:
1975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 工作方针。
1980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一个地区,对一种作物 的病虫草害防治应统盘考虑”;“因地因时因病虫制宜地协调,运 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各种手段,经济有效地将病虫 草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之下”。
第一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 内部器官及其生物
A:上唇:是衔接在唇基前缘盖在上颚前面的 一个宽叶状双层薄片,由上唇沟与唇基分界。
功能:上唇作为口器的上盖,具有防止食物 外落的功能。
活动范围:上唇可以前后运动,或稍作左右 活动。
B:上颚:是上唇后方的一对坚硬且不分节的
锥状构造。
功能:上颚具有切断、握持、撕破和咀嚼食 物,还有战斗、筑巢和造蜡的功能。
园艺昆虫学
郑立军
主要内容
绪论
第一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内部器官及其生 物学特性和分类
第二章. 昆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 害虫的调查和预测预报 第四章. 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第五章. 园艺害虫各论(地下、蛀杆类 、潜叶 类、花果类、食叶类等害虫)
参考书
1. 《园பைடு நூலகம்昆虫学》 韩召军等主编. 2008,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幼虫和成虫在形态、食性、栖境和行为等方面差异很大, 因而就可以避免同种或同类昆虫在空间与食物等方面的 需求矛盾 6、适应能力强,温湿度、饥饿和药剂有很强的适应和抵 抗能力,拟态、警戒色和迁飞等
二、昆虫的头部—基本构造
头:头部是昆虫体躯最前面的一个体段,体壁 硬化形成坚硬的头壳,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口 器、触角、复眼和单眼等取食和感觉器官;是感 觉和取食中心
(7)环毛状:鞭节各节都具有1圈细毛,愈近 基部的毛越长,如雄蚊
(8)刚毛状:触角很短,基部2节粗大, 鞭节纤细似刚毛,如蜻蜓
(9)鳃叶状:触角端部数节扩展成片状, 相叠一起形似鱼鳃,如金龟甲
(10)膝状:柄节特长,梗节细小,鞭节 各节大小相似,与柄节成膝状曲折相接, 如蜜蜂
(11)具芒状:触角短,鞭节仅一节,但 异常膨大,其上生刚毛状的触角芒,蝇类
学特性和分类
第一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内 部器官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分类
第一节 昆虫的外部形态和附器
第二节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园艺昆虫重要目、科概述
第一节 昆虫的外部形态和附器
同学们要掌握昆虫纲在动物界中的地 位、基本特征、昆虫纲与节肢动物门中蛛 形纲、甲壳纲、唇足纲和重足纲的主要区 别,了解昆虫纲与近缘纲的关系、体躯的 分段与分节、分节方式和昆虫的附肢,了 解体节的分区与构造。
(3)鞭节:为柄节以后各节的总称
2)触角的类型:触角的形状随昆虫的种
类和性别而发生变化。其主要变化在于鞭 节,常见的形状按其形状分成以下类型:
(1)线状:除基部两节稍粗大外,其余 各节大小相似,相连成细丝状,如蝗虫、 蟋蟀 (2)念珠状:鞭节各节近似圆珠形,大小 相似,相连如串珠,如白蚁
(3)锯齿状:鞭节各节近似三角形,向一侧做 齿状突出,形似锯条,如锯天牛、叩头甲等 (4)羽状:鞭节各节向两侧作细枝状突出,形 似鸟羽,如蛾类 (5)棒状:基部各节细长如杆,端部数节逐渐 膨大,整体形似棍棒,如蝶类 (6)锤状:基部各节细长如杆,端部数节突然 膨大似锤,如皮蠹
1.头部的基本构造:由4~6节构成,在胚胎发育 完成后,各节已愈合成为一个坚硬头壳而无法辨 别。
二 昆虫的头部—口器位置的变化
2.头部口器位置的变化,不同的头式,反 映了昆虫的取食方式不同,利用头式可以 区分昆虫的类别。 1)下口式:与身体纵轴成直角,大多见于 植食性昆虫
2)前口式:与身体纵轴近于一线,大
2. 《农业昆虫学》,西北农业大学主编, 2000,中国农业出版社
3. 《昆虫学通论》第二版,北京农业大 学主编,1993,中国农业出版社
计划学时54;其中理论授课36学时, 实 验18学时
绪论
1. 园艺昆虫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园艺昆虫学是研究与园艺植物有 关昆虫的发生规律、控制和利用的原理和 方法的学科、是昆虫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也是一门具有广泛理论基础的应用学科。
活动范围:上颚仅能作左右活动。
C:下颚:是上颚后方与下唇前方的一对分节
构造,可分为轴节、茎节、外颚叶、内颚叶和下 颚须五部分。
功能:具有协助上颚握持和刮切食物,以及 嗅觉和味觉的功能。
活动范围:下颚可以作前后活动和左右活动。
D:下唇:是下颚后面、头孔下方的一对
分节构造,可分为后颏 、前颏 、侧唇舌、 中唇舌和下唇须共五部分。
功能:有托挡食物的功能。
活动范围:下唇可以作前后和左右活动。
E:舌:是头部颚节区腹面体壁扩展成的
一个囊状构造,位于口前腔中央、下唇前 方。
功能:舌表面有浓密的毛和感觉器,司 味觉作用,并帮助吞咽食物。
蝗虫的咀嚼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危害特点:因其具有坚硬
的上颚,能咬食固体食物其危害特点是使 植物受到机械损伤。主要表现在: 1)造成缺刻;2)孔洞;3)蛀食叶肉,造 成虫道或白斑;4)断枝、落蕾、落铃等; 5)造成缺苗、断垄。
4.了解口器类型和危害特性在害虫 防治上的意义
了解昆虫口器的构造类型,不仅可以 知道害虫的为害方式,而且对于正确选用 农药及合理施药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 熟悉害虫的口器类型与被害特征后,即使 害虫已经离开寄主,也可以根据被害状大 致判明害虫的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