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理咨询目标
四、心理咨询目标的意义
• 2 有助于咨询双方的积极合作 • 一方面,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使来访者看到了 希望、增加了信心、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另一方 面,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来访者明确了努力的 方向,能领会具体治疗步骤、措施的意义。从而 ,使得来访者成为咨询过程的积极主动参与者, 即保证了来访者对咨询过程的自觉参与。咨询双 方能否积极合作、协调一致,是心里咨询成效的
• 怎么办:共同协商
如何共同制定咨询目标
• 首先要求咨询双方在心理问题实质的把握和原因的分析取 得一致的意见,为此咨询师要鼓励并引导来访者全面、深 入地倾述、反映;同时,咨询师也必须将自己的认识、看 法、结论反馈给来访者并得到确认。 • 其次,咨询师要引导和鼓励来访者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要求 、希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坦诚提出对咨询目标的看法 。若能协调一致,则最好;但事实上双方的意见往往有分 歧,这时双方应认真分析,仅仅是表述上的不同还是内容 上有差异,对后者还要进一步探讨是掌握材料不够、看问 题角度不同还是中间目标与终极目标、局部目标与整体目 标上的差异,并陈述各自理由,在此基础上逐步达成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咨询师与来访者平等相待,不自以为 是、虚心审慎,认真听取和分析来访者的意见;并且保持 足够的耐心,给来访者领悟以充分的引导、启发和时间。
二、心理咨询目标的特征
• 心理咨询目标的立足点应是面向未来的。 • 心理咨询的目标应保证个体的个性得到充 分发展。 • 心理咨询应是多层面的。
三、咨询目标的分类
• 分类众多,例如 • Byrne将心理咨询目标分为三类: • 第一,终极目标,根据咨询师所持的心理学理论 和哲学观而建立,例如来访者中心理论的终极咨 询目标是来访者的自我实现; • 第二,中程目标,解决来访者当前所期待解决的 问题,也是来访者来寻求帮助的原因; • 第三,立即目标,在咨询过程中的每一时刻咨询 师所了解、接纳来访者,满足来访者的要求等等 ,就是立即性的目标。
2.属于心理学性质
• 属于躯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 • 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其它问题 • 心理学的目标而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3.中间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统一
• 为了更好地理解心理咨询目标,M、B、 Parloff提出把目标分为中间目标和终极目标 。我们认为这种划分是合理的。中间目标 就是我们在心理咨询中所要达到的具体目 标,而终极目标则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 潜能的充分发掘和人格的完善。中间目标
五、心理咨询目标确立的原则
• 咨询双方共制订目标 • 属于心理学性质 • • 心理咨询目标必须具体、可行
1. 咨询双方共制订目标
• 心理咨询的过程是咨询双方积极合作的过程,确定咨询目 标也体现了这种特征。来访者往往在前来咨询时就有自己 的目标,即希望通过咨询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收获; 而咨询师根据对来访者情况的了解以及其依据的咨询理论 也会提出咨询目标。 • 事实上,咨询双方的咨询目标常常是不一致的。那么,以 哪方提出的咨询目标为准呢? • 有些咨询师或许认为应以来访者企望作为咨询目标,因为 作为当事人,来访者最了解自己的需要,而且他们有权对 心理咨询提出要求; • 但有些咨询师并不以为然,认为应由咨询师来确定咨询目 标,因为作为旁观者,咨询师对来访者问题的把握更客观 ,而且作为专业人员咨询师提出的目标当然更为准确、科
• 7.挑战的需要(Challenge needs):代表着人类需要主动 引导未来,有机会去获得成功。一旦这一需要无法达成或是 受到伤害,则会产生伤害感、厌烦、无意义感和空虚。 • 8.透彻认知的需要(Cognitive – clarity needs):这一需 要反应出人们试图尽力解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 • 当然,以上所列的需要可能并不完整,但是你可以依据自己 对人类的看法,酌情予以增加或减少。可是有一点是无可置 疑的,那就是所有的人都经验到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人类 并不总是能以熟练或了解的方式去经验需要,人类也不需要 具有一旦认知某种需要即需加以满足的技巧。认知和满足需 要并不是整个生命历程中自然而有的一部分,但是它必须被 学习。 • 摘自齐隆鲲编译《谘商技术与策略》,1987
• 第五,有些来访者前来咨询并非出于自愿,而是 应老师、家长、同学的要求或被带着来咨询的, 他们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当然也提不出咨询目 标
咨询师
• 就咨询师来说,对来访者情况的掌握并非 总能做到客观、准确,由于缺乏共情或交 谈程度不深,容易出现自以为了解了情况 、出现自以为客观的偏面性和主观性,尤 其是经验不足的咨询师更容易发生这样的 问题。因此,仅仅依靠咨询师的力量,也
第三章
心理咨询的目标
内 容 导 览
含义 特征 分类 意义 确立原则 小学生咨询目标 中学生咨询目标
一 心理咨询目标的含义
• 心理咨询目标,就是通过心理咨询所要取得的结 果和要达到的目的。 • 一般而言,来访者在寻求心理帮助的时候往往有 自己的目标。比如,可能是在学习中遇到的与学 习有关的问题,可能是与同学或者父母产生的人 际关系问题,可能是处于青春期引发的对性的困 惑等等。来访者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困 难,往往他们自己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时就求 助于咨询师,希望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摆脱心理 困惑、消除不良情绪、解决面临的问题等等。
根据学校心理咨询的功能分类
• 适应性目标指为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适应性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干预,以消 除咨询对象的心理困扰,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方向 发展。 • 发展性咨询目标指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 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圆满完成 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 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 人格的完善。 •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指出,从世界心理 咨询的发展趋势看,心理咨询已逐步由职业指导、 学业指导、婚姻家庭生活指导、治疗心理疾病等方 面,转向对人的心理潜能的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 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心理咨询目标的意义
• 1 使咨询双方明确努力方向 • 人的行为因为有了目标的引导而有了方向、变得 自觉。咨询目标的确立,使咨询双方都清醒地意 识到努力的方向,从而不仅能详细制定实现目标 的计划、步骤,而且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目标 对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校正,保证咨询双方的具 体努力始终方向明确,不致因为咨询过程较长或
四、心理咨询目标的意义
• 3 使心理咨询的评估成为可能 • 这些所谓的评估包含二层意思: • 一是对心理咨询价值的评估。通过咨询目标,来 访者可以清楚地看到现在的我与通过咨询而实现 的改变了的新我之间的距离,从而认识到心理咨 询在自我成长中所发挥的作用; • 二是对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咨询双方对咨询方 案的评价、对咨询结果的评估只能以业已确定的 咨询目标为参照系。没有咨询目标就无法评价咨 询方案的适用性、无法确认经过双方努力所达到 的改变是否令人满意、无从得知心理咨询是否到 了结束的时候。因此,没有明确的咨询目标,咨 询师对来访者对他们的工作就不能很好地把握。
• 第三,来访者所感觉和反映的困难往往是多方面的,如: “我心情不好,学习没有兴趣,同学关系紧张,常常失眠 ,”他们不了解这些困难之间的联系,不知道其困难的实 质(甚至缺乏这样的意识即:这些只是某个心理问题的具 体的表面的反映)
来访者很难提供有效的咨询目标
• 第四,有些来访者可能也会提出明确、具体的目 标,但这些目标不符合心理咨询工作的实际或根 本就是不现实的。如,一个学生与同桌的关系很 僵,觉得很难再相处,经向班主任要求,给他换 了个座位。但不久,他又感到处不下去了。他认 为班上的同学对他有偏见,这次他希望班主任给 他安排到其他班,但未被允许。于是他很不满, 无奈之中想到了“热情助人”的心理咨询室,请 咨询老师帮他实现换班级的愿望。类似这样的问
• 发展性咨询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心理咨询迈人了一个 重要的发展时期,即由重障碍、重矫正的咨询模式 转变为重发展、重预防的咨询模式,由服务于少数 人转为面向多数人,由障碍性内容为主转变为发展 性内容为主,由消除心理障碍为目的转变为促进心 理发展为目的,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 ,并为心理咨询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 正如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认为的,现代心理咨询具 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特征:着重于正常人;对人的 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强 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 研究在制定目标、计划以及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个 性差异;充分考虑情境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对于 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
• 1.生存的需要(Survival needs):每个人都关心自卫与 安全的问题,这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安全。但是人们 不可能认知到所有威胁个人安全的刺激,我们只是对自己 所认知的那些威协产生反应。换言之,焦虑的增加,会使 我们对自己内在世界的知觉受到限制,或是形成不精确的 知觉,最后导致不适应行为的出现。 • 2.生理的需要(Physical needs):这些需要包括营养 、解脱痛苦以及补充身体能量等。当这些需要无法获得满 足,或是受到歪曲(例如过分的好吃、偏头痛等)的时候 ,不仅这一需要无法满足,也将进一步抑制其他需要的满 足。 • 3.爱与性的需要(Love & sex needs):这些需要使我 们可以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我们在此种需要中成长, 而且常常只有在突然失去了这种亲密关系之后,才能认知 这些需要的强度有多高。当这些需要无法获得满足时,即 会产生渴望被爱和付出爱的情形,并且会延伸于其他的关 系之中。
来访者很难提供有效的咨询目标
• 第一,很多来访者只是感觉到在情绪或社会适应上有困难 ,他们向咨询师诉说着他们的直觉,如:“我心情很坏” ,“我感到很压抑”,“我与同学的关系很紧张”,“我 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但他们并不清楚造成这些问 题的原因。显然,简单地以改变这些不良感觉为咨询目标 • 第二,有些来访者虽然也能提供他们自认为的原因,但这 些原因可能只是表面的、非本质的,他们不能自觉地把握 和揭示深层次、本质性的问题,或是因为顾虑而不敢、不